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庭豆腐--翰墨千古香,金庭水分流

(2007-02-03 16:51:46) 下一个
豆腐切片,裹上鸡蛋面粉用油煎至金黄。


勾芡:鸡蛋一个,盐,味精,甜面酱一小勺,和生粉,冷水打匀入锅勾芡好倒在煎好的豆腐上即可。



好!吃饱喝足,顺便说说我的故乡兰亭,金庭和王羲之的故事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l548)郡守沈启重建,后又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整饬,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占地2.27万平方米。



传说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由此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羲之初到会稽时,就被会稽的佳山水所吸引,并萌生终老此地之志。辞去官职后,便放情山水,尽享山林之乐。羲之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他“乐死”的地方就是今嵊州金庭。从嵊州坐公车到金庭。与道路并行的溪水是剡溪的一条支流。也许李白当年也许是从这条溪水舟行“入剡寻王许”的。“许”即是王羲之的好友、东晋名士许洵。许洵得知羲之隐居金庭,特意从萧山搬到嵊县与羲之为邻。而羲之隐居金庭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离东山和沃洲的好友谢安、支道林很近。因友情而择居,唯有追求生命情调、唯美人生的晋人才会如此。


千年古柏、篁篁修竹,卵石古道、陈迹斑斑的牌坊,让人感到与右军距离之遥。



的确,羲之辞世也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墓地周围佳木簇拥。清幽中透出几分清冷。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撒落在墓穴顶部的荒草上。

墓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兰亭集序》。阅之,如真气扑鼻,清风拂面。那是一股带露折枝、新鲜活泼的生命气息。我想,当年唐太宗不择手段将《兰亭集序》弄到手,带入昭陵殉葬,不止是因为这幅墨宝“尽善尽美”,更是为了让死气沉沉的墓穴充盈新鲜秀活的天地元气,让清风朗月、鲜洁空明的艺术灵境驱散墓穴中的黑暗。


登上右军墓背后的山坡,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青山仿佛为羲之的高逸所倾倒,纷纷后倾,专门让出一大块空地。墓地就建在这样一块空地上,羲之悠悠然高卧在群山的怀抱。


当地农民也许知道羲之爱美、唯美,所以不种庄稼,而是种植花卉苗木和果树。散着幽香的桂花树、黄中泛红的枫树林、雪白雪白的茶树林,还有林林种种不知名的花卉,晕染着秋色,渲染着秋意。
img src="http://gallery.photo.net/photo/2327005-md.jpg" border= 0 >

金庭更象是集大成者,它荟萃了羲之游历剡中所喜爱的一切美景。羲之“乐死”在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与他所钟情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何尝不是一种善终!何尝不是人生之乐!
“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怡情山水的羲之,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将自然万物之美摄入笔端,“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才使他的书法艺术“直气清风,弥漫宇宙,绝代更无”。太白赞“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正是清新真朴、无拘无束、耻居官场,乐在山水的真性情、真精神,才使他能够远离尘俗之累,以闲雅、萧散的心境,恣意挥洒世间情怀,达到“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艺术至高境界。



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