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剑独箫 
成熟的红薯 
没人翻锄 
在秋风里目睹 
着装的少女 
清晨的露珠 
还有一串 
梦幻的脚步 
迈过薯垄 
飘向远处 
齐腰的杂草 
没人割掉 
在无奈中回首 
失修的祖屋 
蔓延的青苔 
握紧晨霭中 
最后的希望 
离开家乡 
投奔四方 
 
--写于2004年10月22日
故事背景: 五年前,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一个比内地还富裕的省份里,我认识了一群祖祖辈辈居住在某个俗称“鱼米之乡”的乡亲们。当时我诧异地看到,这个千百年历史上记载的鱼米之乡居然非常荒凉。一个个村庄 (现在叫管理区,50年代叫生产队,人口几百到一千人不等) 的屋前屋后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许多村庄没有电力供应,人们的饮用水是井水 (没有干净的自来水)。 
问过当地的干部,才知道,这里的许多祖屋都已经空置了,年轻人只要有一点体力的都外出发展。连地里的红薯成熟了都还要老头们去翻锄。当地的常住人口90多万,却同时有110万当地人已经移居到全国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 
至於他们离乡背井的缘由有各种各样,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寻找自由:工作的自由,就业的自由,发展的自由,生孩子的自由,上学的自由,做生意的自由...... 
那些外出的年轻人通常用书信的方式与家乡父老沟通。看到我懂些英文,许多父老乡亲们就请我用打字机帮他们打了无数的信封,用于与他们在加拿大、在美国、在墨西哥、在南洋的家人联系。 
有一天清晨,一位相识的中年妇女带来了一位年轻
腼腆的女孩与大家道别。其实之前我也没见过这位姑娘,因为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留在毫无希望的家乡,所以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询问之下才知道姑娘要远渡重洋了。我都不敢问她去哪里?去干什么?因为当地有太多的人偷渡出国。比如到美国要交给蛇头大约 3 - 3.5 万美金 (可以部分欠债,到美国后打工偿还),但还要途径墨西哥,真是风险重重,女孩子还有可能被人拐卖的危险。 
诗里写的就是那天清晨姑娘家离乡背井的时刻。
              
 
              
谢谢 stillthere 的支持和顶贴!
女子贝占! 丁页!
女少贝占!
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