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印度故事:刻骨铭心阿格拉

(2013-11-10 13:16:05) 下一个

《印度故事:刻骨铭心阿格拉》

 

阿格拉是印度“金三角”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泰姬陵,就在阿格拉。

 

阿格拉并不仅仅只是泰姬陵,它还有大名鼎鼎的阿格拉堡。阿格拉堡也称“红堡”,与德里的“红堡”同名,但比德里的历史更久更有看头。阿格拉曾二度成为是印度史上最出名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而且它最重要的前六个皇帝中的几位,都在这里留下了故事。

 

第一个皇帝是巴布尔,雄才大略,开国奠基者,把首都从德里迁到阿格拉;第二个是胡马雍,优柔寡断,倒霉蛋一个;他的儿子却十分了得,在阿格拉风生水起,即大名鼎鼎的阿克巴大帝,他使帝国开始繁荣昌盛;第四个贾汉吉尔,帝国继续繁荣并达到鼎盛;第五个沙贾汉,就是泰姬陵的建造者和主角,痴心情种,为修泰姬陵耗尽国力,使帝国开始走下坡;他的儿子就是杀兄篡位成了第六个皇帝,却囚禁生父的奥朗则布 ,他使帝国疆域极大化,却在其后帝国走向衰亡。

 

泰姬陵和红堡均为世界遗产外。此外,阿格拉北边10公里处还有一个阿克巴大帝陵墓,但遭外族侵袭破坏,古迹已所剩无几。阿格拉西南37公里处还有一个叫法塔赫布尔-西格里Fatehpu Sikri 的古城遗址,也曾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但由于水源等问题十来年后就放弃了,它是阿格拉的第三个世界遗产。

 

我在阿格拉堡火车站旁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沿着亚穆纳河Yamuna步行先去泰姬陵,为的是途中可从背面远眺泰姬陵。步行距离约1英里多点。

 

 

1-1从亚穆纳河畔远眺晨曦中的泰姬陵背侧,庄严肃穆。

 

1-2亚穆纳河在此处由北向东,街心的雕像是阿克巴大帝的马上英姿。不过我没有上前细看查核。

 

1-3向东走近泰姬陵南门。路上的骆驼车,嘟嘟车,车车开向泰姬陵。

 

泰姬陵早晨6点就开门,但“早票”贵很多。据说泰姬陵是唯一时段不同票价也不同的景点。那天正遇上伊朗总统来参观,人山人海等到11点半才开放。对外宾,售票有专窗不太挤,并免费赠送瓶装水,不错吧,代价是门票要贵得多:国人20卢比,老外750。哈哈,老印不傻。进门有多道坚固的高铁栏维持队形,我左边一队很短,有人在爬“栏”跨“杆”插入该队,就也爬了过去,那队果然前行得很快。将到入检口时,右边队里男人们对我笑,我才注意到本队都是妇女,站错队了。奇怪的是,前后的女人们都没啃声。男人们赶忙伸手扶迎我爬越栏杆进到他们的队中。老印真友善。

 

 

1-4 泰姬陵的Darwaza-i rauz大门。明显的莫卧儿风格:红砂岩,双层拱门,对称墙角亭,经文书法几何图形及植物花草装饰等。

 

1-5 进入大门的庭堂向前望。气势恢弘而又娴静肃穆的泰姬陵,就在眼前!

 

泰姬陵是沙贾汉为纪念其爱妻而建。它颠覆了以往莫卧儿建筑红砂岩的传统,力推白色大理石,并且在内外装饰上,采用大量的宝石,水晶,玉,玛瑙,珊瑚等作镶嵌而大理石和宝石这两项,正是沙贾汉的最爱。

 

整个泰姬陵园的设计借鉴了胡马雍陵,却全面超越之。它布局单纯,陵墓是唯一的中心。胡玛雍陵居于方形院落中心点,而泰姬陵却位于中轴线末端,所以一进大门,就有足够的观赏距离和宽阔的视野,使景观极其震撼。

 

泰姬陵的洋葱头大穹顶凌空于上,极为醒目,是该建筑最壮观的特点。四周的尖塔,其高度被设计成真正可以实用的清真寺宣礼塔(40米)。它似墓似寺,加强了人们对它怀有和对清真寺同样的崇敬心情。

 

大门设计得庄严雄伟,象征着天堂的入口。大门顶部有22个小圆顶上,刻有“古兰经”的诗句,象征着泰姬陵建造化时22年。原先这儿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

 

泰姬陵的精工细作,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除了本国的资源外,它的工匠来自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珠宝来自中国,巴格达,也门,斯里兰卡和阿拉伯。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典范,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

