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2011-06-09 13:07:42) 下一个
母亲的故事(教我读书)

我曾经讲过自己不知道小时候是非常淘气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那就是我读了很多书。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是已经读大学了,才发现很难找到和我一样读过那么多书的人。我没有一点点自夸的意思,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读太多的书是一件好事,人活着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而读书并不能保证人就可以快乐。实际上,也不能保证能赚大钱,做大官,找一个漂亮的太太,等等等,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用处。
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读了很多书,那是因为我们家的人读书都很多,是一种习惯。人读书都是受人影响的结果,父母亲,哥哥姐姐,老师,同学等等。我则是主要是母亲,再就是姐姐,她们读的书都比我多,我开始读的书都是她们给我的。
结果就是我读的书有些女性化,没有打打杀杀,描写细腻感情的居多,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到现在仍然更喜欢这一类的小说。

母亲当然希望我能安安静静在家里读书,她是那种老式妈妈,自然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再则我在外面野,总是把身上弄得脏脏的,有时还会把哪里弄伤一下,她肯定不会高兴。我那时候感到非常委屈,你喜欢读书,当然认为读书好,但我不喜欢,我以为在外面玩比读书要有意思几亿倍!
但是,我从来有些怕她,只得拿起书来,然后跟她讲价钱:
“那我读十页就可以出去玩了吧?好不好,妈妈?”
“十页不行,至少得二十页。行不行,儿子。”
没有办法,人在不讲道理的强权面前只有低头。但人可以适应,于是我练就一付能快速阅读的本领,等到她问我的时候,我能说一个所以然出来,她不能食言,只好放我出去。
这成为了我以后的阅读习惯,什么书我都是首先尽快的翻一遍,如果觉得好,再回头来看一遍,非常好,就认真的再看一遍。所以说虽然我读过很多书,有点是虚名,能说个大概,但真正认真读的却并不多。那些翻过去书包括一些赫赫有名的大作,比如像《战争与和平》,怎么就觉得啰啰嗦嗦,光是名字就叫人受不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有名。
我经常的做法是前面还是会好好看一下,如果文笔好,或者有些独特的东西,我就会继续看下去;如果慢慢读上了某个套路,估计爱不成了,要死了等等等,就去直接翻最后,如果OK,这本书就被我扔到了一边,我认为自己已经读完了。如果没有OK,居然会我想的不一样,就会暗暗地骂道:这家伙真TMD会兜圈子,只好郁闷地往回翻,看看是在哪里出了岔子。我老老实实地坦白,很多电影我也是照此办理。
这不能包括那些比较现代的小说,它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套路,比如卡夫卡,结局有时根本就不重要。同样有些现在的电影也不行,比如有部电影是倒过来拍的,首先讲最后,然后一步步往前推,大概是新颖,还比较有名。这就叫我好郁闷,因为我不能倒着看,不怎么公平,存心不让我偷懒。
我并不推荐自己这种读法,因为我也不知道好坏,也许因此而错过了一些好书。

却不知居然在后来派上了用场,我有一段时间在机关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读大量的那种官样文章,巴拉巴拉,都是一些套话,突然出现了不同的提法,那就是要注意的内容,遗憾的是这种时候实在不多,因此我的主要任务是和睡眠做斗争。
其实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爱情小说,首先男女地位相差很大,要弄清楚的就是男的有钱,还是女的;至于是怎么相遇的不是重点,无非是家庭教师,咖啡馆,雨中的车站等等等,但如果是酒吧,那就要小心,这往往就是有含义的;然后就是矛盾冲突,家庭干涉,彼此误会,或者过去有什么秘密;最后就是结局,结合到了一起,就是喜剧;分开而彼此相望,就是悲剧;死一个,就是大大的悲剧。不会两个都死,因为那书就卖不出去,当然,如果是莎士比亚,那就没有卖的问题。
文件也是一样,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一定要说的,就像男女主角一定要相爱的,不要管它。重要的是看文章的意思是在强调哪一个方面,也就是男的有钱,还是女的,这就决定了小说根本走向,也决定了那个文章的基本意思。总的说来,不能男女都有钱,那他们就直接住进了城堡,用不着还写什么小说。同样的,如果文章相等地强调“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那么这个文章没有重点,不包含信息,基本就是废话,因为任何一个明白人都会知道这两个东西是相互矛盾的。
就我的观点,熟读爱情小说的人肯定能很好的胜任这种工作,要是我来出考公务员试题,那么爱情小说就是重点。
我那时对面坐着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大概是一直在读教科书,因为没有我那样的一个母亲,逼着他读其它的书,所以读东西认真得很,结果东西看不完,得加班。看到我轻轻松松,就十分羡慕,问:
“你怎么能读东西那么快?”
过去的苦难终于在今天得到了补偿,我就十分得意地说:
“那恐怕你学不到,得从几岁炼起。”

