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最不能问的就是工资,在国外生活,见到国内来客的机会不少。一般来说,来人总不可避免地要问一个在老外看来很敏感的问题———你挣多少钱?总结一下,有足够智慧的人对付这个问题,通常有7种应付的招数。
第一招是 用外交辞令。
如果有人打听你挣多少钱,你不妨先小声地提醒对方:“这个问题您也就跟我提提罢了,千万别问老外。”然后上纲上线说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说不定就伤害了人家感情。如果你看出对方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妨安慰一下:“没事,其实我倒是无所谓。”
第二招是实话实说。
既然你问得直截了当,我回答也很干脆:“告诉您,不够花的。有钱多少才算够?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您有比尔. 盖茨那么多钱,保证够花。也许吧。”
第三招要引进“相对论”概念。
举例说,你拿1元美元在美国商店溜一圈,除了能喝杯饮料,什么也买不了。如果在中国,同样1美元,选择的范围就大多了。由于美国生活费高,所以一个在美国年薪5万美元的打工仔,可能连保姆都舍不得请,而在中国,年薪5万美元,就是一个相当殷实的中产阶级,绝不会像美国的阶级兄弟那样专等大减价的时候才出去采购。
第四招是合同规定。
别看老外张口闭口“人权”、“自由”,可以随便骂总统,但老板和顶头上司骂不得。老板不光有权威,还要和你正经八百签个雇佣合同。有的公司就合同规定雇员不得对外(包括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资,否则后果自负。这条规定虽然不尽情理,但也不妨当作一个招数:对不起,为保住我这泥饭碗,您别多问了吧!
第五招是绝对隐私权。
工资和年龄是西方人的“绝对隐私”。试想,西方企业由于工资水平相差很大,一旦每个人的年龄和工资水平都公开,不但老板一碗水难端平,而且员工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年龄和工资当然成“隐私”。所以,除非您有意破坏人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否则就把好奇心收一收吧。
反戈一击的第六招。
记得看过一篇写一位国际组织的专家访问北京,宴席上与几位政府官员相谈甚欢。说着说着,一位官员漫不经心地问出了那个问题。可专家不愠不恼地说:“别以为我比你们挣得多,实际上你们都比我有钱。”众官员来了兴趣:“何以见得?”专家说:“算算看,请你们用你们的银行存款总额除以年薪,看看得几?至少是5倍甚至10倍。可我的存款永远不到我年薪的1倍。我还不是最穷的,我的很多同事还欠了银行一屁股债呢!”
一般情况下,这6种回答会让发问者就此打住,当然也有个例。如果有人斯斯文文,彬彬有礼地追问:“我还是有个问题,您回答也行,不回答也行:你到底挣多少钱?”如果再云山雾罩不直奔主题也说不过去了,所以就只好老实地回答:“还行。”
也就最后那个“还行” “还行”
回应巧妙的确重要,谢谢分享的几招
谢谢你喜欢!又一个好答案
我只要回国,就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会大方的告诉他们,现在美元不值钱了,还是人民币好。真的很羡慕你们的硬通货。
其实,我们都是老朋友,我很愿意跟你交流个人的隐私。可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一年赚多少钱。你想想,有税前收入,有税后收入,有净收入,有工资收入,还有总收入,差别真的很大很大。并且,光有收入数字还不够,还有地区差别也是很大很大的。然后我就告诉他们哪些地区工资高,消费高,哪些地区低等等。
一些人到此就不问下去了,一些就会接着问,那你净收入多少?我真的会告诉他,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跟股票有关,天天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就说家庭收入在美国属前20%,当然你也可以高调点说前10%或前5%,告不告诉真正的百分比得看亲疏远近。
提问的人听到这个百分比一般就不接着问,去琢磨这百分比是什么水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