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和母亲谈《围城》

(2009-03-26 09:26:49) 下一个
和母亲谈《围城》

文革后,一大批书解禁,其中就有《围城》,我那时是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我记得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还熬了夜。
我那时正在大学读书,星期天回家在饭桌上,就大谈起来,佩服得五体投地,原因很简单,我就是在那种环境里长大的,那些人就在我周围。
可姐姐和母亲毫无反应,我不由惊奇地问:你们没看吗?那应该赶紧去看。她们的回答是,看过了。
我知道事情总是这样,每当我看了一本好书,想吹牛,她们永远是看过了。
我问母亲:“你是什么时候看的?为什么没有听你说过?”
“我早就看过了,那不是一本好书,有什么可谈的。”
我大吃一惊,因为她是那种在孩子面前很用心思的母亲,从不信口开河,我几乎没有听到她这样评论别的书,她总是先谈优点,再讲缺点,好像她在课堂上。

我不由想到不久前的一件事。
父母亲的一个老朋友要经过香港出国考察,在那个时候,这是十分罕见的事,也说明组织上对他的“信任”,政审过了关,文革时他比我父母亲整得还要惨。自然十分高兴,到我们家来串门时,问我要不要带什么书,
我当时没有细想,随口就说:
“给我带一本《金瓶梅》吧,国内只有删节本。”
这一下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头,那老先生呆在那里,父亲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尴尬不已,不知说什么好,
好在母亲虽然在另一间屋,但却听着这边的动静,赶快出来对我说:
“《金瓶梅》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是真正的名著,但你这个时候读不合适。要等你结了婚,年龄大一些再来读。读书不是看稀奇,不要看不到的东西就认为是好。你应该要一部双解字典,学英语最好用英语字典。”
我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总是训我的确是有点道理的,我真是愚笨不堪,不知道跟父母亲挣点面子,再说他们朋友怎么可能送我《金瓶梅》。
毫无疑问,母亲过后大大地训了我一顿,要点是我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上,不过她并没有说我不该看那书,更没有说那不是一本好书,但《金瓶梅》却因为是所谓“淫书”被禁了很长时间。

我非常惊奇地问:
“你为什么说它不是一本好书呢?人物刻画得那么生动,把我们周围的人写得活灵活现,又那么幽默,可以跟狄更斯有一比。”
母亲想了想,认真地说:
“我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你知道小说中的那些事我都经历过,所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评价这本书的。”
这倒是实话,母亲读的大学本在杭州,她最后两年却在贵州读的读书,原因是日本人占领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学校只好搬到了山沟沟里。
“在贵州时,绝大部分学生老师的家乡都被日本人占领了,就跟我一样,家没有了,只有流亡在外,亲友都离散在天边,有的还在沦陷区,生死不知,真是国破家亡。逢年过节时,年纪小的喊着“爸爸,妈妈”掉眼泪的可是不少。”
“我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怎样尽快打败日本人,我们好回家去,跟亲人团聚。”
“可是我们最关心的事在书中基本没有,我不知道他是看不到呢?还是认为这根本就不重要,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停了一下,带着更大的情绪说:
“我不是说,他描写的那些勾心斗角就没有;而只是说,我们主要不是在干那些事,这样写,是歪曲我们。”
“文学作品当然要描写真实的人性,但也得要正确地反映时代。”
喔,这顶帽子可真是不小。
母亲这样说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知道她从年轻起就十分激进,再加上她肯定认为这本书正面的东西不多,就不愿意我看,管不了,也要跟我打一下预防针。
我太知道什么叫“正确地反映时代”了,因为样板戏据说最能“正确地反映时代”。
我那时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反映真实的人性,人性是与时代无关的,我们今天看《红楼梦》仍然会动感情,那是因为人性,而不是时代。“正确地反映时代”和“文学必须得为政治服务”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不过是文字狱的借口罢了。
我决定不跟母亲“一般见识”。

我又问姐姐:
“你不会也早就看过了吧?”
“废话,那是不可能的,不过我跟妈妈一样,不喜欢这本书。”
我跟她从小就抬杠,于是说:
“你当然会不喜欢,你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你觉得哪一个像你?”
“不错,我看到了自己,但我更看到了你,我怎么看你都是一个方鸿渐。”
“我也承认,中国人读了几天书,都会有点方鸿渐,这不正说明这本书写得好吗,你该不会因为它触到了你的弱点,你就不喜欢吧?”
“当然不是,好书都会触及到人性的弱点,没有弱点的人,那只能在样板戏中找得到。问题是它的态度,他干吗带着欣赏来描述人性的阴暗面,就像鲁迅讲得那样:老太婆的裹脚布的确是国粹,但犯得着得意洋洋得拿给人看吗?”
“鲁迅的东西大多数也是在谈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可你看得到同情,怜悯,恨其不争,那完全不一样。”
“我看得时候就明白妈妈为什么从不告诉我们这本书了,她做得不错,特别对你,你不知道你的嘴已经够损了吗?你还是不看为好。”
要是平常,我会继续战斗下去,但我看出她是认真的,不是光为斗嘴皮。
这我就要认真想一下了,拌嘴那是习惯,我实际上是很有点钦佩姐姐的欣赏水平的,我读的很多好书都是她告诉我的,再说她没有逃过日本人,也用不着对我的成长负责任。
认真一想,她说的的确有几分道理。

