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穆黄花日渐宠衰,输在不通音乐上。穆黄花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就在一众使唤丫头里找了个聪明伶俐会弹琵琶能歌善舞的小姑娘,把家传的烟视媚行本事教给她,一早就灌输,她的使命就是夺宠。
这件事,穆黄花处理得是有些凄美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按中国人的老例儿,喜欢用五彩丝线缠在手腕上,有个讲头儿,说是可以长命百岁。穆黄花就在这一天,把一直藏在身边训练好了的小姑娘献给皇帝,说是为自己“续命”。皇帝不再喜欢自己了,那么就希望喜欢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也和喜欢自己是一样的。
穆黄花最后这一次不甘心的转身,竟也妖娆。留下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背影,便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个续命的小姑娘也能不负重望,她就是被后人YY一千多年的的冯小怜。
冯小怜长得大概也就一般,史书上没有对其外貌的任何描述。从高纬的好色上看,太后屋里的清俊小和尚都以为是尼姑要叫来幸一幸,皇后屋里的丫头们,但凡平头整脸儿的也未必能躲得过他的眼,哪里要等到被隆重地献出来才得以垂青。当然,也许他冷落皇后太久了,二十七院的女孩子,忙活不过来。
资深狐狸精调教出来的人物到底不一样,身怀使命的女孩子做事也一定特别努力。冯小怜一出手,就把皇帝迷得晕头转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出门打仗都要带着她,那真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就因为这个,冯小怜枉担了一个亡国祸水的名儿。谁让宠她的是个亡国之君呢,历史上这个位置的女人,个个背上都有一口黑锅。后主高纬几次因为冯小怜贪玩,贻误了战机。被直杀进来的北周给灭了。李商隐的那两首北齐,写的也就是这些事。其实北齐战败一定和冯小怜关系并不大,至少不如斛律光之死影响大,否则怎么不见北周皇帝给冯小怜封个什么官儿呢。
话说后主和小怜在一起观战的时候受了点惊吓,患难夫妻,感情更深了,后主就在慌里慌张从战场往回逃的时候,让人拿来皇后的朝服给冯小怜披上,立她为左皇后。虽然这个皇后立得有点像刑场上的婚礼,毕竟是对心爱女人的一个交代。他也确实是一颗心全在小怜身上。自己躲在首都城里的时候,听见太后来了,不去迎;听见冯小怜来了,不顾敌军就在外面攻城,从北门上凿了个洞跑出去接。最后首都城破,北周把宫里的男女老少全都抓起来,后主还问:“能不能把小怜给我?”周武帝说:“现在天下我都不放在眼里,一个老女人我还会在乎么。”真的就给他了。
可惜后主同日死的愿望没有实现。北周杀高家人杀得很厉害,最后没剩下几个。只缓了一口气的后主也这场乱哄哄的所谓谋反中被杀掉了。身后剩下一个冯小怜,她的故事还没有完。
周武帝对冯小怜免疫,就把她给了自己的弟弟代王宇文达。宇文达本来是个特别清心寡欲的人,一向对女人没啥感觉,家里姬妾总共三四个,还都穿得特别朴素保守。一见了冯小怜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跟冯渊见了英莲似的,突然对女人产生兴趣,也是给迷得七荤八素,宠得不得了。
这样的盛宠,冯小怜还撒娇,弹琵琶的时候因为弦断,就写了一首诗:
虽蒙今日宠,
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
应看胶上弦。
