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为何从父?
(本文是漫画汉语(三)《汉字--民族图腾》的遗留问题)
在我的贴文《汉字--民族图腾》中我说了一段话:“祖宗,我认为除了母系社会外,家族中父亲辈之上的男人都可以成为祖宗,我这不是歧视女性,为什么呢?因为,生物学的意义上,男子的性染色体对人类繁衍有决定作用”。由此,引起争论,我想进一步解释一下。
母亲是伟大的,和父亲一样对一个人的生物基因都有决定作用。决定基因的物质叫染色体。无性繁殖物种的所有细胞中只有一套染色体。有性繁殖物种的体细胞(不是成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具有二倍数个数的染色体,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而染色体又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之外的染色体。例如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余下的一对是X和/或Y染色体组成的性染色体。也就是,常染色体都有一对“复制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由于有性别存在,女有XX, 男XY性染色体,其基因决定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我只是想,假定,其他常染色体都是功能相似的基因,如果没有男子的Y染色体,人类就都是女性了或单一性别。有性差的动物,可能雄性贡献有决定意义。我们活在世界上的其中的意义之一,就是把基因传下去。我们人类,正常情况下,只有男子携带Y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人类可能就是单一性别。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最后,要进行减数分裂。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只携带一半的基因,也就是说,成熟生殖细胞失去一半的基因,结果,男子的精子要么是有一个Y,要么有一个X,女子成熟生殖细胞卵子,无怎么分裂都是平均分配两个X。因此,精子有两种X和Y,而卵子只有X一种。结合卵子的精子只能是一种精子,这样,人类就有了男女之别。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为XX,发育成女性胚胎,受精卵为XY,发育成男性胚胎。当然,今后,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单性造人,现在很难说。如果,单性造人可行,男,女都可机会为其后代,自然决定名字的姓氏命名,完全可以不考虑名字的姓氏之争。人类活着就是培养他自己基因细胞,性繁殖之外的疾病,战争,学习,工作,搞对象,包括细胞水平的减数分裂都是和把基因合理地传下去有一定关系。
最近,科学发现X性染色体具有更重要的功能。可是我不能断定,男子的XY中X和女子的XX中两个X最初来自何处。或者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回答这个问题和先有鸡先有蛋一样不好说。传说女娲黄土造人时,至少已经有伏羲和女娲以及老天爷三位大仙了。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造出了第一个男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或是神呼唤而生的或是造于陶土,在犹太神话中,耶和华创造了人。《圣经》讲是上帝(天主教称天主)造的人。《圣经》耶稣家谱表明上帝(天主)约在公元前4006年造了天地造了人。然而,现代科学认为,地球年龄约50~60亿年,人类出现大约于二、三百万年前。
我有机会以一个生命领域的工作者,近距离地同北京猿人的史料接触近十年。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女神女娲,在给黄泥人注入的“阴气”和“阳气”有没有和性染色体有关的物质。我为什么非要姓氏从父呢?达尔文的“先有变异的个体”和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后称基因)理论,能证明圣母玛利亚(Blessed Virgin Mary)生耶稣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基因嵌合体造成的吗?我再重复说一句:“我们人类,正常情况下,只有男子携带Y染色体”。假如耶稣诞生是和基因嵌合体有关,还是要回答形成嵌合体的不同基因型组织的来源。嵌合体可分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我们还是没有找到Y性染色体是如何进入耶稣的胚卵的根据。大多数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认为,新约称玛利亚还是处女时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玛利亚的丈夫名叫约瑟)。灵感为何物?
汉字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期,人类为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那时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有女字部偏旁构成,随后演变到父系社会,姓则随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在西方有神性的人,就去查耶稣的家谱吧。有灵性的日本人,自造姓氏,寄情于有形的山水,草木花卉,房屋田产等什么的,不也是尊从父姓了吗?自认为神灵兼备的中国人(有人不这样认为),就认汉字吧。现在,中国人从父姓还是从母姓,个人完全可自主决定。但是,中国人不管从父姓还是从母姓,还有家谱为凭。因为,在传统的族裔,婚姻的姓氏禁忌也为基因的稳定和防治近亲结婚提供一定的依据。
我本来在《汉字--民族图腾》引入一个比喻,谈论汉字之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就像“祖宗”一样。因为讲到汉字,自然解释“祖”的说文解字可能指男性。正好我们大多数人姓氏从父。简单地开场白,引出来个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刨根问底的话题。我的知识非常有限,当然也挨骂了。我惹了麻烦了,我真的想投降了。
不过自找麻烦也不是坏事,我刚才说了“我们活在世界上的其中的意义之一,就是把基因传下去”。结果我这个没有“神性”的家伙不得不找对象结婚,我老婆可不是异源嵌合体。我儿子可是正常人,他的XY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可是我的哟?!我知道我们的文化里关于我们自己是怎么出生的话题,可以派生出骂人的东西,有人用这些骂人,结果我真是自找麻烦。我的“麻烦”是我儿子不停地问我,他是怎么出生的,刨根问底的问。其实,当我是小孩子时,我也和他一样问过我妈同样的问题。回答儿子的问题时,我把儿子糊弄过去了。可是成人的问题可不好糊弄。糊弄就要挨骂,姓氏为何从父呢?请有问题人扪心自问吧!
