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我军后勤工作中的“就地筹措”说起zt

(2007-11-13 21:17:02) 下一个
从我军后勤工作中的“就地筹措”说起

我在看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斗资料的时候,发现有资料称因为补给不济,志愿军总部要求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就地筹措,而该地区是山区,人少地贫,再加上战争,粮食就更少,所谓就地筹措,几乎与劫掠无异。美军士兵的回忆录就披露曾有朝鲜居民向美军哭诉志愿军强占起住房和粮食,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志愿军穿着单薄的棉衣,如果没有住房,露宿野外必然要被冻死!——美军随即开始对民房进行轰炸,此前美军极少轰炸民房,结果不仅造成志愿军的伤亡,还使其无房屋可供宿营,加剧了部队冻伤的人数。

在国内战争中,也有所谓就地筹措,还有留下欠条表示不是白拿,其实在那样的战争时期,谁知道你就一定能赢得战争?如果不能赢得胜利,那这欠条找谁去兑现?那还不是和劫掠一样性质。

现在看来,所谓就地筹措,就是“劫掠”的委婉的说法,更有名的是国内战争时的“打土豪”(当然后者还包括了将一些有钱人或者就是被俘的敌方军政首领抓起来要钱——那一般是称之为“绑肉票”)。

同样“动员”民工,我方一般称为人民战争,如果是国民党军队干的,那就称之为“拉夫”。

这种后勤方法虽然看上去可以“以战养战”,但实际上却是“杀鸡取卵”,弄到后来大家没饭吃,不能持久,这才是十年内战时期根据地过几年就要放弃的主要原因。直到陕北还是如此,所以要不停的东征、西征,如果不是张学良劝阻并接济,中央红军又要借道跳出去的。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惯常做法,毛批评为“流寇”,实际自己做法正与之类似。

国内出版吴东峰的《开国将领佚事》中讲到某将领红军时期绑了一个大地主的儿子,要地主拿若干财物来赎,该地主贪钱,没赎。该将领带着这个孩子长征了,让他和红小鬼们呆在一起,后来这个地主的孩子成长成为共军的一个指挥员并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该将领对这个地主的后代怀念不已。

绑票最著名的是两件:四方面军抓了岳维峻,要10万大洋,钱没全到手,人头已落地。另一件是贺龙在贵州时抓得一传教士,勒教会来赎,而教会没有钱,洋教士只好跟着长征半年。

程子华回忆录里讲打土豪情景最为传神:到了房屋里在地面上浇水,看渗水情形来发现新土掘藏;或者是要当地人一起吃饭,筷子先往鱼头后鱼脊的,说明老吃鱼,是土豪,吊打逼供。这或许是千百年来农民起义的惯常办法。

还有一种征发方式称为“借”。1947年刘邓跃进大别山,无法依靠后方长途运送冬装,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棉衣。当时刘邓部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棉花、布匹,就只能先向商人与百姓借。陈再道回忆:”我们从商城南下时就开始筹措布匹,见到布店和有布的富家就借布,留下字据把布拿走,说明以后凭借条如数付款。…… 粮食也有开借条,有的用打土豪的方法开仓取粮。部队抽出不少干部去借布、借粮……“

1982年曾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队在商城一个村子发现农民霍家忠囤积布匹632匹,纵队供给部长陈三记打了一个借条,全拿走了,而后一直没有兑现。1982年河南省政府征集革命文物,霍家忠将此借条捐献出来。省政府得知后,以高出当时价格折算偿还布款6388元人民币。这个保存了35年的借条总算有了结果!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