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昶:遥远的呼唤 — 谈早年的心理创伤 (ZT)

(2007-08-26 21:39:20) 下一个
作者李昶,在中国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和美国攻读心理辅导及婚姻家庭心理研究,获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亚洲广播电台”婚姻家庭系列专题节目主讲人。现为注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电话: 416-755-2343 或 647-290-2343。

李昶博士的博客:http://blog.51.ca/u-2126/

【尽管是专家的文章,在社会学的问题上,希望大家还是要带着批评去阅读。天枰注 2007年8月26日】
【本想删了,还是留着。:(。天枰注 2014年9月15日】

遥远的呼唤

——谈早年的心理创伤

李昶

蒋国斌博士就这样走了。他的自杀,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一个深刻的、在外人看来很不容易理解的谜。 而他一定有自己精神上心理上深刻的原因和走出这一步的刺激了他的动机。他才44岁,正是处在人生创造力顶峰阶段。他在东西方受过那么多高等教育,东西方社会对他有那么多培养投入, 学业刚完,正是该他用知识回馈社会和促进文明进步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地走了。留下妻子和孩子,他们将会有个多么漫长的人生艰难和挣扎过程啊,将需要多少社会关心啊。如今那么多人关心这件事,关心这个家庭,也算是告慰了死者的在天之灵和扶着这个家庭走过这最艰辛的时刻。

遗体火化那天,他那十四岁的儿子最后按动火葬场的电钮,送他父亲上路了。我读到此报道,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那些疯狂的岁月里,我父母均分别从他们工作的大学里被强行送往剑门关和大凉山的军垦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我母亲在到达那里二十天后去世。她的遗体被送回成都郊区安葬。按中国人的传统,安葬母亲时,头三锹土由长子来填,无长子由其他儿子顶上。作为唯一儿子的我,头三锹土填下去时,我觉得我的心、我的爱、我童年青春的幻想、我对人生的希望,也随之被埋葬了。

但问题远不止于此。

我那学者的父亲,在这之后若干年,在大山里种地开荒。我们很少见面。我和姐姐开始了那漫长的挣扎岁月┅┅

本文想说明的是: 如果父母的生存状态出现变故,如死亡和长期疾病;如果父母不合,如长期争吵;如果父母关系出现变数,如分居离婚婚外情;这些对孩子来说,那种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苦难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励志,让人奋斗,让人努力去争取改变现状,命苦尤当闹翻身。但是,如果年纪太小,还不懂得应该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人际关系,苦难和心理打击也很可能把一个孩子在心理上打垮,使一个人陷入忧郁、焦虑、人格障碍和心理病态中。它可能导致萎靡不振, 逃学厌学, 甚至其它行为问题,如老迷恋网吧和酒精毒品,打架斗殴,滥交偷窃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而我自己,就曾经陷入过深深的焦虑中。

很多人后来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改行学习心理辅导? 是不是想帮助别人? 我笑笑说,可别认为我主要想帮别人,其实当初我想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我认为学习心理辅导,能让我比较快、比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从而可以调节自己,以及学这行可能将帮我找到现实中的工作的“饭碗”。

我是过来人,深知父母与子女关系出现了变化后,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刺激和巨大影响。核心问题还得说回儿童发展心理学。整个庞大的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基础是“亲情联接”,即指儿童在心理上情感上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依赖关系和信任关系。以任何形式产生的对这种亲情联接的破坏,将可能对一个儿童或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永恒的伤痛和影响。

举一些例子。

笔者见过好几位女士,总都喜欢找比自己大不少的男士。多了解一些,发现她们中有的从小丧父;有的父母离异后与父亲见面少;有的父亲因工作关系长年不在身边。这类女孩长大成人后,谈朋友、结婚,一生实质上都在寻找一位“父亲”,这样才能有一种安全感和被宠爱感。这是一种对心底深处遥远呼唤的回应。

我母亲去世后,我的亲姐姐并不太能干,所以我成了二人中的主心骨。拿主意、拼社交、打理各种人际关系大多由我出面。比如我初中三年级时, 独自一人到四川荣经县大山里, 住了近一个月, 把我生病的姐姐从知青(农民)身份以病为由办回成都居住。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知道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但这些东西对未成年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可能很快将一颗年轻幼稚的心灵掏空。过分早熟并非好事,因为它跳跃过了本应逐渐成长的人生阶段,这样多半很快会将当事人拖入严重的焦虑当中。

