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修行,得到最终的自由 (心理学角度)

(2008-05-22 04:52:42) 下一个
■ 杨蓓 (作者为台北大学社工系副教授)

人在转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应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怎幺走过来的。但是这过程是很辛苦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人想要吃素,也开始吃素了,但是他却想要吃得很精致。吃素的精神与用意,应是说希望在饮食上可以清净自己的身体、清净自己的心灵等等,可是却又去抓住「精致的吃」,结果依然是苦。

所以,转化(transformation)的苦就苦在这里,说要放下那个却又抓起这个,天天都要活在一个自己觉察自己的过程,然后再有足够的勇气跟毅力去修正自己的过程。我常常觉得所谓修行,简单一句话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当修正自己的行为时,就是要看见自己哪些行为要修正,可是我们常常会适得其反,把自己推向完美境界追求。

不再等人来爱自己

当一个人想要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时,首先要能够看见自己的有限性,因此必须放下自己对完美的执着,而且从中看见到底自己执着的是什幺:「我就是那幺执着要被人爱」、「我就是那幺执着要得到这样的关系」、「我就是执着在某一个角色关系里相对应的状况」……

我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我的老师,他曾跟我讲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梦想他要有一Jaguar汽车。他自己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可是他一直放不掉他的 Jaguar汽车的梦想,虽然他有钱,可是也不够挥霍去买一辆那样的车,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买那样的车。虽然他在理性上告诉自己,可是就是放不掉自己那个梦想,而且那个梦想里,跟他的父亲有关,当Jagua汽车的形象一出现时,就跟他父亲的形象连结在一起,所以他一直放不掉,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他只能帮助自己把父亲跟Jaguar汽车分开:父亲是父
亲,Jaguar汽车是Jaguar汽车。

他将有关父亲部分处理好了,却还是放不下拥有Jaguar汽车的梦想,后来他就买了一辆Jaguar汽车的模型,?#92;在他的治疗室里面,天天看着他的Jaguar,满足得不得了。其实他自己明了并不是真正想要拥有,而是心里一直希望拥有,所以有个模型对他来讲就已经很安慰了。他一路转化的过程,转化到他只要拥有一个Jaguar汽车的模型就好。

其实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最内在、最柔软、最隐密,又让人最陶醉的部分,跟我们无条件的爱有关,就是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被接纳、有价值的人,不管自己长得什幺样,不管成就如何,都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可以完全被接纳,这个部分的想要是很难放掉。

人在面对自己的有限性时,常常到了一个节骨眼上时放不掉,可是有一个关键,在无条件的爱里,我们常要别人来爱我,一直等着,等着一个英明的君主,或是伯乐的出现。转化的过程里,其实是一个关键,明明知道不一定会碰到,所以连等都要放下。

放下后,谁来接纳自己内心最柔软、最隐密,又最陶醉的部分?这世界上除了别人之外,还有自己啊!人常常讲一句话:要爱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就像我们跟自己谈恋爱一样,跟自己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如同期待别人接纳自己时,我们的心才是自由的。因为自己的对与错自己承担、自己接纳,于是在这转化或者是修行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接纳自己的有限,然后开始爱自己。

自由的骨牌效应

一个拥有自己的过程,真正完完全全拥有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去追求自己自由的过程。当自己能够去追求自己、爱自己、拥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觉得:当周围所人都不了解也不接纳我们时,至少还有自己是了解、接纳、拥有自己的。不需要完全仰赖他人的评断时,心的自由才会发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原来的桎梏、批判、评断自己的东西不会消失,但我们知道评断还在,可是同时我们又开始去接纳自己,评断跟接纳同时并存,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会等到稍微有一点点年纪才开始修行,是因为他终于尝到了苦果,觉得原来人世间不是像自己想像的完美时,开始要去消化自己的不完美,要消化自己的苦,开始进入到修行的这条路上,这是自由的契机。从这个好时机,我们开始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与有限性,然后开始进一步地去接纳,接纳自己的有限性。

