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哲学史》(三)(上)
(2011-04-21 08:44:15)
下一个
读《西方哲学史》(三)(上)
我想还是应该来谈一谈罗素这个人,因为理解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他的个人。
当然,只限于为了理解他的哲学,至于他的私生活,那是狗仔队关心的事。
而且还是我感兴趣的并且是我知道的,这方面的书有一些,我读的的非常有限,主要是
他的自传。
首先得提到他的家庭,因为现在的心理学认为:人成年前所受到的教育,周围的环境是
有决定意义的。
罗素出身在一个政治世家,父母早亡,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祖父曾经两次出任
英国首相,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像这样出自于显赫家庭的大哲学家我只知
道他。如果你印象不够深的话,可以认为他是出生在现在美国总统的家里,因为那时候
的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
他在自传中说道,他的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就来源于他的祖母。我想,他一生对政治,
对社会活动具有高度的热情,这起码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曾经认
真考虑过从政,这即是家族的传统,又是家人的希望,但实在抵挡不了哲学对他的引诱
,有些内疚。
不过想象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家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从他的自传看来,他的长辈都有些奇特,都不是那种循规守矩之辈,不知是不是有夸大
的嫌疑,因为他好像有一点以不与多数人意见一致而感到自豪。当然,也极有可能,不
然他那种卓尔独行是哪里来的呢。
他在谈到他的祖母(他父亲临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母亲,所以他的祖母就相当于
他的母亲)时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回想起来,越来越意识到,她在塑造我的
人生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段我读起来格外感动,因为我也是当母亲离开我以后
,才慢慢认识到她对我有多么大的影响。
他继续写道:“她的无所畏惧,她的公益精神,她对习俗的蔑视以及她不盲从大多数人
的意见似乎一直对我有所助益,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值得我去效仿。她送
给我一本圣经,在扉页上题写了她最喜欢的经文,其中有一句是:“你不可追随众人去
行恶事”。正是她对这条经文的强调,引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不害怕自己属于少数。”
这句话来自《出埃及記》23:2,不可隨眾行惡。当然,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背景,不管
是谁写下的,那时的基督教都还是少数,还是所谓“异见人士”,但是,仍然是圣经中
最好的真知灼见之一。
这大概就是罗素,有强烈的道德使命感,“从不害怕自己属于少数。”像罗素那样的哲
学家是不多见的。他的自传有一段颇为搞笑的话,当他的想法慢慢被人接受了,又得了
诺贝尔,那些原来把他视为邪恶,洪水猛兽的政府,机构开始邀请他去演讲了。他既不
高兴,也不得意,反而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错?
在哥哥死后,罗素还继承了伯爵的贵族头衔,可以想到,他从不把这当一回事,除了调
侃自己。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不敢肯定):贵族头衔只能证明血统,而那只对马和狗有
意义,因为人们只有根据那决定价钱。
当然他有自傲的本钱,认为自己的成就和名气与这并无关系。不像某些人除了血统就没
有什么能让人注意的了,可以理解。
大家好像也这样认为,除了百科全书的词条,好像很少有人称他为“伯爵”。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这句话可能有些不同解读,在我看来,那就是不要太相信自己,别人可能是正确的,因
此做事不要太极端,要留余地。
如果看了这句话,就认为他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教授,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实
际上是最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什么都没有挪下。“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
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维基百科》
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生反战。他反对英国参加一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
