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得到部分中国政情观察人士的赞同。
中国《东方早报》本周引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沈丁立的访谈时说,对话地点转移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在美国的咄咄相逼下,中国越来越不喜欢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了。沈丁立对该报说:“前两次对话,美国从中国得到许多利益,而中国所得甚少。”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可能出现疲态,在今年5月举行上一轮对话时已引起部分人士忧虑。
华盛顿呼吁北京加速汇率改革,副总理吴仪则坚持中国要以自己的步调进行改革,当时激怒了部分美国议员。对话一结束,议员就发出对华实施制裁的立法威胁。北京当时承诺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和航空运输业,他们并不领情。
这一次,美国财长保尔森在双边贸易继续扩大,美中发生食品产品质量尖锐矛盾的更不友善环境中,前来中国扮演说客兼微妙施压者。
其实,保尔森明确说了,对于汇率体制市场化、开放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他和中国同僚并无分歧,歧见只在改革速度的快慢。
保尔森认为,改革越是进展缓慢中国经济面对的风险越大;中国的意见反之。
一次又一次的中美战略对话,于是变成一场双方放不下、又走不快的拉锯战。
中国或许觉得每次都作了让步,美国方面继续不耐烦。
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认为应该对中国采取“美式”应对方法——文攻“法”吓,美国商务部则就贸易纠纷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议题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然而,这些举动却犯了中国文化大忌,是极度不友好、合作欠诚意、对他人的努力毫不领情的表现。
从与会美国贸易官员的私下谈话中,美国代表在这次对话中大概也感觉到中方的情绪。
一个要求匿名的官员对本报说:“我们要让中国了解,把案子带到世贸组织并不是针对个人的。在美国,人人时常都告来告去,有时候交给第三者公断反而是给彼此留面子。”
迹象显示,中国正开始用“中式”做法来回报美国。在对话举行前不久,美国电影公司反映中国好像悄然对美国电影实施了“禁入令”。有媒体查询后发现,12月到明年2月的圣诞假期和春节档,中国电影院线将不放映美国片。
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说,在过去几天里,美方几乎天天当面问中方,美国电影是否被禁,竟始终得不到答案。
贸易代表施瓦布和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昨天被美国媒体问到时,无奈地回答:“我们不知道。”
这个问题的奥妙在于,中国入世时承诺每年入口20部美国影片,但没有明确20部影片是否得全年持续进口。中方不答复美方询问,其实已微妙地表达了态度。这种姿态,成本低,却能达到一定效果,可能是中国文化所擅长的。
然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最终还是在友好气氛中结束,也拿出了成果:中国表态要进一步改革金融市场,双方也将推进能源、环保、食品产品安全等多领域的合作。
这场拉锯战还是会持续,这是中美经贸相互依存的大局所决定的。只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块头越来越大,双方的矛盾难免增多,从不久前小鹰号事件看,中国的外交手段正趋向“软硬兼施”。未来,美国在各领域面对“中国式”回应的机会,大概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