至于,习惯上,把父亲的姓氏命名到其子女上有什么必要,我只是找了一个Y染色体的借口。“姓氏从父”合理不合理,不是我能决定的,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都从父姓和Y染色体有没有关系,不只是我一家之言。“姓氏基因”理论认为,通过检测Y染色体有助于寻根问祖。因为姓氏从父的姓氏传递方式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十分相似,均以父传子的垂直传递。通过对中国宋、明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进行研究,实际上1000年来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中国人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性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的研究,当然,要靠家族的脉络寻找标本了。如有疾病通过Y连锁遗传,即全男性遗传,那这个家族就倒霉了。
当然,也可以通过研究女性的基因,追溯远古人类的血缘脉络。我看过一个战争史人类学家的研究电视专访。欧洲历史上存在一个女子军团,但是不知道她们的先辈来自何方,她们的后裔要靠基因验证。通过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的寻找,可能来自遥远东方的蒙古族,最后用对比现代人和古墓中女尸的基因分析,确定传奇般的女子军团的巾帼英雄和一个现代蒙古族蒙古小姑娘有共同的遗传基因特征。
假如姓氏基因被最后验证,“姓氏从父”就会有个适当的说法。但是,也不是姓氏从父的绝对理由。
下面列出有关名词和生物学背景知识:
什么是姓氏(ZT) 基因(ZT)性染色体(ZT)X染色体决定我们能否存在(ZT)
什么是姓氏(ZT)
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着母親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基因(ZT)
http://baike.baidu.com/view/8563.htm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大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一词通常指染色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染色体都在细胞核内,所以又称为核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基因则称为染色体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细胞质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为线粒体基因、质粒和叶绿体基因。
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是一个单纯的DNA或RNA分子,因此又称为基因带,通常也称为它的染色体。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座位,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特定的座位。凡是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基因都称为等位基因。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的(因此常被视为正常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同一座位上的其他等位基因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由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产生,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称它们为突变型基因。在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内有两个同源染色体,所以每一个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如果这两个等位基因是相同的,那么就这个基因座位来讲,这种细胞或个体称为纯合体;如果这两个等位基因是不同的,就称为杂合体。在杂合体中,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往往只表现一个基因的性状,这个基因称为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则称为隐性基因。在二倍体的生物群体中等位基因往往不止两个,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不过有一部分早期认为是属于复等位基因的基因,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等位,而是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在位置上又邻接的几个基因,所以把它们另称为拟等位基因。某些表型效应差异极少的复等位基因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视,通过特殊的遗传学分析可以分辨出存在于野生群体中的几个等位基因。这种从性状上难以区分的复等位基因称为同等位基因。许多编码同工酶的基因也是同等位基因。
属于同一染色体的基因构成一个连锁群(见连锁和交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并不反映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的性质和关系,但它们的位置和排列也不完全是随机的。在细菌中编码同一生物合成途径中有关酶的一系列基因常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操纵子(见基因调控);在人、果蝇和小鼠等不同的生物中,也常发现在作用上有关的几个基因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基因复合体或基因簇或者称为一个拟等位基因系列或复合基因。
性染色体(ZT)http://www.hoodong.com/wiki/%E6%80%A7%E6%9F%93%E8%89%B2%E4%BD%93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存在于分裂间期细胞的细胞核内。人的染色体有23对、46条,其中22对叫常染色体,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都是一样的;余下的亚对叫性染色体,男女不一样,男性的这对性染色体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写成XY,女性的则由两条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写成XX。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生殖细胞经过了减数分裂,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都一分为二,所以一个精子已不再含有23对染色体,而只含有23条染色体了,这时有一半精子带有X性染色体,称为X精子;另一半精干则带有Y性染色体,称为Y精子。
X染色体决定我们能否存在(ZT)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893/3265121.html
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英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X染色体———
继人类第5、6、7、9、10、13、14、16、19、20、21、22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于近年陆续被破译之后,英国科学家日前又破译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基因,使得人类染色体这部包含23“章”的“天书”被破译出14“章”。