到了现在,我开始认为母亲的话也是有几分道理的了。
在美国历史上,有过两本书:《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作者都是女人,女性色彩也都很浓。如果有一个外星人读了这两本书,想必会问:这是说的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些人吗?
当然,我们现在从历史可以知道前书更接近真实,或者说更能反映时代,不然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会有美国的民权运动,为什么我们能在一月份休息一天了。
这也能够至少部分能解释为什么前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公认的美国经典;而后书不是。其实要谈对人物性格描写,我认为《飘》要成功很多,前书人物有些概念化,宗教说教也多。
联想有人说我的东西带有私货,我的确有些吃惊,作者永远不可避免的在作品中带有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是基本常识,你要看没有私货的东西,那只能去看天气预报和航班表。
不同的只是,有人出于各种目的,想给自己镀上什么“公允”“真理”的金,那能信吗?吃惊怎么还会有这样幼稚的人。
所以说,人是生活在某个时代里的,除非写童话和科幻,作品也得有个时代的框框,要是读者对你那个框框感到不真实,必然会对那个作品,甚至对作者都产生反感,就像我母亲一样。
实际上,人读东西往往是想怀旧的,要是感到书中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样,感觉可想而知。就像我,如果看到有人称赞文革,肯定要反感的。
至于姐姐的话,那是在谈一种感觉,依赖于各人的,她要是不讲,我就察觉不到,她讲了,就隐约感到一些。
但我还是喜欢读《围城》,从小我就喜欢看人出丑,特别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不由有点沮丧,我这人是不是心理有点阴暗?马上就安慰自己到,根本不是我的问题,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比较一下钱钟书和沈从文是很有意思的,沈从文的小说纯净而美丽,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写的;钱钟书则聪明,极富洞察力,有些玩世不恭。
谈名气,沈从文恐怕要更大一些,他三十年代就已有盛名。钱钟书真正出名,是在抗战后,但紧接着他的书就被禁了。我总认为,真正要欣赏《围城》,必须得在那种中国知识分子堆里打几个滚,对他们浸到骨子里的虚荣,势利,言不由衷有相当的认识,所以钱钟书的东西阅读面要窄一些。
文如其人,沈从文49年以后可就惨了,自杀未遂,一直被整,文革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研究员罢了。1988年,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而钱钟书50年代末进了名人一大堆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在那种时代,政治上不可靠的人是决不可能的,可见文革前还是混得不错。文革中自然倒了一阵霉,文革后就不得了,居然官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我不太熟悉古代官僚制度,应该相当于翰林院的高官吧。
可见他处事的老道,没有一点真功夫,那是休想。我并没有讽刺他的意思,老练,圆滑,世故并不是贬义词。
但对比一下他们的小说,就有讽刺了。沈从文的作品中,无疑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而在《围城》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堆文人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根本找不到一个正面一点的人物,基本上是描写的人性的阴暗面。
钱钟书死时,新华社发稿是用了“永垂不朽”的。我们知道,这个词是用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或则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我真想知道,他为“革命”作了什么样的贡献,能得到这种“殊荣”。
这无疑对钱钟书或则对那些人都是极大的讽刺。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学问做到一定的程度,再往下就要靠做人了。这无疑是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我感到困惑地是:我不知道这是正常还是反常。

不幸的是,我下过农村,也在中国最穷困的地方呆过,清楚地知道贫穷和愚昧可以比贪婪和虚荣更容易摧毁人的自尊。我总是非常感谢上天(或则父母亲?)没让我出身在那种环境,我比那些民工强的,只不过是运气。
所以当我读沈从文的东西时,我知道那并不真实,真实是的是钱钟书。特别现在,翠翠都在东莞加班加点了,但好像那并不影响我欣赏沈文中的美,想必原因是:我年轻的时候,也看见过翠翠。现在当然知道,那不过是激素作用下的幻觉,幻觉一过,难免就看到了孙柔嘉。
但不管是激素也好,幻觉也罢,那种美真是叫人难以忘却!如果你没有在年轻的时候见到过翠翠,因而对沈从文无动于衷,我真为你惋惜。如果从来就看到的都是孙柔嘉,那就不是单单的惋惜,而是沉痛的惋惜,你错过了人生中最好的一幕!
人总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蹉跎,虚幻虽美,短而不真实,你想总拥有,那只能去high;现实残酷而boring,却是安身之处,但没有了那种虚幻的美,那人活着还有什么?
更不幸的是,从梦幻中醒过来那一下还是要人受的,有人也许始终过不去,取决你是不是我说的“乐观主义者”,对于那些人,还是不要给搅乱,一直生活在钱钟书的世界里好,所以说: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人总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蹉跎,虚幻虽美,短而不真实,你想总拥有,那只能去high;现实残酷而boring,却是安身之处,但没有了那种虚幻的美,那人活着还有什么?]

同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