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这根本不是一个悔不悔的问题

(2012-06-14 08:19:41) 下一个



这根本不是一个悔不悔的问题

近来知青问题大热,大概是下一代中国领导人有知青经历,但我认为那些议论都近似于胡说八道,中国从来都不缺拍马屁的文人。极端一点说,中国历代的文人大多数就是干这个的。
首先,什么叫做悔,那是因为你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而终身受累。所以知青无法有悔,因为没有选择,能不做知青吗?敢不做知青吗?
居然有人谈什么自愿,那简直叫做颠倒黑白!

说实话,当我要去做知青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很不高兴,大家都是这样,似乎是必然的。一方面有点舍不得离开家,另一方面却想到母亲不能再干涉我了,而有些如释重负,那时我总认为她把我管得太严了。
很有些不理解母亲为什么那样犯愁,她一点点为我打点行装,一边千叮咛万嘱咐,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在她看来,我还根本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而且我小时候一直多病。
结果是当然的,下去不久我就不知多想家了,但那又有什么用!

我想自己的这种心态并不少见,我那时才15岁,是一个未成年人,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母亲当然是清清楚楚,所以她才会那样担心。
今天这个时代,未成年人是不能自己做主的,那时谁管这些。
我不让母亲送我,因为我和母亲送过姐姐下放农村,姐姐那时候也不过才16岁,在车站许许多多父母和子女哭成一团,要是高高兴兴,这种父母只能是没有心肝。
把未成年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夺走,让他们日夜牵挂,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怎么今天还会有人说好。
我实在不能理解。

孟子曾经说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中国历代志士在逆境中自励的名言,我自然同意而且敬佩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但是孟子并没有说人人都应该这样,只说的是那些即将要担大任的“斯人”。孟子不会说所有的人都应该去给折磨一番,然后从中挑出所谓的“斯人”来,那就是有点缺德。
不过尼采到是说过这个意思,认为这个世界的目的在于产生英雄,人类受苦,打仗,死人都无关紧要,其它人存在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所谓的“英雄”。

在我看来问题非常简单,核心在于普通人有没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当然理所当然,你成为不了“斯人”,那是你无能,怨不了别人。
我母亲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妈妈,她不愿意我受苦,愿意我在她的身边。也许她早就看穿了我不是“斯人”的料,但她却没有权利选择,只能承受。
她不可能赞成有些人的说法,千千万万的孩子要去受苦,只是为了产生一小撮所谓的精英,因为她爱自己的孩子,不过有人也许会认为她没有什么出息。
让我奇怪的是尼采是外国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并没有类似的东西,比如说庄子直接就是鄙视圣人(英雄)的,而孔子则企图在民和统治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尼采为什么会在今天的中国有这么大影响?
更奇怪的是:在西方因为希特勒德国对尼采英雄论的精彩实践,现在没有哲学家,或者名人敢公开采用尼采哲学中的这一部分,为什么在中国,这个同样被尼采式的英雄害得不浅的地方,这些东西还在大行其道。
我以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剥夺人选择的权利,你想成为要担大任的“斯人“,那好,祖国艰苦的地方很多,没有人不让你去;而像我这样不可能是”斯人“的普通人,也能够轻轻松松过日子,而不做”斯人“的垫脚石。

自从我读了罗素,维特根斯坦以后,就习惯于从逻辑上分析一些说法,马上苦恼就来了,为什么一些非常明显缪误有些人就是看不到?
比如说,农村人苦了世世代代,你为什么不能也给苦一下。这个逻辑有问题,起码不是唯一的。为什么不能是大家,特别是统治者努力做一点事,让他们不再受苦。今天非洲仍然穷人多得是,那我们就不应该买房,买车,而应该到那里去,那么这个世界的经济怎么样发展呢?
还有一种缪误就更不应该了,我称之为虚伪。比如有人在美国总在骂美国不好,说中国怎么,怎么好。这就不是语言逻辑的问题了,因为美国绝对有许许多多不好的地方,而中国也肯定有很多好的地方,我毫无疑问的同意。但是那些人为什么不回去?
同理,那些说知青下放好的人,自己是不是年轻的时候志愿去了,或者现在愿不愿意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放到那里去?
我不认为那些人做得到,孩子18岁应该去上大学,这种在语言和行为上的不一致,除了虚伪我找不到第二个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bigmouse 回复 悄悄话 所见略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