 

 

1-6 走出大门,眼前一亮,泰姬陵轰然耸立在眼前。曾经多么敬仰和向往过的地方,就在眼前!迫不及待地先来一张泰姬陵“标准像”,属于自己亲身亲历亲手拍下的泰姬陵。

 

1-7 泰姬陵的洋葱头大穹顶凌空于上,极为醒目,是该建筑最壮观的特点。大穹顶上下部都有莲花状装饰的环绕,是为突出其大穹顶的高度,同时也融合了印度教的元素。四个角上有四个小亭(图中只能见其二),进一步重复洋葱形,强调并突出衬托了大穹顶。小亭子的柱形底部和下方的陵墓顶部是打通的,为陵墓内部提供了光线。

 

1-8 从后方侧面看主建筑和拱顶及尖塔。大穹顶和小亭都有镀金的尖顶,那是波斯和印度斯坦装饰风格的结合。大穹顶上面的尖顶最早是黄金的,后被青铜复制品替代。顶尖上方是一个月亮,其角点朝天,典型的伊斯兰图腾。主塔尖,月亮和顶尖三者的尖角结合,形成三叉戟状,呼应了传统的印度教湿婆的象征。环绕陵墓的四个宣礼塔形尖塔,均有环绕塔身的阳台分为三层。顶部有小亭,与主体陵墓顶部亭子相呼应。这些小亭也有莲花装饰,尖顶镀金。

 

1-9 泰姬陵主建筑四面都有的拱形大门结构:通常由凹三面组成:两面为壁,正面为入口。两面的“壁”称为pishtaqs,装饰着书法纹带,釉面仿古瓷砖,还有几何图案,但伊斯兰装饰不会有人物或拟人化图案。

 

1-10 拉近细看,门框上三面装饰的古兰经文。这是泰姬陵整个装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1 泰姬陵外墙细部。大理石表面上花草植物和几何图形融合的装饰。

 

1-12 泰姬陵后面景观,面对亚穆纳河。阿格拉堡在图外左前方。

 

1-13 泰姬陵主建筑两旁陪伴着的泰姬陵清真寺。左右两侧各一。

 

1-14 从清真寺门洞看泰姬陵主建筑。清真寺大门顶部的装饰花纹,也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

 

泰姬陵地下室那天没有对外开放,那里才是安放陵棺的地方。只让进殿后在一层大厅里转一圈就完事了,也没法拍照。走出南门时我非常不满,心想我游记就起名“名不副实阿格拉”,后来客气点改为“盛名之下阿格拉”。但最后动笔时,回想起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看不看棺材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

 

参观完泰姬陵,就去阿格拉堡,相距1英里左右。该堡历史上曾是个砖块砌成的城堡。莫卧儿前的德里苏丹国王曾从德里迁至阿格拉“办公”,并住在阿格拉堡。阿格拉当时相当于第二个首都。

 

阿格拉堡也是胡马雍的加冕地,并在后来成为胡马雍为复辟王位而拉锯战的重要据点。他的儿子阿克巴大帝认识到其重要性,干脆定都阿格拉。并将快成废墟的砖式阿格拉堡用红砂岩重建,改成内砖外岩,城墙高20米,具有宫殿和城堡的双重功能,动用了4000人和8年时间。不过阿格拉堡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在大帝的孙子,也就是那个情种贾汗尔手中定型的。他拆了堡内一些建筑,加建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都是为了建泰姬陵。

 

顺便提一句,阿格拉也是1857年结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以宗主权)统治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激战地,从那以后英国正式直接统治印度。

 

阿格拉堡有四个大门,朝西的德里门最宏伟,是大帝时代的建筑杰作,为国王专用。现因堡内靠近该门的区域有军方征用,所以不对外开放。参观者只能从南面的阿马尔-辛格门Amar Singh Gate进出。

 

2-1 红堡外景。图中正门是第一道门。

 

2-2 红堡进门后立即右拐,是第二道门,还不是正门。

 

2-3 再左拐,这是第三大门,阿马尔-辛格门。这才是真正的南大门。

 

2-4 进入阿马尔-辛格门后不远,走完一段小小的坡路后,红堡内最主要的贾汉吉宫便出现在视线之内。贾汉吉宫是阿克巴为其儿子贾汉吉尔所建并命名。仔细看,门口有个围起来的大石缸,用于沐浴而非灭火。为何不放在宫内?有一说是当年英军企图偷偷搬走,移到宫外便放弃了,太重。

 

2-5 贾汉吉宫有四方院落环绕,这是后侧拐角建筑。

 

2-6 贾汉吉宫内测图。

 

