《神秘的乌兰巴托》
原来我的标题是:世上最单调的城市乌兰巴托,因为曾有媒体就是这么称呼它的。尽管说得夸张,却也反映出了乌兰巴托矛盾而神秘的一部分事实。也有作家说过,乌兰巴托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真正了解的城市。
一方面,以乌兰巴托为首都的蒙古,是世界上面积第十七大的国家,也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它的交通很不发达,一出乌兰巴托,便几乎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可用。它又是地球上最寒冷的首都,年平均为零度以下,一月和二月更是低达-15到-30摄氏度。2013年,它还被列为世界上第二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仅次于伊朗的阿瓦士(Ahvaz)。
但是另一方面,蒙古又是一个美丽和热情好客的国家,乌兰巴托也是一座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它的人口中三十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高达70%,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一步步焕发出活力。近年来,来乌兰巴托的世界各地游客开始多了起来。
2014年10月,我坐在莫斯科至北京的东方列车上时,就遇到了不少去乌兰巴托的欧洲游客,他们计划逗留三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当然,五天以上的,他们通常还会去蒙古的其他地方。为了一探奥秘,我也顺道去了乌兰巴托。
火车到达是清晨5:40AM,街上黑黑静静,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更没有出租车。好在街道横平竖直,去旅馆不到2公里,我决定步行去找,结果30多分钟天微亮时就到了。
沿途我顺手拍了几张街道的夜景,一路上并未觉得任何不安全。快到主街和平大道时,遇到一对青年男女,我用英文问话,他们摇头,No English的意思。我开始体会到,这里懂英语的确实不多,包括年轻人。
0 一人夜“闯”乌兰巴托,空荡荡大街上拍下的一栋楼房。原先没有期待乌兰巴托有多少大厦,所以咋看到大楼便觉得新鲜,就停下脚步拍了下来。后来发现,其实市里楼房不少。
我在乌兰巴托停留了一天一夜。整个城市不大,景点也算集中。我游览了四个主要景点:甘丹寺Gandan Temple, 乔金喇嘛寺院Choijin Lama Monastery, 博格汗博物馆 Bogd Kahn Museum, 以及苏赫巴托广场 Sukhbaatar Square。外加著名的和平大道Peace Avenue。
当天到达旅馆并早餐之后,我步行从西向东,由北往南,一天时间便走遍了大半个城市。“走马观花”下来,感觉乌兰巴托比想象中的要热闹“繁华”些,值得一看。
历史上的蒙古,从12世纪开始接触藏传佛教,16世纪完全接受成为其主要宗教。藏传佛教的“哲布尊丹巴”Jebtsundampa,即“活佛”,是“圣贤尊者”的意思 。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哲布尊丹巴一度成为“博格汗”Bogd Khan,即“蒙古皇帝”。和博格汗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聊天时,她告诉我说蒙古人80%信教。
乌兰巴托最主要的景点是甘丹寺,纪念的就是曾获博格汗称号的第八世也是最后一世的哲布尊丹巴。
“甘丹寺”的藏文意思是“完整欢乐之地”。它最早是第五世哲布尊丹巴1809年开建的一座小庙,还建了一个他的私人住宅。现在那个小庙只剩一个木头柱子了。
真正的甘丹寺建于1838年,就在那私人住宅旁边。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04年来访时,曾下榻于此私宅。1925年,还修建了保存有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遗体的最后一座寺庙,现在它是个修道院图书馆。
在20世纪30年代,蒙古的乔巴山共产党政府在斯大林的影响下,摧毁了蒙古几乎所有的寺庙,杀害了超过15,000名喇嘛。但甘丹寺躲过了这场浩劫,不过寺内最主要的巨大佛雕像还是被毁掉了,直到90年代才恢复重建。
那座巨大的佛雕像名叫Migjid Janraisig,也称千手观音。它原建于1913年,为铜铸,高26米多。1996年刚刚重建,由2千多块珍贵的石头以及镀金金箔建成,资金来自民间,现在是信徒主要的祈祷之地。
甘丹寺挺大,我的旅馆就在甘丹寺附近两三分钟就走到,所以我那天去了两次。上午去门口有人售票,下午晚饭前我又去溜达,没人守门了,我便一直往里走。一个“街道委员会”那类的老大妈拦住我,指给我看售票处写的门票价钱,意思是我应该买票。我说:好啊,售票人呢?老大妈围着小门房转了一圈,门锁了。她怏怏地走了。
1。甘丹寺正门。汽车都可以进出。
2。甘丹寺主寺庙。很典型的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26米多高的巨大佛雕像就在里面。
3。甘丹寺主寺庙前的佛塔。
4。甘丹寺主寺庙里的佛雕像。