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
,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
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
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
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汤川秀树和莱纳斯•鲍
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
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让-保罗•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
法庭(后来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维基百科》
不过这不是他第一次坐牢,1918年,他因为反对一战而被监禁了四个半月,这里名人的
素质就看出来了,他在自传中说:
“就各方面而言,监狱的生活是满惬意的。没有任何约会,不必作出困难的决定,不必
担心有人打电话,没有人干扰我的工作。我大量地阅读,完成了一本名为《数理哲学导
论》的著作,并开始从事《身心分析》一书的写作。”
居然是惬意的!看了这一段人们可能要得到一个不太好的结论,由于罗素的兴趣太广泛
,又容易受到激情的影响,最好是隔一段时间把他放到监狱去,好让他安心读书,写作。
对他第二次坐牢的更不可太当真,英国警察肯定比他还要战战兢兢,他那时名气极大,
可以说是英国最有名的知识分子,按照中国的虚岁,已经90了,要是把他给弄死了,那
就得有人来为此负责。
不过这一次没有什么著作,可能时间太短,我想法官大人一定不知道罗素认为坐劳是惬
意的。或者是一个极聪明法官,首先给他一点好处,然后再拿走,不许他太惬意了,惩
罚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
百度百科很多时候可以当着笑话看:
“他的最后政治声明是有关中东的,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这个声明
写于他逝世(1970年2月2日)的前两天,这说明罗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
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
这个词条的作者一定很有些崇拜罗素,因为使用了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词汇,真是极
端搞笑。我从来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好,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罢,都是主要为了自己的
政治利益而呕心沥血,那也本来就是职业道德,无可非议。
同样,我也不认为罗素在操劳,那出自于他的内心,他的激情,不这样做,倒会使他难
受,与操不操劳毫无关系。
他就是那样一个人。至于好坏,对错,那则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这里就有根本的问题,这样一个充满斗志的人必定有某种信念作为支持,他又不
肯为信仰而献身,那是什么呢?
我看到有些文章实在夸大了罗素坐牢的经历,好像把他描写成类似殉道者,这和实际相
差太远。第一次坐牢还是有些危险,在那个普遍相信战争能解决问题的时代,的确是要
有相当的勇气。当然,最后的化险为夷,那不是因为名人的素质,而是一些有影响力的
人为他安排。
罗素虽然经常十分激进,但并不反叛。他从来没有要人去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而且从
来认为,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民主固然有种种缺点,但还是他所知道最好的政治制
度。他喜欢边沁主义的合情合理,也认为工商业和科学的进步才能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利
益。
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是十分坦率,深知正是这个资本主义的民主给了他相当说话的自由,
反而在那种所谓人民当家做主的苏联,就会被送到劳改营,而且绝不会是“惬意”的。
要是我来猜想,那些当权者虽然不喜欢他那一套,但毕竟他是我们的孩子,知识分子,
还是一个哲学家,喜欢表现自己,爱说一些过头话,一笑了之。在那个战争的年代,言
论自由,人权保护这一类法律都会暂时中止,不然他的麻烦恐怕不会是惬意的。
总的说来,罗素的一生用养尊处优来形容并不过分,他生来就是主流,就是精英,成名
还早,剩下来的漫长岁月就是享受着自己的名气。
当然,他喜欢折腾,但再怎么折腾也是在主流精英的圈子里折腾,除了在哲学领域,并
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革命者”,我总认为这是理解他的关键。
当然,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那种激烈的革命家总是逃不脱偏见,更干脆一点,所谓革