得与失是一体的,当「放下」发挥得恰到好处时,好比放下那些没有办法消化的不完美或是有限性后,反而得到好处,心里没有什幺担心、害怕、畏惧,此时自由才会发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不完美时,他不会用完美的角度去要求别人,会发现自己的操控的行为愈来愈少,所以自己不会绑住自己,身旁的人也不会被自己绑住了,彼此都开始自由了,产生骨牌效应。

然后,这个骨牌效应是由我们的内在产生,因为自己得到了自由,所以不再去产生操控的行为,于是,别人也跟着自由了,当对方开始自由时,他才真正开始不绑在关系里,可以比较真实的做自己。当我们真实做自己时,对方也才开始有空间真实地做自己,人跟人之间的亲密,?#92;脱掉操控的亲密感,才是最真实的亲密感,那是站在一个很真实对等的立场时,我们的相知相惜才是真正的亲密感,没有担心、害怕的操控,比较容易互相了解。

当真正的亲密开始产生时,会发现原来那个绑来绑去的关系里的亲密,是一种幻象,唯有当拥有内心的自由后,在与人的互动,才会真正的了解,不需要去改变彼此,所以对方不会觉得有压力,不会觉得有束缚。

以夫妻关系来讲,有些夫妻在中年以后,是分床睡的,他们有时会觉得好像这样子不太对、不正常,于是偷偷地跟我讲,我没有跟我先生睡一张床耶,我便说很正常,因为很多西方的夫妻,连一开始时就分床睡的,所以不要觉得没有不正常,只要不妨碍亲密关系,两张床或分房并没有不对。

人常常被自己的一些观念给绑住了,我也会告诉那些夫妻,有关英国人做的一个有趣研究,他们研究一些所谓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夫妻,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现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夫妻,大概百分之九十在中年以后全部都是分床、分房,这样睡眠品质才会好,比较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意味这些人能持续婚姻这幺久,表示这种关系是他觉得珍惜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性行为时,更发现其实是生物性大于社会人文性。这样的一个研究告诉我们的结果是,其实很多人在分床分房之后,他们的亲密关系反而更好,了解的空间变大,那时才能产生真正的了解。

真正拥有自己,享自由

我们因受到很多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在亲密关系研究,就是他们将亲密跟性行为画上等号。后来因英国的研究结果,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小小的革命,终于把亲密跟性行为的等号拿掉以后,美国的心理学界开始对于人跟人之间心理上跟心灵上的亲密进入到真正的研究阶段。否则,之前美国学者都绕在性行为上,产生性治疗之类的,我们台湾受美国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台湾的整个社会文化对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年轻一代,还是停留在那个性行为上。

对于人的性行为开始减少以后,才能够真正进入到寻找自己的自由,寻找自己不是形体上的自由,包括心理上、心灵上的自由时,好像才开始出现这样的一个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怎幺样当人:第一可以看到自己的生物性,就是我们的有限性;然后,再来要看到自己对于完美的执着,那也是社会文化赋予我们的;接着,要再看到自己在完美的执着里,自己真正根深蒂固对爱的追求跟渴望,希望是无条件的。

所以,爱的极致其实是一份自由,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过程时,再开始对自己做一些转化、修行,看自己的渴望,然后转化它,例如学佛的人用佛法,如果喜欢禅修便用禅修的方法,可以一关一关地发现,原来自己有这幺多的有限性,然后一步一步地学着把它放下来。

慢慢地,我们走到那个由自己来照顾自己那一个最柔软、可是隐密,然后又让人陶醉的那个部分,那种真正的拥有自己的那种充实感。当自己能够体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回到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里时,不会想去绑住人家,不绑自己就不会去绑别人了,此时人跟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才会开始发生。所以,一个圆满知足的人,其实是,自己觉得圆满,别人也觉得他是圆满知足的。(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