第二个景点乔金喇嘛寺院在乌兰巴托市中心附近。始建于1904,完成于1908年。最初由蒙古末代大汗,即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的兄弟占用,1938年共产党政府将之改为博物馆。现在它是一个综合蒙古佛教历史及艺术的博物馆,收藏的都是上世纪的文化瑰宝。
该寺院有4个庙宇。主寺庙里有一个佛祖释迦牟尼的18世纪镀金雕像。它的右边是当年那个乔金喇嘛大汗的雕像,左边是其老师的防腐处理过的尸体。
第二个是本尊寺,原是大汗祈告的地方,所以不对外开放。据说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印度84瑜伽师之一的镀金青铜雕塑,还有描绘几个密宗神及其象征性权力和力量的图像。
第三个寺称为“和平的殿堂”,奉的是蒙古第一个投胎转世的活佛。
最后一个寺里,有很多宗教乐器,唐卡thangka绘画,以及博格汗从西藏带来的上百卷甘珠尔Kangyur及丹珠尔Tengyur副本,还有宗教舞蹈面具等。
唐卡是一种画在棉或丝贴花的绘画,通常描绘佛教的神明,场景等。甘珠尔和丹珠尔则是藏传佛教各类各派的经文清单。
在寺庙周围,还有一些当年使用的蒙古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乌兰巴托尚存的草原风貌。旁边是一个当年乔金喇嘛举行仪式的中心广场。由于不再是宗教活动的祈祷场所,现在这里已经是人去草生,衰败之象毕露了。
5。乔金喇嘛寺正门入口处。
6。乔金喇嘛寺大门正对面的浮雕龙壁。与其身后的现代化楼房形成对照。
7。乔金喇嘛寺主寺庙。
第三个景点博格汗博物馆Bogd Kahn Museum在乌兰巴托南面,离市中心约2公里。它由蒙古自己的建筑师建于1893至1903年间,供奉的是蒙古王博格汗,又称冬宫。最后一个博格汗死后,改为蒙古的第一个全国历史博物馆。
18世纪后期,乌兰巴托一带被设置为永久首都后,相当一些宫殿和贵族住宅便开始修建起来,最出名的包括夏宫,冬宫,潘德楞宫Pandelin Palace等四个。现在唯一剩下的,只有冬宫了。
馆内收藏广含17世纪至20世纪初蒙古的政治,宗教和艺术历史。有著名艺术家和工匠创作的青铜铸件,丝绸画,矿物原料绘画等,还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和末代活佛拥有和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国内外宾客所赠的礼品等。
8。博格汗博物馆外景。雄伟的蒙汉式牌楼。
9。博格汗博物馆主寺庙。
乌兰巴托最吸引我的,是苏赫巴托广场Sukhbaatar Square,和那里的成吉思汗雕像。
这一片广场,原先是苏赫巴托尔墓地,埋葬着蒙古历史上的两位领导人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2005年被拆迁,赶在成吉思汗加冕800周年的2006年之前完成改建。
苏赫巴托是1921年蒙古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府的英雄,被称为“蒙古革命之父”。“苏赫巴托”在蒙古语中有“斧的英雄” Axe hero 之意。
当年新政府成立之初,由于政权不稳固而出现过反共阴谋的传闻,也有多名喇嘛被指控勾结国内外敌人而被处决。1923年初,政府怀疑有政变阴谋在进行,在警戒状态中变得过于疲惫的苏赫巴托终于在2月14日病倒,20日去世。
在共产党乔巴山的年代,曾有苏赫巴托是中毒而亡的阴谋论出现,但官方一直没有明确说明过死因。“阴谋论”在蒙古仍很有市场。
苏赫巴托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广场上有苏赫巴托的骑马雕像。雕像的位置选在那里,是因为1921年7月8日红军聚会期间,苏赫巴托的马刚好在此撒了泡尿,这被蒙古人认为是一种吉兆。
广场北端是议会大厦,大厦厅前是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的坐像,两边是其“开国四杰”中的大将军博尔术和木华黎的骑马雕像。成吉思汗元年,他俩被分别命为左右万户侯。这两个雕像精致细腻,又气势宏大。
10。位于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是乌兰巴托以致于整个蒙古的心脏。
11。苏赫巴托广场南边“蒙古革命之父”苏赫巴托的骑马雕像。所选的这个位置是有讲究的。
12。议会大厦前门的成吉思汗端坐雕像。
13。议会大厦前的大将军木华黎骑马雕像。成吉思汗“开国四杰”之一。奴隶出身,蒙古国磊将。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追随大汗三十年,无役不从。
14。议会大厦前的大将军博尔术骑马雕像。成吉思汗“开国四杰”之首。曾相助少年成吉思汗夺回被盗的爱马,后成为其属下。最早加入蒙古军,参加统一蒙古诸部战争,善战知兵,多立战功。
15。议会大厦前门中央的成吉思汗坐像。一代天骄的端庄大气。
苏赫巴托广场是城市的中心,也是一个非常温馨和谐的休闲好去处,很多当地平民在这里小坐,闲逛,或租车玩耍。天空很蓝,没有期待中的大气污染的感觉。
16。一大批军人在广场集结,不知有何活动。
17。蒙古女兵。
18。苏赫巴托广场上的温馨一幕:青少年三人同骑,戏耍玩乐。车辆在广场有出租。
19。儿童小车在广场也有出租,供家庭同乐。
20。广场上的成人车辆出租处。
