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大家,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杨振宁先生仙逝,全世界各种华人,尤其是大陆的中国人,都在纪念杨振宁的诸多丰功伟绩。像我这样的在海外的农民工,也想写篇文章蹭一下流量。不过细究起来, 虽然我高中和大学时的物理考试分数还可以,但脑子毕竟不够聪明,后来没法从事科学研究,更没有在物理等高精尖领域工作。 杨先生驾鹤西去, 对我这样的打工人来说,也许更像邻村一位长寿的老头过世了。
既然有成千上万的大佬们评述杨先生的伟业,那我不妨从祛魅的滤镜下讨论杨先生对华人的贡献。
一、小镇做题家的天花板杨振宁的人生物理学
要说杨振宁先生,虽然长在如雷贯耳的清华园, 但从那时落后的中国抵达发达美帝国,比较而言, 我们说杨先生是民国时的小镇做题家也未尝不可。但是, 杨先生把小镇做题家这个概念,直接用微积分算到了一个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天花板中的天花板,还是镶了诺贝尔金边的那种。
试问,哪个小镇做题家的梦想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杨先生的答卷是:黄金屋?拿个诺贝尔奖,自己建一个。颜如玉?这不,后来还来了个进阶版-- 82岁梨花压海棠,缺了28岁的熟女。这哪里是做题家?这是做题家界的普朗克常数,是不可逾越的量子极限。
老杨头dl这一生,就是一篇完美的利益最大化论文。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从西南联大到芝加哥,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每一步都像教科书里的理想气体膨胀,占据最大的空间,做最多的功。杨振宁先生的数值,那简直是宇宙常数级别的。所以,别再叫他老杨头了,请尊称一声杨教授(此处带上一个充满敬意的斜眼笑表情)。
二、科学家的民族自信心催化剂
很多年后,当杨振宁先生决定落叶归根,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养老的时候,他就从一个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变成了**拥有中国户口的诺贝尔奖得主。这身份转变,简直是给中国小镇做题家的精神注射了一剂民族自信心的强心针。
老杨头自己也说了(大意):最大的成就是诺奖,因为这真的为中国人树立了民族信心。这话可不是凡尔赛,这是量子级别的谦虚。
在那个科学救国,但科学好像总在别人家的年代,诺贝尔奖就像一个高悬在欧洲和北美上空的科学月亮。杨振宁的获奖,就像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登月计划。他用一个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直接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不但在哲学上能搞明白阴阳,在物理学上,也能搞明白宇称!
杨振宁先生,用一个诺贝尔奖,帮中国人民完成了从做题到做梦的完美过渡。这个民族信心红利,他吃得理直气壮,我们小镇做题家们,也用得心潮澎湃。
三、利益最大化的人生物理学每一步都算得清楚明白
现在,我们来聊聊最科学、最物理的部分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决策论。
有人说,杨振宁先生是人精。我说,不,他是**科学怪才**,他把利益最大化原则,完美地应用到了人生的每一步决策中,其精度,堪比粒子对撞机。
* 青年时期:享受美国红利。 在那个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美国是世界的科学中心。要搞出惊天动地的宇称不守恒,必须得在普林斯顿这种科学游乐场里。他把物理研究价值算到了极致。
* 壮年时期:中美之间双向奔赴。 保持美籍,利用国籍便利在全球学术界呼风唤雨;同时心系祖国,为中美两国科学交流搭建桥梁,两头都拿到了最高荣誉和最大尊重。他把学术地位价值算到了极致。
* 晚年时期:拥抱中国红利。 到了晚年,放弃美籍,重获中国身份证,回国养老。国内的尊老和敬贤氛围,加上国家提供的最高级别礼遇,让他可以安享晚年,继续发挥余热。他把人生舒适度价值算到了极致。
你看,这哪里是人精?这简直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完美实践者**他总是能找到熵值最低、能量最高、收益最大的那条路。
所以,小镇做题家们,你们的数学和物理不是白学的!杨先生已经用他的人生证明了:只要算得够清楚,就能把人生过成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丝毫不受外界摩擦力的影响!
四、做题家的终极希望:颜如玉的相对论
终于,我们来到了最让小镇做题家们热血沸腾、眼含热泪的杨振宁人生方程式的**彩蛋部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那些在格子间里、在实验室里、在深夜台灯下默默耕耘的做题家们,颜如玉简直是一个薛定谔的猫你不知道它在哪里,但你相信它存在。
杨振宁先生,用他82岁娶28岁妻子的惊天之举,直接给颜如玉的定义,引入了相对论。
这不仅仅是一场婚姻,这是杨先生给所有做题家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孩子们,别光盯着眼前!努力吧!只要你们的学术地位、人生价值、财富积累,达到一个宇宙常数级别的成就,你们的颜如玉也会以一种text{C}^2级别的加速度,向你们奔赴而来!
杨振宁的例子,告诉所有小镇做题家:你们闷头苦读,不仅能改变世界,还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可以把年龄差变成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量。
他用行动证明:黄金屋和颜如玉,并不是你年轻时必须拥有的,它们是你持续努力、取得成就的滞后性奖励!
所以,做题家们,请收起你们的焦虑和油腻!请记住杨振宁这个天花板给你们带来的希望。闷头努力吧! 争取在82岁的时候,还能像杨教授一样,有一个能精确计算宇称和人生幸福的科学大脑,一个能享受中国顶级礼遇的至高地位,和一个可以被媒体津津乐道的颜如玉的故事!
这,就是杨振宁先生留给小镇做题家们,最幽默、最残酷、也最充满希望的,人生物理学!
His contention about the extraneous order of author list with 李政道先生 is really odd, childish, unconscious, and consequential. They perpetuated the senseless altercation to the vast detriment of their prestige. It costed 杨振宁先生 of at least one more Nobel Prize. It is embarrassing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ltercation was neither illegal nor immoral, and did no harm to the world. They are the sole victims of themselves.
Many Chinese people deride or decry his second marriage because of the vast age gap. Most people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instead of the relevant facts. People usually deem that a young girl marrying a grandpa is equivalent to leaping into the hell fire. In retrospect, what we can be certain now is that the young wife has been cherishing and relishing their unpopular marriage. In addition, all her and his family members sincerely supported their marriage. Therefore, we can deduce that there must be an abnormal reason for the marriage. One likely reason is that the young lady was obsessed with the aspiration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m, much like transgender people aspire to plastic surgeries regardless of the enormous physical pains. To the young wife, the marriage is a relief or salvage. one clue is that his two wives bear staggering resemblance in appearance at their young ages. Hence, the derisions or condemnations on his second marriage are very likely to be unfair and undue.
杨振宁先生 defies ambient opinions. This is his innate penchant as a prodigy. This is also exactl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his peerless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北美小镇 发表评论于 2025-10-21 05:58:26
有个问题: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其实是屠呦呦,跟老杨头有什么关系?老杨头得奖的时候是美国人,以后换了国籍也不能改变那个奖是授予美国科学家的事实。结果屠呦呦得到什么?连个院士都不给。
An extreme cynic, a lunatic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