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离巴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正文

中国矿业公司造成澳大利亚海军缺员危机(不少图)

(2008-03-18 20:16:14) 下一个

目前澳海军潜艇艇员缺编率高达37%,创下历史纪录。缺编最严重的是6艘“柯林斯”常规动力潜艇




驻伊拉克作战的澳大利亚狙击手



手持AUG步枪的澳大利亚海军士兵射击训练



澳大利亚海军陆战队员作战演练



澳大利亚海军阿德莱德级护卫舰航行中



澳大利亚海军柯林斯级常规动力潜艇



澳大利亚海军护卫舰发射导弹



驻阿澳大利亚士兵用AUG突击步枪作战



英国《金融时报》3月11日发表了一篇彼得·史密斯撰写的文章,题为《澳大利亚海员转投矿业》。文章说,中国对矿物的需求引发了澳大利亚海军的一场危机,一些熟练技师被蓬勃发展的采矿业吸引,澳大利亚海军的潜艇部队正面临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

  澳大利亚潜艇部队缺编,为何会同中国扯上关系?事情要从澳大利亚当地媒体的一则报道说起。

  潜艇人员缺编近四成

  3月10日,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乔尔·菲茨吉本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采访时承认,人手和技能短缺可能是澳大利亚军方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然,海军受到的打击最严重,留人和征兵都陷入了真正的危机。”

  据介绍,目前澳海军潜艇艇员缺编率高达37%,创下历史纪录,缺编最严重的是6艘“柯林斯”(3300吨)常规动力潜艇。每艘“柯林斯”潜艇需要45名官兵才能正常运行,其中半数是熟练操作精密仪器的专业技师,但眼下只剩3艘能随时投入作战行动,另外3艘潜艇因艇员不足,只能在母港闲置。此外,远航中的潜艇也不得不再三减少航海日程。

  尽管澳国防部说,缺编还不至于影响作战行动,但一些海军专家担心,人员短缺影响潜艇的作战训练。而且在军事危机爆发时,仅仅靠3艘能够勉强开动的潜艇并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

  当年负责引进“柯林斯”潜艇编队的澳大利亚前国防部长金·比兹利说,至少需要4艘潜艇人员满编,才可随时投入作战,理想情况是6艘潜艇满编。他说,澳政府现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维持并不断补充潜艇部队兵源。

  高薪让艇员纷纷跳槽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海外需求的增加,澳大利亚采矿业,尤其是西部的采矿业更是蓬勃发展。菲茨吉本部长说,矿产开采业与潜艇作业碰巧有不少共通的基本技能,如对某些精密仪器的操作等。他说,现在的情况是,每到给士兵发薪的日子,总会有矿业公司的猎头,在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斯特林海军基地周围转悠,拉拢技术人员为他们工作。

  其实,眼下澳海军已经为潜艇官兵开出了超过8万澳元(约合52万元人民币)的年薪,是海军各军种最高的,但许多官兵仍然难抵矿业公司13万澳元年薪的诱惑,纷纷脱下军装转投矿业公司旗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艇员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正在变成幽灵部队,人员不断流失。”

  今年53岁的威廉·瓦斯利曾经在澳皇家海军潜艇部队服役20年,先后在3艘“柯林斯”潜艇上服过役,游遍整个亚太地区。他于1994年初转行到采矿业,起初在西部矿业公司当保安,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公司“国际和谐”的一名经理。自从离开海军以后,瓦斯利还招募了另外4名潜艇艇员。他说,现在只要有空缺,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潜艇部队招人,“因为我相信潜艇士兵的素质以及他们给本行业带来的技术”。

  澳国防预算捉襟见肘

  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前国防部长布伦丹·纳尔逊说,造成海军缺编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不具竞争力。他说:“如果你是潜艇上的一名工程师,一年拿8万澳元,你有3个孩子要养。如果有人到基地门口来,愿意付给你13万澳元去开卡车……你会怎么做?”他要求提高部队薪酬。

  不过,菲茨吉本部长说,在薪酬问题上海军没法与矿业公司竞争。深层次原因便是澳大利亚国防预算正日益捉襟见肘。自2007年年底陆克文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以来,便大刀阔斧地削减政府开支。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澳大利亚2007-2008财政年度国防预算仅为220亿澳元,导致澳海军的一些舰艇改进计划搁浅。海军对4艘导弹护卫舰的升级计划停滞不前,这一项目原计划耗资14亿澳元。此外,澳政府3月初已决定取消购买11架美制“海妖”舰载直升机的合同,合同金额为10亿澳元。