命就是建立在偏见上的一个东西。而照罗素的看法,偏见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
可以认为,《西方哲学史》就是在分析人类偏见的由来,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了那些
以往的哲学,这些哲学又是怎么样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们,这委实构成了一些非常复杂
的因果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充满苦难的历史。
总的说来,我的确是在他的书中找不到明显种族,阶级的偏见,考虑到他的出生,这一
点是极为难得的。这种偏见也包括对自己阶级的偏见,像他这种人,由于对下层民众不
了解,是很容易美化的。
从这里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总是乐观的,这个世界并没有亏待他,也可以看到他和其他人
一些关键分歧的由来。
比如说:为什么他会对卢梭极度反感,这不是因为阶级,而是这两个人实在没有什么相
同之处。卢梭没有带着宝玉出生在贵族家庭的,没有一流的教育,成名还晚,一直受到
别人的歧视,还经常在罗素根本就不知道经济窘困之中。罗素对社会虽然时常不满,但
和卢梭那种激愤反叛完全不同,一个生来就高高在上的人,肯定是无法理解一个需要无
比艰苦奋斗还到不了他出身就有的地位的人。
又比如说: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非常不满。但是,维打过仗,负过伤,做过战
俘,这些罗素都只是听说。当然,也许与个人的气质有关,但是,有了这些经历的人应
该对这个世界反复无常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导致神秘主义也就有了更好的理由。
罗素在笔头上挖苦起人来,只有鲁迅能比,但是,他好像只使劲挖苦死人,比如对卢梭
和莱布尼茨,对活人却总是调侃,不过能看出善意和恶意的差别。 鲁迅则是以爱好挖
苦活人著称。
追究原因,他是一个相当乐观的人,一个乐观的人多半会与人为善。
这也肯定与他的幼年有关。从他的自传可以看到,他的祖母真是非常地爱他,从小他就
不缺乏关爱。在书中他写道祖母拿他的一些孩子话来调侃他,我读起来真是非常亲切,
我自己的母亲也是非常爱我,于是也是经常这样做。
罗素很有些敏感,祖母挖苦她自己的孩子那些话他都记得,感到难受,有些人对他不好
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他从来没说过祖母什么时候伤害过他,只是说祖母是非常在乎他,
爱他。想必也是,8岁时他的祖父就去世,他又失去了父母,有点祖孙相依为命的味道。
他谈到祖母极力反对自己第一次婚姻,甚至让家庭医生来对他撒谎,说他们家庭有精神
病史,不适合结婚,他祖母肯定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让爱情和性冲昏了头的小傻瓜。从后
面的结果看来,她恐怕是对的,最后以离婚收场,他经历很多痛苦,时间还拖得长。
年轻人在这方面大多不会听老人的话,最容易吃苦头。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是过来人,
他们不在热恋中。当然,那必须是长辈不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显然罗素的祖母不存在
这个问题。
我估计他祖母肯定在他第一次坐牢的时候动用了全部的力量来帮他,她毕竟曾经是英国
最有权势的人的夫人。但是,那时候在打仗,他不但不肯认错,连沉默的承诺都不愿意
,根本毫不合作,没有办法,也就只好让他监牢里惬意一下了。
在罗素的自传中,附录了一些祖母给他的信,她写到自己是多么庆幸有了罗素,罗素给
她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多的快乐。我读时不禁泪下,因为我想起了母亲曾经写给自己的信
,要没有爱,那种信是写不出来的!
一个童年不缺乏爱的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顺便说一句,他将祖母留给自己的遗产全部捐了出去,尽管那时他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
力,想必他认为这是处理祖母钱财的最好方式。
罗素的哲学以多变著称,经常否定自己,而且没有表现出那怕一点点的不好意思。在他
看来,哲学是要追求真理和要有批判精神,这二点的逻辑结果就必须得不停地否认自己
。这就是哲学的灵魂。
有人说:要对罗素进行批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你要批评的那些话他自
己已经说过了。就像你要把一个人吊死,那人却非常赞赏你的决定,这是不能令人满意
的。
罗素好像对这个评价十分得意,因为他把这人的文章作为自己的一部书的前言。你是赞
成他的好像是托辞的说法呢,还是认为他的脸皮厚,自己做结论。
罗素对哲学,数学贡献极大,上个世纪,很多人认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在数学基础领域最伟大的成就,而罗素却是在数学逻辑化上做了最多的工作,可以说是创始人之一,所以在叙述那一段
历史的时候,都会提到罗素,不然就有些不公平。
他和维特根斯坦的渊缘就更深了,他是维的老师,是第一个看出维的哲学才能的人,并
且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维曾经承认是罗素和弗雷泽对自己的哲学影响最大。从某种角