2-7 走过贾汉吉宫再朝里西北走,就是“一般谒见大厅” Diwan-i-Am。那时的宫殿城堡,通常都有一般谒见大厅。是国王接见来自民间的学者名士等的地方。

 

2-8 一般谒见大厅庭廊景象。左面有小门是参观内部的出口。入口在前方。出入口都很小,不醒目,容易错过。

 

2-9 私人议事休闲厅Diwan-e-Khas or Private Hall。商议国事私事的地方。对应于一般谒见大厅,非公开仪式或作秀的地方。“阴谋诡计”策划地,也是主人喜欢自己呆的地方。

 

2-10 私人议事休闲厅又一图。再次呈现出莫卧儿装饰特色:大量的抽象几何图形及植物花草,而无人物或拟人化图案。

 

2-11 哈斯宫Khas Mahal及旁边的莫蒂清真寺Moti Masjid。这里过去曾经是葡萄园。 基调为红褐色的“红”堡内,竟然出现了醒目的白色,这是因为几代皇帝都曾住过,喜好便会不同。最初是在红色砂浆岩外涂上白色,最后过渡为纯白色大理石。

 

2-12 后院内层保护工事。以前为了双重的安全保证,护城河的内部还有一道防护,类似于壕沟一样的城防,可以内养狮子和鳄鱼,关键时刻可用上。

 

2-13 换个角度看后院城墙和护城河。以前也曾有木制吊桥横跨之上,城内层还曾有一“大象门”,即实物大小的石象及骑士。吊桥轻微上升,防的是围城战中攻击者用大象来冲击粉碎堡垒大门。由于无法直线冲刺获取加速度,大象破门战术就难有成效。图左是就要介绍的大名鼎鼎的八角石塔楼。

 

2-15 红堡内的莫蒂清真寺,又称珍珠寺。

 

阿格拉堡中最重要最有故事最有看头的,就数穆萨满塔 Musamman Burj了。它也叫“八角石塔楼”,因为宫殿顶上有个地标一般的八角楼亭,故也简称“八角亭”。它就是当年囚禁老国王沙贾汗的地方。它面朝后院,与泰姬陵遥相呼应。

 

据说在修完了泰姬陵之后,老国王每次看到泰姬陵都触景生情,极度伤悲,因而迁都德里。在那里又大兴土木,修建德里红堡,为此耗尽国家财力,民怨冲天。三儿子奥朗则布趁机发动政变,杀两兄,囚老父。可叹沙贾汗痴情梦想一生,不得不在这间小楼里终其一生。他在这里一共被囚禁八年,每天只能隔着窗户,看着亚穆河对面的泰姬陵,想念早亡的妻子。

 

2-16 被囚禁老国王常呆的地方穆萨满塔外景,也叫八角石塔楼,简称八角亭。

 

2-17 八角亭遥对泰姬陵。

 

2-18八角亭下的后院 。

 

2-19 八角亭下方有庭殿和外廊,这是其景观。

 

2-20 八角亭及后院全景。老国王晚年生活的环境。

 

2-21 八角亭(楼下殿堂)内灰暗的一角。从窗户的小孔,可以看到泰姬陵。

 

2-22 八角亭(楼下殿堂)内的小孔窗户,稍微大点了,可以遥望泰姬陵。

 

2-23 八角亭(楼下殿堂)内的窗户。想象当年被囚国王在此孤苦呆坐,遥望泰姬陵。

 

2-24八角亭上,老国王默默端坐的小亭楼。无限思念,孤寂哀伤。

 

阿格拉堡的故事和泰姬陵紧紧相连,感人的故事代代相传。阿姬曼·芭奴来自波斯,入宫19年,用生命陪同见证了沙贾汗的荣辱征战。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惜红颜命薄,她生下第14个孩子时香消玉殒。死讯传来,沙贾汗一夜头白。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凄美的比喻,连着美丽凄凉而又哀怨缠绵的故事。马克·吐温说,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

 

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恍若仙境。它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留下的一份厚礼。整整8年的时间,囚禁中的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遥望远处河中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凝视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死。所幸的是,沙贾汗死后得以被合葬在泰姬陵内他的爱妃身旁。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泰姬陵也因爱情的光彩而生生不息。有人说,沙贾汗是好大喜功的暴君,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背后,堆砌着无数鲜血和生命。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有刻骨铭心的忠贞。泰姬陵超越着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006年,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泰姬陵拍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现了泰姬的少女形象。这个惊世的发现,似乎在倾诉和回应着人们的期盼和祝愿:世上的美好不死,人间的衷情永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夜半广寒宫 回复 悄悄话 好精彩!另我有身临其境之感。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