这首诗和后来王维那首《息夫人》何其相似,看来王维也是小怜的粉丝。可无论息夫人也好,那位卖饼者妻也罢,人家都是跟了第二任老公之后百般地不乐意。一个是始终不开口说话,一个是吧吧掉眼泪。咱们的冯小怜,可没有这么本分。鲜卑妇女看起来都比较擅长拿捏,一旦不遂意了,要么威胁出家当尼姑,要么就怀念起前老公来,让现在这一任吃吃醋,内疚一下,才更能激起铁血男儿的百般柔情疼爱。
宇文达的王妃李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是汉代悲剧英雄李陵的后代,哥哥叫李询,也是北周的一个名将。李氏嫁给宇文达享了几年的福,几个侍妾老实八交,不通媚道,家里处得安静祥和,她哪里见过冯小怜这样的女人,那是专门培养出来就为了夺宠的。冯小怜在代王耳边几句话,李氏几乎没给整死。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杨家。短短四年之后,杨坚篡位,改国号隋,随后利利索索就把中国给统一了。而李氏的哥哥李询,正是杨坚手下一员得力大将。
又一次改朝换代,冯小怜也又一次换老公。这次倒霉,正好就被赐给了李询。也没准是李询特地向杨坚讨的,就为了给妹妹报仇。冯小怜一到李家,直接就让穿着布裙子舂米去了。
更倒霉的是,李询的娘还活着,李家老太太说了算。这么一个妖精放在家里,舂米也难保不舂出事儿来,干脆,就逼着冯小怜自杀了。
从五月初五“续命”,到舂米自杀,最多也就六七年时间,冯小怜和中原大地一样,三易其主。倘若当初文艺女青年没进宫,也难免颠沛流离吧?生在乱世,美人的命运,也许只是具有代表性而已。
北齐的女人,由娄昭君始,至冯小怜终。北齐的男人,似乎不得不提一下兰陵王高长恭,这些年他都被提到和卫玠的美貌齐名的高度了,其实高帅哥在高家并不是美得出众,但有才有德的男人,哪里用得着以色出名。
高长恭是老大高澄的第四子,母亲是谁不知道,以高澄情欲之旺盛,大概不是正式姬妾之一,生了儿子把孩子留下,母亲该干嘛还干嘛去了。高长恭长得清秀,声音也好听,会唱歌。那个传说的打仗要戴狰狞面具,是电视剧编导瞎说的。这件事的原型也就是那次芒山之战,高长恭跟北周打仗,被北周包围至城根底下,结果守城的人不知道高长恭是敌是友,不给开门,高长恭把头盔摘下来,守城的看了脸知道是谁了,给开了门,救了500多将士的命,又一块儿击退了周军,大捷。将士们一高兴,写了一首歌,就是《兰陵王入阵曲》。
高长恭戴头盔并不是因为自己太美啦,那年头打仗都穿盔甲,不穿盔甲深入敌军的只有一个大疯子高洋,史书上特别为此记了一笔。要是高长恭有那个闲情逸致去弄什么面具,也就不会得到史家那么高的评价,以至于认为如果高长恭不那么早死了,也许北齐也不至于只有28年的寿命。
高长恭和他的二哥高孝珩,八叔高淯,是高家小一代(不能按辈论,只按年龄归堆儿)里少有的不纨绔有出息孩子,手下用的人也都是有识之士。其中高长恭最有军功,也清廉。可惜不幸,就是因为功勋太高了,又被侄子高纬所忌讳。叔侄二人在聊起芒山之战的时候,高纬说:“入敌那么深,一旦败了后悔都来不及啊。”高长恭说:“因为是家事,所以当时没顾上那么多。”一句“家事”,高纬就不乐意了。这点儿随他爹高湛,一旦当了皇帝就不愿意别人把他亲戚看。
高长恭也知道自己芒山大捷太出风头,从此托病,不大入朝参政。后来乱兵四扰,他又担心恐怕朝廷还是会要他带兵出征,叹气:“去年脸肿,今年怎么就不犯了?”从这以后竟然有病从来不治,恨不得越发越大。这么着还是没能躲过祸,不久以后,被高纬赐了毒酒。
高长恭死后,妻郑氏把他常戴的颈珠捐到庙里,又被二哥孝珩赎回来,自己留着做个念想。小弟弟亲笔给皇帝写谏书讨公道,而泪满纸。
高澄的这几个儿子,其实也各有各的精彩,不过北齐的故事,说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您的茉莉香片,也该换一壶了吧。
(全剧终)
再谢常君关注:D
再赞楼主文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