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为鉴,可以论强弱
(2007-10-01 13:37:15)
下一个
以海为鉴,可以论强弱
——读余秋雨书,在世界背景下了解中华文明
金岷彬
古人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亡。循此语势,与时俱进地再加上一句——以海为鉴,可以论强弱。这里的“海”,就是超越过古人所论事的传统的中华视角范围,去看到海外的全世界。
余秋雨先生依据自己的游历和思考,写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文化、关于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书,给了笔者巨大的学术营养。笔者“以海为鉴”的初步努力,就从阅读余先生的一系列关于中华古文明的追溯、关于中外文明对比的书里,了解以余秋雨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先进文化人眼里的中外文明差别。
在这里,笔者着重表述所读余秋雨《借我一生》,因为这本书是作者自己总结了所写各书立论的基点、自己写各书的重点、自己的主要结论,最能说明作者意图。
1, 中华文明的辉煌及强大生命力
《借我一生》第三章,余先生首先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湮灭,古埃及文字被废弃,感受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历史作用。余秋雨先后在四个国家,四次陆续总结出了中华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共九条:在埃及总结①几千年的文明能够不中断地延续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迹;②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不断,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③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在耶路撒冷城总结④在生息空间上一直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⑤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在两伊总结⑥在外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对其它文明的军事远征;⑦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在印度总结⑧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⑨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总结得多好啊!只有亲历访其它古代文明的遗存并善于对比思考,才能得出这种结论。
这些对比总结,把笔者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崇敬,提升到了更高的理性。
2, 古老中华文明在近代与欧美文明的差距
《借我一生》第四章里余先生把中华文明与欧洲近代文明相比较,在96座城市间找到了30多个对比点,其中有8个印象特别深刻:有一行字母;有一片墓地;有一份图表;有一个城堡;有一些座位;有一群闲人;有一块巨石;有一面蓝旗。 那一份图表在法国里昂的一家博物馆里,列出了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创造和发明。
余秋雨仔细看了三遍,每一项都直接推动了全人类的现代化步伐,从纺织机械到电影技术,多达十几项。而这仅只是里昂这一个城市!
对此,余先生特别感慨我们一些国人还只沉醉在对我们古代“四大发明”的沾沾自喜心态里。
是的,中国要以海为鉴,才能知道自己在世界的强弱位势。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要对全世界全人类作什么新贡献?!
3, 对“李约瑟疑难”的相关分析
英国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欧美学者里非常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的学者,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话叫做“皈依中华文明”。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无论在发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或是宣扬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科技,都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约瑟在研究古代中国科技史的学术过程里,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东方国家?——这一问题受到了中外学界的关注,后来被学术界演译为著名的“李约瑟疑难”。
显然,李约瑟也是在作中外文明的对比。 笔者从工程技术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必然触及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古代的社会生产力。例如,通过对汉字的解读,探讨古代的车辆技术。车,是一种运输机械,在古代,车是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机械典型。春秋时代最早的一本制造工艺的书《考工记》里,制车技术占了第一位的篇幅,并指出“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之。”在汉字里,形成了一个“车”部的汉字子集。但是,古代先进的制车技术未能充分发展起来,到近代更远落后于西方了。车部汉字里有“轿”、“辇”这类从车子演变过来,带着“车”的文字痕迹,却失去了车子最本质的结构——轮子,反过来压在了穷人的肩上。在古代,硬质木头车轮行驶在普通的路面上非常颠簸,没有人抬轿辇坐着平稳舒服。在官场里形成了“当官坐轿子”的观念意识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社会注意如何取得当官的资格,如何让坐轿子威风一些、舒服一些;没有关注如何改进车辆使乘坐舒适。中国古代的制车技术没有得到居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的重视,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况。(笔者在光明网上有“车”及其它汉字部的各个专题论文)
笔者考虑,如果把李约瑟疑难引伸一下,换成另一种提问形式——为什么在辉煌持久的中华农耕文明里,未能象西方那样自发地生长出工业文明——探讨历史上中国工业文明机会的缺失,参予探讨和反思的中国人可能会更多一些。
笔者觉得,在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里,缺少了商业文明的养分,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都是“重农抑商”。甚至郑和下西洋那样具有雄厚物质力量和先进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的宏大举动,也没有海外贸易的国家意识;中国明清两度禁海。而达•伽马、哥伦布航海就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欧洲的工业文明,是从商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大量流通,才能把产品升级为大量生产的商品,才能由商业利润的刺激而扩大生产规模,刺激改进技术和发明创造。此外,欧洲的商业文明曾有过奴隶贸易、鸦片贸易那种罪恶的血腥商业。仍看古代中国的制车发展,《水浒》智取生辰纲没有商业性的运输,是官吏自用自运。《红楼梦》乌庄头向贾珍缴纳地租交送年货,是佃户农夫路途迢迢地将实物送到宁国府。作家文思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红楼梦里沿用实物地租不是货币地租。那时仍没有商业化的班车线路和商业化的营运车辆。农耕经济的制车始终是小作坊小生产,无缘发展壮大,无求多拉快跑。 几代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才逐渐明白了,要发展商品经济。
4, 关注东洋文明
毛泽东主席的词《念奴娇•昆仑》曾有不同的稿本。最初,是把昆仑山裁为三截之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作者修改,并且自注云:“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余秋雨先生暂时还没有日本游历和中日文化对比的书。笔者读懂了余先生的全球视野,相信余先生迟早会有对日本的游历,会有关于中日文化对比著作问世。
戴季陶在《日本论》(1928年出版)中写道,日本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显微镜下观察了几千次,以此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程度。同时戴季陶也反问道:中国呢?这个反问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中国呢?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此外,韩国的迅速崛起和强盛,值得我们敬佩和关注,要学人家的长处。海纳百川嘛!
5, 创建现代化的中华文明
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把三个文明建设首次写进了15大的党章,作为纲领。笔者觉得,三个文明建设还是立国之本,因为政党只是某种历史阶段的产物,今后到了政党消亡的历史阶段,中国还存在,中华民族还存在,中华文明还存在,还要有立国之本。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以前关于物质文明的阐述很少,更没有关于政治文明的意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百姓是否富裕,首先看其物质文明程度,看其社会生产力水平;物质文明是基础。
精神文明,自然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
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要用政治文明来保证精神文明,要用精神文明来辖制物质文明。并且,又要用精神文明来推动我们现阶段的政治文明,用先进的物质文明来创造新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2007-01-16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