看过苏赫巴托广场之后,我游逛了乌兰巴托最主要的和平大道。它东西横穿中心广场,现代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有趣的是,大街上的商家标牌中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文字,显得有点“混乱”。印象中那种“蜈蚣站立”式草书体,属于传统的蒙古文,公共场合并不多见。英文用得很多,但会讲英文的行人却基本没有碰到。大量采用的是“西里尔”Cyrillic字母拼写的蒙文,它又称“斯拉夫”字母,与俄文字母同宗。
其实也有罗马字母拼写的蒙文,比如习惯上常用的“Ulan Bator”代表“乌兰巴托”,就是罗马字母拼写的。但它不如35个字母的西里尔字母更接近蒙文的发音,所以新近改成了“Ulaanbaatar”,倒反而不习惯了。这里的重复字母aa,通常表示要发“长音”。蒙文中发音的长短很重要,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罗马字母拼音就无法表达得那么“贴切”了。
21。广场边的卖书小摊。好像多是西里尔文的。
22。大街上卖水果的小摊。价格比俄罗斯的要贵一点。
23。神秘的国度正在开放大门,走向世界。蒙古年轻人也开始公开表达浪漫:大街上的同心结。锁还不多,表示还只是“初级阶段”,哈哈。
24。中国联想Lenovo也来蒙古淘金。店面不大。
25。韩国的韩亚龙 H Mart更不甘寂寞。规模比在北美的要小很多。
26。乌兰巴托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厦Mall。用的是英文商标。
27。大街上与俄语同宗的西里尔字母标牌。远多于“蜈蚣站立”式的传统蒙文。
28。百货大楼,好像也是最大的。用的是“蜈蚣站立”式的传统蒙文商标。
29。和平大道上的使馆区。(不让拍照)这个好像是土耳其的大使馆。
30。街头雕塑,后面是一个儿童游乐设施。
31。乌兰巴托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不断出现,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传统草原风貌的老都市。
来回博格汗博物馆途中,曾遇到一群疯狂的哈雷车彪客,后来在中心广场果然见到他们轰轰烈烈呼啸而过,给这个“单调”城市带来了点激情与疯狂(见视频)。在他们出发前的集会现场,我还遇到了一位自称纽约来的报社记者,“老乡”天涯偶遇,别有一番滋味。
32。哈雷彪车一族在聚会。
33。哈雷彪车族聚会现场偶遇的纽约记者。
34。与那位记者小聊之后的对拍。
事实上,乌兰巴托并不像媒体说的有那么严重的污染,至少我那天没有遇到。据说即使有也多在市内,一到郊外,空气是“极好”的。
我的乌兰巴托之旅,尽管停留短暂,尽管语言不同,却依然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的热情与好客。我所在的家庭旅馆主人一家,不但为我介绍市内整体情况,讲解景点各自特色,还为我烹饪蒙古风的早晚两餐,满足我的好奇,带给我以方便。那一天一夜的经历,我好像不是在孤迹天涯,而是在朋友家作客。
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不努力去熟悉了解乌兰巴托,它确实不是那些随意而来,漫不经心的那种游客所能轻易知晓和了解的。
乌兰巴托留给我的是温馨和美好。
35。热情好客的乌兰巴托家庭旅店主人在为我准备早餐。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美国商学院读书,两口子几周后将赴美探亲。届时小儿子将替他们照看旅馆业务。
36。男主人为我做的蒙古风味早餐。与中国的差别不大。葱炸羊肉条,加干炸土豆丝等。旁边是一小碗(珍珠)奶茶。左边碗里是干奶络和黑面包。
37。我的旅馆卧室。我外出对“住”的要求很简单明确:一定要单独卧室,一定要单独卫生间,一定要24小时暖水加暖气或空调。其他如电视,上网,沙发,空间等等都不重要。
38。卧室里的卫生间。能凑合了。
39。女主人为我做的晚餐之一:蒙古菜(羊)肉包子。好像是死面的,我喜欢,有嚼头。
40。女主人为我做的晚餐之二:菜肉稀饭。有胡萝卜,白米,羊肉,还有一点小米(?)
41。卧室墙上的悬挂画。注意下方的电线,它其实是个悬墙式加热小挂毯。
42。同一旅馆的单车游世界澳大利亚牛人山姆Sam,年仅30。已在中国大连工作教英文2年半。他说不少中国女孩要嫁他,但他不愿结婚。已辞职开始出游一年,将骑自行车经蒙古走中亚去欧洲。有自己的网站,我查看了,确实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43。告别乌兰巴托,黑暗中的乌兰巴托火车站。我来去是同一班车,5:40AM到达,第二天7:15AM离开。和俄罗斯类似,蒙古火车停站的时间也比较长。
44。再见,萍水相逢的荷兰驴友。
我家“娘子”是北方人(北京的),我就“顺”着那样叫习惯了。“烫面”可能是南方的叫法,因为我就是南方人(上海)。只要我们这些“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在,大概这些话就不会消失,哈哈。
看到“死面”饺子,笑了。懂的这个说法的局限在某地区吧。也有叫“烫面”的。还想到“死期存款”,估计不久的将来这些话会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