  同时,澳潜艇部队面临大换血。据《澳大利亚人报》去年12月报道,菲茨吉本已下令研究下一代潜艇计划,以替代定于2025年退役的“柯林斯”潜艇。这将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耗时最长、花费最高的军购项目,预计将耗资250亿澳元。这样一来,澳海军更是缺乏经费来增加官兵的薪酬了。

指责中国毫无根据

  近年来,中澳在矿产开采方面的合作顺利,促进了澳经济的发展,然而,英国《金融时报》却评论说,同那些把中国作为“金主”的大公司竞争,澳军方根本毫无胜算。对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创纪录需求,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给矿业公司助了一臂之力。美国外交杂志《外交政策》网络版11日甚至报道说,中国正在以“横扫资源”的方式,来解除澳大利亚海军的武装。

  对于上述评论,有业内人士指出,澳大利亚军方选择在此时公开抱怨人员短缺,主要目的是为年底发布的国防白皮书造势,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引起对军人待遇的关注。但《金融时报》等媒体借题发挥,将其与“中国因素”联系起来,实在令人愕然。

  首先,工业原料价格上涨是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并非是拉高澳大利亚矿产价格的惟一因素;其次,从澳大利亚的历史来看,大凡经济前景看好的年代,参军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就会相对减弱。澳军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不过是澳大利亚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反映。

  另外,澳大利亚年轻人不愿在潜艇上服役也是重要原因。潜艇往往潜伏海底,几个月不出海面,监听并搜集重要目标的信息。显然,这样一种生活年轻人难以忍受。

  事实上,澳大利亚国防部也承认,投入不足才是引起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按照菲茨吉本部长的说法,前任霍华德政府对于兵源不足问题缺乏重视,花太多的钱高价订购美军的海空装备,却忽视了对现有装备的维护、官兵待遇的改善以及部队吸引力的提升。而这些显然与“中国因素”无关。

  新闻分析/COMMENT 西方媒体“联想”中国成思维定式

  近些年来,西方媒体的一些报道,常常将一些本无关联的事件与中国联系起来。比如美国媒体宣扬,中国的空气污染严重,已影响了北美上空的空气质量;日本媒体炒作国内不锈钢等建筑材料频繁被盗,竟与北京奥运会建设扯上关系;欧洲媒体认为,乍得政府与西方公司发生石油纠纷,是为了方便中国在非洲进行石油开发。而近期国际粮食价格高涨,据说也跟中国有关,并成为一些西方媒体的“共识”。

  由此可见,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中,但凡与资源、能源、粮食短缺有关的问题,都会毫无例外地把矛头指向中国。

  媒体从业人员本应是社会知识阶层中的主流精英,本应充满理性思考,正确引导舆论。但从西方媒体这种有失水准的有关中国的炒作中,凸显出西方国家的知识精英们,依然无法正确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快速发展的中国面前,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如何与逐渐强大的、未来的中国相处,他们陷入了迷思。

  由于对中国未来的认识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西方的知识阶层只能从历史来寻找答案。虽然历史能够为未来提供一面镜子,但也限制了对于未来的想象。大国冲突的历史图景,永远偏执地纠缠在西方知识分子的心头。在他们眼里,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战争与冲突,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此顽固的历史思维定式,限制了他们看待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及其未来的视角。

  但现实的中国却秉持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大国那样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主动挑起冲突,这令西方世界在感到困惑的同时也感到恐惧。他们给出另一个版本的理论,即中国正在以“渐进”的方式来改变世界的主导权。

  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地位的滑落,成为西方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命题。他们给出了两个答案:一种是遏制,竭力阻碍中国的发展;一种是接触,引导中国以对西方国家有利的方式发展。很显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外部影响力的逐步增强,西方国家单纯的遏制手段不仅无法阻止中国前进的势头,反而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诸多损失。于是,接触中国、改造中国、控制中国的发展方向,似乎成为更可取的政策选项。

  然而,在接触政策实施的同时,遏制中国的想法也是无法超越和摈弃的。尽管现在看不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苗头和迹象,但西方对中国进行军事防范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创造出中国“军事威胁论”来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样的道理,环境、能源、资源、粮食等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纠纷的领域,也往往成为西方舆论攻击中国、宣扬和扩大中国威胁的重点。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大量不相关的事件都会莫名其妙地扯上中国。在西方媒体的笔下,凡事“联想”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一种恶性循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