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难(二),“都是住院医生了,还会被 fire?”
“Can a resident be fired too? Never heard of it!”
这是一位正在重复做第一年的黑人女性住院医生A,在听到一位正在重复做第三年的一位亚裔女性住院医生B被“fire”时的反应。
其实,我女儿听到B被fire 时,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的。B的家庭是从台湾移民来美的。我女儿没有带过B,但同B有过在手术室里,她为我女儿做助手的几次经历,感觉B在手术上缺乏“sense”,反应比较迟钝,很难跟上手术的节奏。这些评价女儿其实早就从别的医生那里听到过。B在第一、第二年的初级训练中,勉勉强强的对付了过去,第三年就混不下去,fail掉了,只好重新重复助院医第三年的训练。几个月下来,B还是做不好,完全达不到要求,所以那天director把B请到办公室,告诉B这里不再hire她了,并立马没收了她的badge,且再也不允许到医院来,做得顶绝的。女儿觉得B不是做外科医生的料,更不应该勉为其难的硬要挤进外科,做别的科目,她或许会是非常优秀的。B还是工作得很辛苦的,只是错误的选择了不适合她的专业,这是女儿的如实评价。与几年前“辞职”的另一位华裔女住院医C相比,B其实是强多了,而C好像连一些手术的英语专业术语都不太抖得清楚。
C的年龄偏大,算是“开后门”到这里做外科住院医的,据说C在这里上医学院也是开的后们。若干年前,C嫁给了一位年长,并在其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美国医生。也是若干年后,C突生灵感,想当医生,于是就进了医学院开始学医。毕业后,被她老公安插在这里做外科住院医。结局是始料的,在连续重复了两次的第一年培训而仍然不能过关的情况下,她辞职了。尽管如此,C也没有被fire,而是自己知趣的“辞职”了。随后,C又进到医院的内科开始做住院医。再其后,我女儿从别人那里得知,C早就回家重做全职太太了。还是那句话,医生不是什么人想做就能够做的。不管一个人有多强的人事背景,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拔高自己的能力,只能是高高兴兴的进来,灰灰溜溜的出去。
现在回头来说说A。当年医学院受左、DEI的影响,为了跟上“政治正确”的形势,平衡种族,降低条件把A招了进来,真心的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好的program下,培养一个优秀的黑人女Surgeon。然而,谁也没有料到,A的到来给这个优秀的program制造了无穷的麻烦。显然,她做得太差,第一年就完全过不了,第二年必须从头开始。A不乐意了,于是联络另一科室也是fail掉的第一年的印裔住院医生,一张白纸黑字,把program给告了,说是不让她通过,是对她实施种族歧视。这样一来,人人都不愿再带她,评语她,生怕背上一个“种族歧视”的恶名。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得让技术大拿“凶”医生D去做恶人。D医生凶,是出了名的,但她手术做得好,是某一专项的权威,复杂、疑难情况,她都处理得顺顺当当,让人心服口服。再者,她做人非常正直,不怕兜事,不会委屈求全。
说D凶,仅举一例。D对与她合作手术的人,特别是带的住院医,要求很严格,谁要是有点走神、稍为跟不上趟,她就会扔器械发火骂人。有一次,她可能气昏了头,骂得还不觉得过瘾,以为是在办公室,随手就在“办公桌”上猛的一拍。就这一拍,还在麻醉昏迷中、躺手术台上病人的肚皮上立马就出现了一个巴掌连带五个指头的红印子。这一行为当然被当事人告到了院里,但最后还是不了了知。牛人就是牛人,不可多得的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被保护的牛人。D很严肃的给A谈了话,技术上对每个住院医的要求是同样的标准,不存在什么白人的标准、黑人的标准、亚裔的标准,这标准与所谓的种族歧视毫无关系。你failed掉,是你努力不够,你必须更加努力,不然你还是会fail掉的。A一看这阵势,加上B被fire的现实,自己就悄悄地离开了program,还算是有那么点自知之明吧。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量体裁衣”。一个人一定要认识自我,干自己能力胜任的工作,就有能够干好的潜力,并且可能干得出类拔萃。孩子们年青,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时候还是需要父母这些所谓的“过来人”的教晦,帮助年青人认识自我。这便是古人告戒我们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反之,如果一个人非要去干其能力以外的事,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而结果往往都是很狼狈的。选择学医、做人命关天的医生,更是如此,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能力和个性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