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第一!

你也许会因为说了实话,损失了什么;但正因为你说了实话,你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而且可能是一辈子的信任。
正文

垮掉的一代(一)beat generation

(2005-03-19 06:55:41) 下一个

<P>&nbsp;&nbsp;&nbsp;
纽约曼哈顿地区有个格林尼治村。那里没有这个城市常见的摩天大厦,只有一些老式低层楼房。在这些有点古色古香的楼房里,居住着形形色色的作家和艺术家。在美国文坛上名噪一时的"垮掉的一代"诗人和作家大多居住在这里或附近街区。三年前,我曾去那里,希冀采访他们之中一些人。但因地址欠详,未能如愿。今年4月初,我再度访问美国,事先打听到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的确切住址。4月6日,我飞抵洛杉矶,随手翻阅当天的报纸,不由一惊:金斯堡已于前一天因肝癌去世。时隔不到四个月,我在电脑上调阅外电,不由又是一惊:这个流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巴罗斯于8月2日因心脏病发作而亡。而早在1969年10月,这个流派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因酗酒中毒而死。这样,"垮掉的一代"作家群的三根台柱均告崩摧,这一文学流派从此烟消云散,成为一个只能供人们研究的历史现象。
  文学的畸形儿
  "垮掉的一代"发轫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造成的惨祸仍象梦魇一样纠结在人们的头脑中。同时,由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峙,热战甫停"冷战"又开始。美国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异常猖獗,大肆迫害文化思想界的进步人士,弄得美国文坛一片萧条和沉寂。这种情况促使许多美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美国的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并以不同方式发泄不满,进行抗争。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作为反传统主流文化现象的"垮掉的一代"的出现。
  "垮掉的一代"文学的首倡者是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或正在大学学习,或刚刚涉足社会,对现实极端不满,但又看不到出路。他们愤世嫉俗,身着奇装异服,不修边幅;他们放浪形骸,乱搞两性关系,甚至同性恋;他们寻求刺激,酗酒吸毒,终日沉湎在幻境之中。这样作,他们还觉得不足以宣泄心中的积愤,就以嚎叫当歌,以涂鸦为画,以记述自己怪诞经历的文字充作小说。这伙文学青年的代表人物最初是巴罗斯。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结识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凯鲁亚克、金斯堡、路西安·卡尔、尼尔·卡萨迪等人。他们聚集在一起,鼓吹性解放和"开放的人生",主张打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随意挥洒个人的胸臆。他们提出,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作品都是对社会正统及社会禁忌的挑战与反映。1956年,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及其他》在旧金山出版。翌年,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发表;再过两年,巴罗斯的小说《赤裸的午餐》问世。这三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点,震动美国文坛。人们或许是考虑到他们的诗作特有的跳动(英文字beat)节奏,或许是综观其作品"颓废"(英文字beat也有这种含义)的思想倾向,就以"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将这一新出现的作家群落相称。</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7/24/content_990883.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