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8)
2021 (119)
2022 (123)
2024 (74)
今年宣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中已经有两名日本人,而中国人一个也没有,也是预料中的。
在亚洲,除了日本,韩国,中国,印度鲜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跟人口众多,制造业发达的大国形象不成比例。这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学生的数理化基础都很不错,甚至还好过美国,按理说基础很好,拿不到诺贝尔奖似乎说不过去。
今年美国人拿到诺贝尔奖的还是最多,可见美国的科研实力还是世界第一,虽然某著名杂志按照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来排名,美国除了哈佛在前几名,其它都是中国的大学研究所。中国人在科研投资巨大,发表论文的数量世界第一,但拿不到诺贝尔奖,问题出在哪里?
国内评职称,发奖金,都需要发表论文,这导致了论文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科学家完全靠跟随主流,小打小闹,发表论文,而不少科学杂志也愿意发表,这样好赚钱。这样的量化考核完全被人利用,没有效果,就别指望有什么科研突破了。
国内的风气不好。比如科学家脑子里老是想着如何拿项目,搞关系,拿院士,哪有心思去搞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这完全是依靠独立和创造性的思维。拿不到项目,拿不到院士,一切资源都跟自己无关,只能靠开网约车来谋生。相比之下,日本人能够在大学里一辈子做一件事。这里面失败的,甚至偷懒利用的肯定会有,不可能指望人人都得到诺贝尔奖,但事实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其实科学家在美国也需要申请项目,没项目就没有资助搞科研。除了政府资助,还有非盈利组织,专门支持政府不支持的项目。现在政府大砍科研经费,转向非盈利组织的增加不少。
风气不好的另一种现象是不良的师生关系,这在美国是绝对禁止的。不少博导喜欢招女生,除了听话好带,还有其它原因。过去大户人家普遍是妻妾成群,这样才能显富,有势力。现在不同了,法律不允许妻妾成群,但没有禁止招女生。据朋友说,每逢学术会议,就能看到某博导带着一大队女生招摇过市。女人之间是非多,这样的行为能搞好科研?
有些博导搞科研是为了敛财。过去是非常乱的,有的甚至把科研经费私吞。现在整个系统比较规范一些,实报实销,但也有漏洞可钻。 有的搞科研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怎么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
去过日本旅游参观的都知道,日本人做事认真,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而中国人就很难。从小就在每天努力,为了考试高分,为了升名牌大学,他们整天做题,能有时间去思考科学问题吗?上大学是为了毕业后的更好找工作。而学科学未必是能赚大钱,好找工作的专业。聪明勤快的都去学电脑金融。国外当然也有不少是这样的,但部分人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努力,达到目标。
中国政府并非不支持基础科研,但人心不在,尤其是没有兴趣,功利主义十分严重,没法专注科学。兴趣爱好都是从小培养的,目前的教育体制只能大批量生产科技人员,而不是能拿诺贝尔奖的特殊人才。如果不改变现状,那么中国人拿诺贝尔奖还是遥遥无期。
当然中国的整体进步本来也并不和诺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