其实我小时候经常认为读书是一种惩罚,因为母亲总是说:你今天作业做得不认真,再去看会书才能出去玩。于是有时候我犯了什么事,估计有人会告到家里来,有些不安,在她下班回家的时候,就会看到我在安静地读书,目的自然是想讨好她,我知道这个管用。她当然有些高兴,但是我忘了,我有一个非常精明的妈妈,高兴完了,就会有些疑惑,说:
“你是从来不会自觉自愿地看书的,你今天是不是又犯了什么错,好好地告诉我。”
“我今天放学后去踢球了。”
“你最近老爱踢球,还踢得不想回家,这我知道,接着说。”
“后来小勇把别人的玻璃打破了。”
“小勇把玻璃打破了,你就回家来看书,不至于吧?这可不像你,你应该兴高采烈的看热闹,就好像捡到什么玩具才对。”
“嗯,我也犯了错,不该那一脚踢得太厉害了。”
“是你踢的,那么玻璃就是你打破的。”
“不是我,是他太笨了,连这样的球都接不住。”
看来书还是要认真看的,我就知道不能欲盖弥彰。特别是有时候我估计错误,其实我那点事是正常的,别人不会像她那样一板一眼,根本就懒得跑路来告,我那时就非常郁闷,觉得自己真是吃了大亏,有点像我后来曾经在50块把苹果的股票卖了,现在却涨到了350时后悔的感觉一样。
当然,母亲是绝对没料到我后来会那样读书,那可不是她想要的结果,不知她是会气地金星直冒,还是会有点后悔。后悔就对了,金星直冒就没有必要,因为毕竟派上了正经用场。但是,这不管怎么说,还只得算是她“教”的。
下面就真正来谈她怎么来教我读书。

当我大了一点,母亲给我一本书读的时候,往往要跟我说两句,无非是这本书好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地位,影响。后来我曾经看过她写给一个亲戚孩子的一封信,谈怎么读书,仅仅谈的是怎么读文学作品。
她认为:首先最好是读一本浅显的文学史,比如是想读德国文学,就去读那方面的文学史,这样就会知道一个大致的轮廓,也就能知道她跟我说的那两句。然后去找一个有影响的大家的书来读,觉得好,就去读他(她)另外的作品;如果不喜欢,就去再找一个。大家的书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要读一下。
首先我说明两点,第一,这种做法是对成年人,像我那样的孩子肯定是不耐烦读什么文学史的;第二,这种说法我不知道母亲是看来的,还是自己悟出来的,因为我曾经看过某个牛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当然愿意相信是她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什么很深奥的东西。
其次,谈谈我的独特看法,我的想法经常跟母亲不是一样的。这种做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去吹吹牛,你看看我,什么都知道,至少可以去哄一哄小姑娘,装得学识渊博而花的时间比较少,用今天的说法,投入小而收益大,合乎经济学的原则。
认真地说,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会漏掉一些比较独特的作家。比如圣-埃克苏佩里,一般的文学史里面不会有,但他的《小王子》却是我最喜欢童话,文笔优美,想象奇特,还充满着隐喻和哲理。我记得很清楚,是姐姐给我看的。有时候读到好书是靠运气的。
奇文就会有一个奇作者,他是最早的飞行员,那时是一个极危险的职业,是他和一些非常勇敢的人开辟了航空邮班。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在最后一次他坚持非要去的任务中失踪。
当我读《小王子》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找到他,我就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也许他和小王子一样,飞离了这个让人失望的星球而到了另一个,在那里看一望无际的玫瑰花和那里的狐狸在闲聊,也可能他找到了小王子,一起正在为那一株举世无双的玫瑰花浇水。
而然他没有,2004年,人们在海底找到了飞机残骸,四年以后,有个德国人承认击落了那架飞机,他到底没有能逃脱这个星球。
此书二战时在美国写成,他的祖国正在硝烟之中,不过这本书写得真是惊人的美,但还是看得出来,因为总是有一种难言,淡淡,无以遣怀的忧伤。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能力,每当我抬头看那浩瀚无际的灿烂星空,我仿佛就能想象到那一颗小得不能再小的星球,却有一朵宇宙间最美丽的玫瑰花,小王子正站在旁边向我笑呢,于是就像书中所说,因为我看不出是那一颗,那么所有的星星都在对我张开笑脸,就像一片片盛开的玫瑰………
每当我看到难以割舍的美丽晚霞,就止不住要向前走去,但没有用,我们这个星球太大了,我追不上落日,于是我就会比小王子多了一倍的忧伤…….

严格说来,我母亲是学理科的,不过倒是在北师大中文系读过一年。她真是我知道的最喜欢读书的人,面前几乎永远会有一部书,看电视,做饭都不另外。在我的记忆里,最多就是她打着毛衣,面前一本书,再用眼角看我是不是在偷懒,不好好看书,做作业。
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今天真的是累了,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看点书算了。”
让人万分不解的是,我现在有时候也是这样做了,读本好书能让我忘记凡世间的种种烦恼。我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我也不知道,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江虹子 回复 悄悄话 年纪愈大,就对你深爱之人的思念愈切。
百惠千我 回复 悄悄话 喜欢你的母亲和她对数和对孩子的感情。她对你的培养和教育造就了今天的你。你是感恩的,对吗?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