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盂泉

冬苗,原名,董淼, 江苏省苏州市人。出国前,乃江苏省苏昆剧团(苏州)、江苏省锡剧团(南京)高级编剧。 1993年4月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任《华侨新报》编辑主任。为《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创会主席。出版戏剧、小说多部。
正文

幸好不是中国话

(2007-05-18 06:04:23) 下一个

幸好不是中国话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两人低著头匆匆行走,在岔路口撞个满怀。一人眼镜落地,一人礼帽滚进沟里。依我当时判断,难免会引起一场争执,以往也见过这样的事,自行车撞了行人,一个说,你路怎么走的!一个说,你瞎了眼吗?甚至会扭打起来,招来警察。
    
但,接下来的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两人抢先检起对方的东西,又是道歉,又是赔礼,相互拍着肩上的积雪,相互拥抱,最后分手时竟如一对好朋友。
    
全家去多伦多旅游,看大瀑布。小女儿太高兴了,甩舞照相机,一不留神,重重地砸在身后一个时髦女子胸口,正不知所措,对方却送来一句英语,对不起,我很抱歉!
    
砸了人,对方却要道歉?奇哉怪也!
    
那女子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噗哧笑了,补充一句,不要紧,你是不当心!一事当前,首先检讨自己,责备自己,赔礼在先,当地人似乎已形成了习惯。
    
听说,有位德高望重的银行总裁,来到高尔夫球场,便被一个远处飞来的高尔夫球重重砸中脑袋。一名职员战战竞竞赶来说,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当然,要是你故意,一定击不中我的脑袋。总裁抚摩著额头,微微笑著,要不,高尔夫的世界冠军不是老虎伍兹,而是您啦!
    
我敬佩这些人的胸襟、这些人的气量,一场冲突,消弭在幽默之中。那便是我们祖祖辈辈向往的君子国吧!在<<镜花缘>>中早有描写,作家李汝珍异想天开,杜撰了这么一个神奇的所在;如今身临其境,该有多大幸运!
    
刚来到蒙特利尔,我读COFI,乘160路巴士。上来一名黑人少年,也许换了校服,忘了带月票。司机天天见面,已很熟悉,招呼他只管乘车。那少年却偏要购票,搜遍口袋,钱又不够。司机怕耽误大家,便帮他补足了钱。
    
第二天清晨,那黑人少年早早在站头等候了,高高举起他那学生月票,上车后,郑重其事地归还了司机垫付的几枚硬币。他昂起头,环顾大家,露出洁白的牙齿,笑了。他的笑容很明朗、很美。如此的绅士风度、君子情操,就这样从小一点一滴地培育起来的吧!
    
我来加拿大十多年了,也遇见一些令人汗颜的事。如在公共场所,看到自已同胞不拘小节、翘腿搁脚、旁若无人、高谈阔论,或者是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甚至在街头隐僻处随地便溺。
    
也是在160路巴士上,一对华裔夫妇在教孩子识字、画画,吃着蛋糕,其乐融融。下车时,却把乱纸、纸盒扔得满地皆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西人老妇,微微笑著帮他们收拾了,带下车去。这笑容虽则慈祥、和善,却有几分鄙夷不屑。
    
去年省庆,有家航空公司在老城区发巧克力、作宣传,一个亚裔妇女推了婴儿车,带了两个孩子,一趟趟地去领取,每回都四份。这边拿了,又挤到那边索取,贪得无厌,至少去了七、八趟。要来的巧克力都藏在婴儿车下面,已是很大的一堆了,她拿衣服、毛巾被、凉帽遮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她丈夫来了,她喜孜孜地展示自己的战利品,动员丈夫也去拿取。两人推著婴儿车,带著孩子,叽叽咕咕从我身旁擦肩而过。
    
幸好,他俩讲的不是中国话,使我如释重负,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冬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柳青青的评论:
还望不吝指教, 多作批评!
柳青青 回复 悄悄话 我决定老移民多数被同化了,一般比较遵守当地民风。有些新移民的确把在家乡时的陋习带过来,一下子很难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