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天灾还是人祸?!——请问无锡市长

(2008-03-24 16:49:25) 下一个
太湖这样的鱼米之乡居然闹水荒!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如今居然到了老百姓打开水龙头闻到的是刺鼻的恶臭,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人们在关注这一事件的时候,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时间成了人们更关注的话题。

起因是无锡市长毛小平给市民的一封回信。信中毛市长说:今年入夏以来,我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爆发,形成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市长还说:目前的强化处理措施难以从根本上去除异味,以致自来水中尚残留一部分,但烧开煮沸后可以饮用。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面对市长的说法,有市民回信道:尊敬的毛市长:我看到您在上面的答复中说,这次无锡饮用水源出现问题是自然灾害,我个人不敢苟同.国家每年都有“治太”专项资金拨款,我们无锡市政府也每年都有资金投入,但现在看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看到毛市长的回信后我想问的是:近十年来,太湖地区千百年来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突然销声匿迹,河道中的水体隔三差五,变黑、变红、变黄、苯、砷、汞、镉、一应俱全,河中经常看到浮死鱼死虾。每年各乡镇死秧数百亩至数千亩,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鼻而来、有时呛得人流泪咳喇、果树受到污染、结的是“畸形怪果”大量减产。河水、井水、自来水均有毒(老百姓无纯净的水源可吃),造成今天该地区是“癌症高发区”。也都是“天灾”吗?

自八十年代末,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里。一位在太湖边长大的媒体从业人员春节回家,发现小时候清澈见底的太湖被浓浓的水藻铺得连喘气的余地都没有。阵阵恶臭更是从湖里传到家里。这也是“天灾”吗?

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1996年4月14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国务院环委会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现在已经很难唱了。再唱这首歌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时隔8年后的2004年12月2日至4日,太湖高级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用“触目惊心”来评价当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他们为什么没有把这归于“天灾”?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太湖治理工作,并直接参与主持了太湖综合治理规划。他对当地水的“达标”排放说过这样的话:“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直言说。

从1996年国务委员宋健到今天的官员、学者对太湖污染所得结论,毛市长知道吗?

无锡发生今天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恶臭,和2005年年底松花江的污染不一样,不是一次偶然的泄漏,应该已是由来已久。如今,面对渴望政府在危机面前尽快拿出治理措施的无锡百姓,听到的却是父母官用“天灾”来作答,不能不让笔者斗胆向市长提出上列疑问。

说来面对今天无锡的“水荒”让笔者不明白的还有一事,2006年10月27日,也是在太湖边上,也是以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宜兴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而当地居民对此却颇有疑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或许他们那里没有“天灾”?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