科学家公布人类X染色体基因序列草图:X染色体决定我们能否存在。3月17日,著名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公布了一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由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马克·罗斯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基本完成人类X染色体的测序工作。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基因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现出长长的丝状或棒状,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发生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因此而得名。人类每个细胞有46条染色体,46条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配成23对,第1对到第22对叫做体染色体,为男女共有,第23对是一对性染色体。女性性染色体是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各一条。如果把人类所有遗传密码比作一本书,23对染色体就是其中的23章。读完一个完整章节,自然值得庆贺。X染色体拥有1100个基因,占人类基因组的大约5%。罗斯小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X染色体上99.9%的基因的测序。在此之前的2003年,美国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人类Y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工作。人类对X染色体的依赖程度,高于对其它染色体。Y染色体或许决定了我们的性别,但X染色体却决定我们能否存在。正如罗斯博士所说:“从X染色体的遗传模式、独一无二的生理特性以及与人类疾病联系等方面来看,X染色体绝对是人类基因组中最不同寻常的。”
基因序列证明:X染色体上一旦出现某个基因,就不会在进化中再失去它。
从X染色体基因序列草图看,人类X染色体上有许多片断与鸟类常染色体上的片断一致,从而证明了X染色体是从一般的体染色体进化而来的。X染色体比较合群。每当哺乳动物的卵巢制造卵子时,每个X染色体都会与它的X伙伴交换基因,借此提升自我。X染色体不像Y染色体,它并不热衷隐居生活。在每个雌性哺乳动物体内,X染色体都会自由自在地彼此互动。正因如此,摧毁Y的退化现象并未发生在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女性要比人们以前认为的更难以捉摸,从基因角度来看,她们也要比男性复杂得多。在Y染色体中,目前仍在“工作”的基因只剩下不到100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X染色体中“工作”的基因却超过1000个,而且它们的组合也更加杂乱。研究人员还将人类的X染色体与田鼠、大鼠和狗的X染色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哺乳动物出现后,X染色体就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这一点证明,X染色体上一旦出现某个基因,就不会在进化过程中再失去它。破译出X染色体的序列,有助于揭开女人与男人如此不同的秘密。
研究者指出,破译出X染色体的序列,有助于解释女人与男人如此不同的原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但女性X染色体的基因产物并不比男性多1倍。这种男女X连锁基因产物相等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此前,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虽然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但其中有一条染色体是完全不起作用或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结果无论对于男女来说,都只有一条有功能的X染色体。这种剂量补偿效应由X染色体的失活来达成。这个过程是一些十分复杂和独特的生物学谜题的混和:怎样使同一个核中的一条而不是另外一条X染色体失活;如何计数X染色体的数目并保持一条X染色体的活性;如何选择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如何在发育早期迅速而有效地确定这种沉默的“休眠”状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劳拉·卡雷尔博士研究了40位女性的X染色体,对它们的“休眠”程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X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全都处于“休眠”状态。在这些女性的X染色体基因中,有65%完全处于“休眠”状态,20%仅在部分女性身上“休眠”,15%基因处于活跃状态,而且每位妇女细胞中的活跃基因各不相同。正是由于它们的积极活跃,使得女性在心理和性格上不同于男性。
X染色体易碎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破译序列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染色体的问题,说到底还是DNA分子的问题,染色体的改变必然影响DNA的碱基序列,而一旦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有害改变(基因突变),就有可能造成遗传疾病。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3组基因和遗传性疾病高度相关。其中,第1号染色体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第6号染色体与人类智能有关,而X染色体更是与300多种人类疾病有关。比如,X染色体上有10%属于睾丸抗原基因,这种基因只在肿瘤细胞和男性生殖器官中起作用。他们认为,对于女性癌症患者来说,完全可以把这类基因作为“靶子”,在治疗中“敲除”它们,这就可以在不破坏其他器官的情况下治疗癌症。X染色体还有许多与智力缺陷有关的基因以及人类基因组中称为DMD的最大基因。DMD基因的突变会造成杜兴肌营养不良,这种病轻则令男人丧失能力,重则死亡。X染色体易碎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是遗传性智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平均每2000位男性,就有1位会罹患此病。而女性的罹病率,则为每4000人就有1人。X染色体易碎症的症状包含:学习障碍、心智发育迟缓、注意力不足等情绪问题。在外表的特征上,则具有长脸、大耳朵、扁平足等特征。若家族出现X染色体易碎症病人,表示此家族带有X染色体易碎症的隐性基因。大多数人也知道色盲、血友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在男性里更为常见,因为这些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一旦其中一条X染色体被损坏,还可以由另一条X染色体来纠正。但男性却只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它遭到破坏,没有另一条的X染色体“赔偿”,他们比起女性来更易罹患由隐性基因导致的各种遗传病。正如一位生物学家所说:“男性体内的X染色体是在没有副驾驶的情况下独自飞行。”
不管怎么说,人类还是很幸运的。大自然用了近40亿年时间用化学语言写出的人类基因组这部书,生物学家们仅用了50年就把它读了出来,接下来的工作将是解译这部“说明书”的含义。尽管这可能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背景知识
人类染色体基因测序排行榜
1999年12月1日,科学家首次完成人类第22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2000年5月8日,人类第21号染色体完成测序,并发现先天愚型、老年性痴呆、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因均分布在这一染色体上。2001年12月20日,人类第20号染色体宣告“破译”,这是被“破译”的第一对具有典型长短臂结构的人类染色体,为糖尿病、肥胖症、小儿湿疹等疾病的治疗找到了新方法。2003年1月1日,人类第14号染色体宣告完成测序。2003年6月19日,科学家完成了对人类Y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这一成果增进了人们对男性不育症的了解。
2003年7月10日,第7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完成。这将有助于研究孤独症、耳聋、白血病等多种癌症。2004年4月1日,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分别破译了人类第13和第19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2004年10月23日,英国科学家经过8年努力,破译了人类第6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器官移植配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12月22日,科学家完成人类第16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