当时,亲友中有两三位姐姐,她们出于同情,很是关心我。我敬重并心理上依恋她们,就有点像小时候依恋母亲一样。但问题在于,后来长大后,交女朋友时,心里总有个原型,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像大姐姐一样的女性来关心我、宠爱我。其实,这在本质上是我自己在心理上的扭曲。我还老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老在恋爱这回事上失败。本来觉得自己条件不差,但不知为什么? 那时啊, “最伤心见风流佳丽女, 纷纷投了他人怀中去,” 心里的那份妒忌别提有多厚了。

还有的孩子,经历过,目睹过父母剧烈的争吵,或体验过父母的分居、离婚,他心目中那种对夫妻关怀的信心、对男女关系的认同和信任,可能会被涤荡得一干二净。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在男女关系上也不够认真,把离婚结婚看得很随便,或许根本不认可婚姻家庭这些概念。

又如那特别能脱衣服的演员,正经戏没演几部,心思都花在以脱换票房的技巧上去了。像这种情况,这演员可能来自不健康家庭,以此来对遥远的伤痛作出回应,以招他人注意,特别是异性注意, 来平抚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全感。

长期的夫妻吵闹、父母分居离异,在孩子身上造成的影响和痛苦是巨大的。孩子从而有种深深的失落感,一种不被爱的感觉。况且,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世界和理解能力。许多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和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引起的。因此,有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 罪过感, 有的孩子会患上忧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行为问题。他可能逃学、可能易受惊吓,可能变得内向自私等等。

最为严重的有四点:其一是他对人的信任、对人际关系(包括男女关系)的信心可能丧失,长大后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自私利用,或是轻浮草率。其二是他做人的自信心的低下或丧失,因为他从小自责太多,为父母纠纷所背的罪过感太多、有太多羞愧感,自尊心自信心自然低下。其三,是因父母长期闹矛盾而产生的“分裂的忠诚(Split Loyalty),” 即一个孩子不知道在父母冲突中自己的立场和角色,应该站在哪一边,因为他既爱父亲,也爱母亲。当孩子长期处在这种矛盾分裂的心态中时,他迟早会出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已有大量研究的范围。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分裂的忠诚”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四,父母长期矛盾冲突,在孩子身上造成严重的忧郁焦虑和不安全感,在这之后的人生成长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心理情绪行为问题,有的还可能导致自残和自杀倾向行为。

有的孩子生病了,其实是在心理压力下、在心理转移机制下导致的生理上的疾病,其实是想吸引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从而父母之间就不再继续吵闹了。还有的有家庭暴力的家庭,孩子逃学厌学,留在家里,其实心里是想留在家里保护母亲,不让其受父亲殴打。有的孩子做恶梦、有的孩子做白日梦当英雄,无非都是在找一条孩子本身所理解、幻想的路子,希望去掉生活中的不顺与恐惧,或是显示自己被黑暗与敌意所吞没。

就我自己而言,自母亲走了之后,由于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加上我长年生活在贫困中,心里强烈的不安全感、焦虑感不言而喻。它影响到了我后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喜欢从最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似乎心理上永远在准备应付突如其来的危机,放松不下来, 觉得生活无规律可循,什么事都想干完美,重复检查、谨慎处理,生怕出一点漏子或有不足;常做恶梦,在梦中回到那遥远的过去。那种孤独、无助、无希望成了烙印。

数年来,我在西方同几位导师教授谈过,也同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朋友多次长聊,接受辅导。自己后来慢慢从过去的阴影中开始走出,开始重塑自己的人格、思维方式、心态的某些部分。我有时在想,我自己有机会读过上千本心理专业的书籍,接受过极有知识经验智慧的专家们的专业心理辅导,年少时受到过的心理创伤还要花那么多年才逐步消除,何况其他人呢?

过去的创伤,可以涉及到人们后来的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婚外情是找安全感;比如过分自我吹嘘的人是有强烈的焦虑和自信心低下;比如有的人拒人千里之处,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从小受虐待,有太多压抑,缺乏人际交流技巧,没有自信心的表现;还有些滥交的人,与其说他喜欢从性方面得到快乐,不如说他凭此来证实自己从小就怀疑的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笔者多年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工作,见过无数有精神、情绪、行为问题的孩子们,除了少数情况是有家庭遗传因素外,我认为大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与父母有关,或是与生长的环境 (尤其是家庭环境) 有关,而父母在这之中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当然,这里不包括父母生病或死亡、或特定环境等等非人力可控制之因素。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那种种出问题的表现(除了少数遗传因素外),实质上都是在回应那过去的、早年的心理创伤,是对那遥远的伤痛的一种回应。

父母们啊,醒醒吧,别再去在心理上伤害那些无辜的孩子们了。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原载于《北美时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