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造梦的好莱坞

(2014-03-27 07:50:46) 下一个

 

                                            造梦的好莱坞

 

我以为没有人不喜欢电影,当然,也就没有人能轻看好莱坞,基本上好莱坞就是电影的代名词。当然,这并不是说别的地方就拍不出好电影,比如像“蓝”“白”“红”,欧洲电影在以前的某些时候,曾经是好莱坞学习的榜样。

当然,现在恐怕不是好莱坞的对手了,毕竟好莱坞财大气粗,人才济济,什么样风格的电影都能弄,搞电影的人不去好莱坞,就没有站到制高点上。当然,欧洲也不能小看,瘦死的骆驼还是可以和马比一比的。

总的说来,我不喜欢那种喋喋不休的电影(纪录片除外),认为那些导演都有些蠢,而不知道怎么来用画面,色彩,声音,以及镜头的变换来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一部好电影哪里需要说那么多的话。

中国电影我看得很少,太太总说我是崇洋媚外,但是我有证据,我总看到中国电影经常在学好莱坞,比如《三枪》,还学得不像,把原作有些糟蹋了。可能武打可以算作是中国元素,但那只能算是在搞笑。

看到那些武打电影,我总想到葛优的话,大意是戏子就是给人取笑的,下一句我能想到的就是,别人取笑那是瞧得起你。这种心态的确是不错,把自己当着大葱那是要被别人当着调料的。但是,电影当真只能搞笑吗?

这恐怕是与国情有关,人们只会去取笑公众人物,拿谁都不知道的人说事达不到娱乐的效果。在美国,政治人物是最常见的搞笑对象,表面一本正经,背后却有些欺名盗世,还有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不用加工本来就是笑话,奥巴马的“改变”那还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但是,在中国,政治人物却是敏感词,谈不得,那就只能是戏子能者多劳,为领导分忧了,因为人总是需要娱乐,八卦的。说来挺可怜的,老是中枪,也挺冤的,世风不好,就拿他们说事,比如那些唱歌的将军,其实在中国,他们又算得上什么。

 

我总记得第一次看《美国往事》,那时候在中国这种电影是看不到的,是有个朋友在从所谓的内部弄到的,那真是十分的震撼,才知道电影原来可以是这样来拍的,和原来看到的中国电影真是完全的不同。

这个影片十分奇怪,好像在中国比美国的名气要大,特别是我这个年龄层次又喜欢电影的人。到了后来,这种电影看了不少,最近又看了一遍,感觉就不同了,但是,仍然是一部少见的杰作,还是喜欢。

这个导演是意大利人,电影不多,却是好莱坞的大牛人,拍的西部电影是那一类电影的代表作,据说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认为其影响深远而巨大。我想有些道理,比如后来走红伊斯特伍德就一定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因为那时一个是主角,一个是导演,两个人的电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缓缓而抒情的音乐,宽阔而寂寥的西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种忧伤的调调,无处不在,很深极强。

《美国往事》比较对我的胃口,怀旧,伤感,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打动人的画面。有些人总是要弄个主题,说是在宣扬什么,但是,我就没弄明白什么是《美国往事》中心思想。兄弟情义?但电影告诉我们,老大是要偷走你的女人和钱财的,没送命就是运气,兄弟情义不过是面条自己的想象。面条倒是有些讲义气,但也不是什么好鸟,为钱而杀人越货,还居然把自己的女神强奸了。

它不过是讲了一些人一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过是那些人虚构的,你看到了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是不相信黑社会的老大会想自杀,真实的他们要就是在火拼中送命,要不然就在监狱里终老,运气最好的是亡命天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老大,就是因为心狠手辣和强烈的求生欲望,被抓住的时候想的越狱而不是自杀。这个电影实际上是把人物放到一些充满矛盾冲突,危险的处境,来表现人内心翻腾的欲望,胆量,懊悔,爱与恨等等等。

各人对电影的要求不同,我最欢喜的电影就是要有想象力,梦是最有想象力的东西,好莱坞就是造梦的地方,《美国往事》就是好莱坞造的一个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却就像面条在影片结尾那诡异的一笑,我不知道。

我看了《movie 43》,里面的熟面孔很多,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烂片子,但是不得不承认,那帮人恶搞起来可真有想象力。比如第一个故事并不光是下流(这是暗示人去看),而是有些人,或者人有些时候,脑袋下面就是那个东西,并不光是恶心。但还是让我恶心了一把,那么多名演员去演这样的电影,好莱坞可真是有些反叛,好像根本没有底线。

 

《美国往事》在美国没有能拿到什么奖,原因恐怕它并不是那种纯正的好莱坞风格,太长,太缓慢了,非常精细,有点艺术电影的味道,不怎么考虑观众需要。比如现在的《纸牌屋》,那就是正牌的好莱坞的作品,副总统级别的大政客,亲自谋杀像一个职业杀手(有些不合情理),还3P(有点狗血,和情节主线看不出有什么联系),这就对了,正是美国观众想要看的。

