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南京民国建筑:航空烈士公墓

(2007-12-13 13:42:39) 下一个
  航空烈士公墓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北麓王家湾的东侧,是国民政府安葬空军阵亡将士的墓地。

  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时期就建立了空军。在以后的北伐、中原大战等战争中,陆续有一些飞行员战死在疆场。1931年8月,航空署署长黄秉衡向政府提出建议:在中山陵范围内拨地建立一处空军公墓。蒋介石对此十分赞同,立即予以批准。

  有关部门经过反复勘测、规划,最后选定王家湾以北的50亩土地为建墓用地。墓址选好之后,航空署在政府高级官员中进行了募捐。蒋介石首先捐了3000元,这也是所有捐款中最大的一笔。其他高官们见委员长带头,也跟着出钱,何应钦捐出2000元,其他人的捐款从10元到500元不等,共募得13290元。公墓工程的全部费用共26000元,首先动用捐款,不足部分由航委会拨款补足。

  公墓的设计者是金陵大学建筑系的邱德孝教授。经过筹备之后,工程于1932年2月正式开工,同年8月建成。整个墓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包括牌坊、碑亭、祭堂、纪念塔、坟场等。纪念塔的顶端是一座雄鹰雕像,象征着烈士们生前搏击长空、英勇杀敌的壮举。

民族英雄高志航


  高志航烈士:上校大队长,辽宁通化人,法国牟拉纳航校毕业。任空军四大队大队长,1937年11月21日在周家口空袭时未及起飞被炸,殉国时年31岁,追赠少将。

  航空烈士公墓初建时全部墓位只有250个,以后又陆续增加,每座墓前都有墓主的事迹介绍,墓与墓之间以弹石路相连。碑亭中的石碑用汉白玉做成,正面镌刻着黄秉衡撰写的碑文,背面则是捐款人姓名及捐赠数额。公墓建好之后,首批入葬的有30多人,大多数是在北伐战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中原大战中战死的国民党空军官兵,也有一些是在平时的飞行训练事故中殒命的飞行人员。

  国民政府规定:在每年的3月29日,即黄花岗起义纪念日那天在航空公墓举行公祭仪式:到1937年4月,共安葬了40多人;同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南京的形势岌岌可危,双方空战也十分激烈。到12月又有24位在上海、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空军烈士被葬入公墓,其中包括击落11架敌机的英雄飞行员刘粹刚。

  由于当时时局紧张,这些人被合为一墓,草草安葬。此外还有以一批空军烈士因种种原因未能入葬。南京沦陷后,庄严的航空烈士公墓遭到日军的极大破坏,灵堂、纪念塔被焚毁,墓冢被夷为平地,未及下葬的烈七灵柩也不能幸免,地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对公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上按原样重建。大门口的牌坊上刻着“航空烈士公墓”六个大字。两侧的立柱上是何应钦写的一副挽联:捍国骋长空,伟绩光昭青史册;凯旋埋忠骨,丰碑美媲黄花岗。背面则是蒋介石手书“精忠报国”。

  在修复工程中,国民政府还征用了2000多名日军战俘。从1946年至1948年,许多在抗战中牺牲的空军烈士的遗骸被陆续迁葬于此,无法找到遗骸的也根据家属的要求修建了衣冠冢。当时埋葬于此的不仅有中国空军烈士,更有许多帮助中国抗战、牺牲在中国战场的苏联、美国空军烈士。

原美国援华抗日志愿航空队的老战士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美国飞行员墓前敬礼。



  原美国援华抗日志愿航空队的老战士爱德华上校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寻找当年牺牲战友的名字。


  根据统计,总共有870名中国烈士、2197名美国烈士和237名苏联烈士在此长眠。1946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公墓灵堂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典礼,由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主祭。蒋介石亲笔题赠了一幅挽联:“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1947年和1948年的3月29日分别又举行了两次公祭。
  解放后,公墓历经风雨,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公墓万分可惜更是可悲的遭到到严重破坏,除牌坊得以幸存外,其余建筑、坟场、衣冠冢被尽数毁坏。直到1985年,应海峡两岸尚存人世的航空烈士亲属强烈要求,得以重建公墓。航空烈士公墓现今是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都有烈士亲属不辞展转三地之辛劳,前来祭扫,以告慰航空历史的在天之灵。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