度来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罗素哲学思想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没有罗素做的基础
,维是难以想象的。
至于罗素为什么没有得到,他自己有一段话提供了一条线索。他认为维是一个罕见的哲
学天才,对哲学史所知不多,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只是凭着自己直觉一下子
就进入到了哲学的核心问题。
结论就是,第一,他的哲学天才不如维;二,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对哲学史
所知甚多,条条框框自然就在那里。罗素没有明说,是哪一条,或者两条都有,也只有
大家自己做结论了。
除了反战,另二个跟他带来不少麻烦的是他对教会反感和在婚姻妇女问题上的激进态度
,在这两点上他从不隐瞒,似乎是存心要把那些保守的人士激怒,他就更容易找出逻辑
上的破绽,加以嘲弄,他好像是有些好斗。
当然,那是有时间和地理的优势,早三百年,他可能被烧死;要是在苏联,或者在中国
,大声讲出权力者,或者大多数人不喜欢的言论,结果都不会好。比如要是今天中国和
谁打起来了,能会有一个他这样的精英大声站出来反战吗,就是有,马上就会给大众和
统治者联合起来处理掉了。
当我看到网上一些好战的言论,我想那些人是很乐意协助政府把罗素这样的人处理掉的
,好让他们去不受干扰地,兴高采烈去打仗,等到他们真正知道战争是怎么一回事的时
候,已经晚矣。
反战好像用去了罗素的很多时间,不过不能全怪他,那个时代的确是在不停地打仗,至
于后两点,就不能说是时代的特色了,他自己要负全部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他对宗教的反感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教会,对耶稣和释迦牟尼却是相当
地钦佩和赞誉,这可以在这本书中关于尼采那一章里找到。
这两个就单独来说,已经是难以对付的了,而他还把它们结合到了一起,尽管是大腕,
有时候还是让他招架不住。
他被剑桥大学开除,在英国当教授有些困难,就想换个地方吧,于是就到美国来,但他
好像错了,因为美国比欧洲要保守得多。纽约市立学院想给他一个永久职位,然而,这
个聘任引起了纽约天主教社团的反对,在一场著名的诉讼中被推翻。
主要他认为:“……清教徒对待性的态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他在1929年出版的《道德
与婚姻》一书中,他 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现象持一种宽容的
态度。这很快招致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对,”《百度百科》
这次诉讼罗素认为完全是一场闹剧,因为被告纽约市政府同样希望官司输掉,在强大的
反对声潮中,他们已经后悔,巴不得有个台阶下。
不过哈佛大学仍然坚持原来的邀请,让罗素去作詹姆斯讲座的演讲,原因恐怕是哈佛大
学是一所私立学校。
不过他在美国还是发了财,费城 的百万富翁巴恩斯博士邀请罗素在费城的巴恩斯艺术
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后来巴恩斯却解雇了罗素。当然不会是因为学术水平,因为这
是他就是《西方哲学史》的来源,后来一出版就被公认是名著。还是因为他在宗教,婚
姻和性方面的直言不讳。
但这一次诉讼罗素赢了,因为他听了别人的劝告先签了合同。于是罗素得到了一笔数目
可观的违约金,有人说,这使他永远解决了财务问题。不过值得,将来人们知道这个有
钱人,也只有在罗素的传记里了。所以说有钱人想名垂千古好像只有这个办法,这是不
是有钱人要资助哲学家,艺术家的原因呢?
不过这位老兄的做法却不好恭维,因为那钱不能说是心甘情愿,给了钱,却恐怕不落好
,有点被杯具。
罗素并非只是一个哲学家,广义地看,他是一个所谓的哲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从现
在来看,人们把罗素看成是先知是有道理的,而且他是无比幸运的先知,“一战后,罗
素日渐表现出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极大兴趣。尽管他论述性关系和“女性解放” 的著
作只占他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恰恰就是这些著作比他的其它所有著作都更强烈地引起社
会的普遍关注,并且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改变了整 个新的一代
人对性道德的看法,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看到一度被视为一场狂热者卷起的旋风
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事业大功告成,成为国家法律和人人接受的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同样的,他的和平主义现在也同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历史上还找得出来比他更
幸运的先知吗?
所以,他的乐观主义是有充分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