好莱坞不是什么钦定的宣传部门,而是赚钱的机器(非常厉害,比赌场还要快),所以,必须得考虑观众的需要,不然就难以存在下去,生存总是第一位的。现在人的娱乐方式太多,美国人都很性急,节奏要快,男女眼睛一对上,十分钟内就应该有一场火辣辣的床戏;两人一不顺眼,九分钟内就要有拔枪对杀,不然在电视剧前的观众就可能去看手机或者膝上的电脑了,等不了那么许久。

但是,好莱坞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在那些极卖座的产品(我称为正牌好莱坞)之外,总有一些人不受这种,那种的影响,痴心于表现自我,表达自己所看到世界,这种电影的票房不会高,赚不到什么钱,但是,却仍然有可能在好莱坞受到到赞扬,得奖。比如《出租车司机》,我估计没有多少人去看,但却是好莱坞公认的经典。

好莱坞的确有很多宣传爱国主义英雄的电影,但也有不少反战,反英雄主义的作品,比如在好莱坞赫赫有名的伊斯特伍德的电影就对英雄主义不感冒,厌恶战争;

有没有宣扬所谓美国价值,美国梦,当然有,但同时也有不少尖锐抨击美国社会,对美国梦不屑一顾的东西;有一些庸俗透底流行的狗血,也一样有很难看懂阳春白雪。

好莱坞不单单是造梦的高手,同时也制作许多高质量的纪录片和纪实电影,比如像《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我向大家推荐二个,《talhotblond》和《bernie》;前者是纪录片,是说在网络社会,人是多么容易把虚幻和现实混淆而造成悲剧;后者是纪实电影,则是告诉我们,人是多么难以捉摸,好坏难定。这几部电影丝毫看不到什么政治色彩,只是告诉在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这就是好莱坞,让人说不明白,也许这就是好莱坞的生命力所以在。其实恐怕任何有生命力的事情都是这样。

 

好莱坞的有些电影还是很有深度的,在《出租车司机》中,德尼罗把一个美国底层的愤青真是演活了,“你是在跟我说话?”看过后让人难忘;《欲望号街车》里费雯丽最后那一句“我总是依赖于陌生人的好意”,真是无比凄凉。

这二个人都是好莱坞的大名牌,德尼罗年轻的时候演了不少经典,在《美国往事》里,他那种历经沧桑的眼神,配合着音乐,还真是那么一回事。但是,现在老了就开始搞笑了,也许是自己做了老板,想的事情就不同了。费雯丽则让人心酸,大美人又能演戏,并不多见,我以为她是第一。但是,红颜命薄是有道理的(女孩子当然都不承认这一点,没有人愿意命薄),《欲望号街车》以后,她就不行了,因为精神开始崩溃了。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是现代戏剧中的经典,蓝色茉莉》或多或少是有些模仿它的。然而,女主角我以为是不能和费雯丽相比的,也许就像有人说过,费雯丽之所以演得那样出彩,是因为她一直有些神经质,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想自己恐怕是老了,因为总觉得好莱坞过去电影比现在的要好,人总是不自禁地喜欢把自己年轻时的感受加以美化。

 

据说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到那里去追逐梦想,虽然能够成真的不过寥寥数几,但是,年一数年,还是依旧,可见梦想这东西的吸引力就像地心引力,谁也逃不脱!

这不单指美国,据说硅谷和好莱坞,是加州移民最多的地方,只要听听奥斯卡那些得奖着的演说,就会知道有多少是外国移民。比如今年的奥斯卡,女主角和女配角都不是出生在美国。

 

但是,好莱坞只是一个地名,与人无关。更糟糕的是,那里的人名声可不怎么好,贪婪,放荡,藏污纳垢,比如刚刚因为毒品而死的菲利普·西摩·霍夫曼,我认为他演技高超,是最好的演员之一,却不得善终。

这是非常让人不解的地方,莫非是只有污浊才能有美丽,只有绝望的人才能创造梦想。

我却以为,在那些纸醉金迷,万人簇拥的背后,好莱坞恐怕是一个相当寂寞的地方。因为我知道那些人老是找不对人,于是经常离婚;我虽然并不认识那些人,但是,好莱坞拍了那么多以孤独寂寞而著名的电影,《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例,这种电影在好莱坞是非常时髦的。人可以想象和创造勇气,场面,当然还有美,但是,寂寞却是自我倾诉,没有亲身经历,无法创造,弄不出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我所喜欢的的好莱坞就像Fitzgerald 那句名言:Show me a hero and I’ll write you a tragedy。(告诉我一个英雄,那我将为你写一出悲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jesusmary 回复 悄悄话 电影指南创始人兼基督教电影电视委员会主席贝尔博士曾做过一份报告,透漏了他自1985年以来一直祷告的主题。

@他说,从他在电影指南工作开始,R级电影的产量自82%降至30%,而以积极的基督教为内容的电影大幅上升,1991年为10%,2000年升至41%,2010年则为6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