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科技专业特长介绍

(2008-02-16 19:56:50) 下一个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火箭、导弹、人造卫星与航天技术:

王希季
王希季(1921年-),祖籍云南大理上末,出生于昆明,白族,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1942年,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在弗吉利亚理工学院获航空航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任教。先后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作为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为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当时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


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辽宁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回国后到钱学森主持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究工作。文革时,中国人造卫星计划早期领导人赵九章、钱骥受到冲击,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任总体设计师的“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任总体设计师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领导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任新民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安徽省宁国县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先后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从50年代后期起,参加筹建国防部五院,担任总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等职。曾作为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杨嘉墀
杨嘉墀(1919年7月-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也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47年1月至1949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9月至1950年3月任美国麻省光电公司工程师;1950年4月至1954年7月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副研究员;1954年7月至1956年7月任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6年8月回国,同年11月至196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68年9月至1980年11月历任七机部五院502所副所长、所长;1979年5月至1983年1月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1980年7月任七机部总工程师;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至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技术顾问,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1996年8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技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钱学森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屠守锷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从50年代后期起,曾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黄纬禄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代末,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曾参与研制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19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的开创工作。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屠守锷、任新民、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赵九章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縣人。中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先驱,把数学、物理引入中国气象学的第一人。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3年自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5年赴德國,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651”衛星設計院院長。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地球物理系主任。

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8年10月25日在北京中關村15樓服安眠藥自殺。1999年被追认為兩彈一星元勳之一。


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县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姚桐斌194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195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1957年9月回国后到钱学森所主持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参与创建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后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属单位)并任所长。文革时期遇害,1968年6月8日被打死,去世时年仅45岁。由于他对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中国政府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骥
钱骥(1917年-1983年8月28日),江苏省金坛县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与赵九章等同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化系。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等职。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并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其后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99年被中国政府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原子弹、氢弹、核武器与核工业:

于敏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朱光亚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与邓稼先等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94年被增補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是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


吴自良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生于中國浙江金华浦江县,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底回国后,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等职。由于对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1999年获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
陈能宽(1923年-),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的博士学位。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物理冶金研究。1955年底回国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金属所。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99年获中国政府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中国科学院院长。1957年 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60年代初 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程开甲
江苏省吴江市人,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彭桓武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35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辗转赴云南大学理化系执教。1938年,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资格,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工作。分别于1940年和194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1年,彭桓武在玻恩的推荐下赴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工作,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期间,彭桓武和海特勒(en:Walter Heitler)、J.Hamilton合作研究宇宙线,发展了HHP理论。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8年,彭桓武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47年,彭桓武辗转回到中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并在1978年到1983年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彭桓武1982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纪念他对中国核物理做出的贡献,第48798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Penghuanwu”。


王淦昌
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王淦昌物理奖授予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國共產黨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1986年因長期受輻射傷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钱三强
钱三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短期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后,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自此期间,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Henri de Parville)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的钱三强,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1992年逝世。1999年,他被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其贡献。



两弹一星、国防科技多重或综合贡献

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1952—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前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1955年 获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创造。他还强调船上观测设备(包括光学设备和雷达)在布局上必须与船体及航船设置作一体化的综合考虑,因此保证了获得满意的观测效果。


陈芳允
陈芳允(1916年-2000年),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26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提出并于1980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強、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863计划。


郭永怀
郭永怀(Yung-huai Kuo,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受钱学森之邀,1956年10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7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是科技工作的领导人和组织实施者。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5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省执行任务返回北京时,在飞至北京上空约400米高度时飞机突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郭和同机警卫当场丧生。在清理飞机遗骸时,人们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紧抱在一起,两人身体之间紧夹着刚刚获得的氢弹试验数据。

1982年12月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怀文集》。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2003年9月18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