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十四卷)
(2008-01-12 09:27:49)
下一个
——2001/4/19、档名:19-16-1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在浙江省。从了凡居士所举的这些例子,大多数都是浙江这个地区一些掌故。由此可知,举比喻这个原则,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听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才有公信力。而在时代,是愈接近愈好。『屠康僖』,他在刑部里面作官,『主事』是当时的官职的职称。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们在一起,细细的去打听这些囚犯的情状。于是乎知道囚犯当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被人诬告的。屠先生他并不自以为功,他把这些情形秘密的写在纸上,送给他的堂官。堂官是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
『后朝审』,过几天,再重新审问这些囚犯;堂官摘录屠康僖公一些案情,来讯问这些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一时』,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辇下」意思就是说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大家都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下面说: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上的建议,给尚书的建议。他说:在京城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京城以外,在全国里面,民众多了,哪里没有冤枉的?想必冤枉人很多。『宜』是应该,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于这些案件重新来核实平反。这是好事情。
【尚书为奏】
他的长官,刑部尚书同意他这个意见,把这个意见奏给皇帝。
【允其议】
皇帝同意。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这是平反许许多多冤枉的人。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这是感应。自己能够修德积善,上合天心,上帝无不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作法、你的建议与天心非常相应。你命中没有儿子,现在:
【上帝赐汝三子】
他并没有求儿子。没有求儿子,得到这个感应。
【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这是善因善果。这个文里面『衣紫腰金』,这是讲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礼服,皇族穿的是黄色的龙袍,那只限于皇族;文武百官,文官里面「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都是尚书以上的,部长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这是一个例子。下面,第九个例子是包凭。这个人资助修缮寺庙,也得感应: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人包凭』,这里连他的字『信之』都写出来了。由此可知,包凭跟了凡先生相当熟悉。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太守』比知县高一级,跟知府是同等的官,池州是在安徽贵池县。他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大概他是儿女多,所以这个小孩就入赘平湖袁氏,跟袁了凡是一家人,入赘到他们家。『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的父亲跟包凭常常往来,这是好朋友的关系。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累举不第』,每一次去考试,都没有考取。于是『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跟道,他去学佛、去学道去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无虽裸裎何伤?】
我们看这一段。有一天,他到外面去游玩,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里面,看到观音像。大概这个时候下雨,寺庙里面房屋漏雨,观音菩萨像被淋湿了。他看到很难过,就『解橐中』,「橐」是钱包,把钱包打开看看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十金』就是有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了,交给寺院里面出家人,请他把房屋修好,菩萨不要淋到雨露。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他带着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纻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就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么多!」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着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这是子孙贵显之报。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我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他们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我们要问:造像到底有没有功德?看到包凭这个故事就晓得,造像确确实实有功德。但是,功德必须要具足条件。如果只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这个像造在那边,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一个道场,一定要讲经,一定要修行,所谓是解门、行门,「解行相应」,这个重要。
解门里面,中国的宗派很多,属于哪一个宗派的道场,一定要依据这个宗派的经典来修学;这些经典要读诵,要研究,要讲解透彻,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才具足了功德。佛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般群众,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知道「我要发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把佛像当作神明来看待,到那里去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叫迷信,那就错了。我说到此地,同学们应该能体会得到。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学佛,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行门里面,也各个不相同。像天台,他修止观;禅宗里面,他参话头,或是用观心;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里面,用持名念佛。选定一门,功夫不能间断,都能够得到清净心,都能够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第十个例子:
【嘉善支立之父】
这也是浙江嘉善人。他姓『支』,单名叫『立』。他的父亲:
【为刑房吏】
在衙门里面管刑事案件的。
【有囚无辜陷重辟】
他知道有个囚犯,确实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可能是判了死刑。
【意哀之】
他的心里明了,非常同情他。
【欲求其生】
他帮助他,脱他的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这一番好意,来替他辩护。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他说:「支公有意思帮助我,来脱离我的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这是救命之恩,他说:「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大概他们是乡下人,而且跟她商量,要她「以身事之」。他说:「或者支公会更用心,这样子我可以能够生还。」
【其妻泣而听命】
这个太太也非常贤良,果然就照这样做。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他这个案子平反过来了。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他说:
【今无子】
你今天没有儿子,这么大年岁还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我有个女儿,女儿也长大了。我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这个在礼上是能讲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先生同意、接受了。
【生立】
以后就生支立。这是支立父亲做这样的善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后世的子孙逐渐逐渐发达了。支立『弱冠中魁』,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孔目』,翰林院的书记官。『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几代了。这几代『皆贡为学博』,这个学位前面讲过,贡生;『学博』是州、县学校里面的教官。『禄生大纶,登第』,这是中进士。都有这许多显著的果报,地区大概都是在浙江嘉兴不远的地方。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当时提出这些人,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足以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后面的文字是总结: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都是做好事。我们读了之后想一想,都是利益别人的事情,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今天我们的心量更要拓开,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我们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利益全世界?纵然是小小的善事,我们有一个愿望,希望给全世界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世界。事,无论大小,但看你用心,所以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果我们心量大,一点点的小善,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报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转境界是真的。下面,了凡先生进一步再教训他的儿子,告诉他什么是「善」,这很重要!必须有能力辨别。请看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一口气说了八对。
【皆当深辨】
都应当辨别,应当清楚。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现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人都在修善,佛门里面人更多。学佛多年,行善多年,没有好的果报,于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过头来去学其它的法门、去学其它的宗教,那你就能够得到好的果报吗?未必。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发生?就是对于这个「善」,到底是真是假、是邪是正、是偏是圆不知道,自以为是善;经过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们一分析,原来是罪业。我们要想修善积德,首先得把这些事情搞清楚,现在我们一桩一桩的来研究。底下是第一段「真假」:
【何谓真假】
这个必须要辨别。他举例子说:
【昔有儒生数辈】
『儒生』是念书的学生。
【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元朝时候人,这是一代高僧,他的著述很多。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有时候也不免随俗,做超度的法会。我们的超度,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样,我们只采取一个方法,多半是在佛七圆满之后的一天,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的佛事。《三时系念》这个佛事仪规就是中峰和尚做的,他的作品。这个佛事冥阳两利。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在外国普遍的宣扬,所以净宗同修对中峰和尚不会生疏。
【问曰】
这是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
【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佛家跟道家都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这个说法靠不住!为什么看到这个人作善,他的子孙不发达?这个人作恶,他的家道非常兴隆?现前社会上这些事情有,我们不但听说过,我们也亲眼见过。中峰和尚怎么跟他解释?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非常之深,一般人不懂。我们是凡夫,凡夫这种情染没有洗涤干净,我们的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有这个事吗?真有!所以,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去责怪天的报应不公平,你是罪上加罪。
【众曰】
这些学生们讲:
【善恶何致相反】
我们为什么把善恶看颠倒了?
【中峰令试言其状】
老和尚有智慧,老和尚有教学的手段,不必解释,教他们自己说一说,「你们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讲给我听听。」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有个学生就讲:「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你说的话未必。
【一人谓】
又有一个学生说:
【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
许多学生各人说各人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可见得这些年轻人知识浅薄,看问题只看表面,没有深究,往往把问题看错了。
【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把他们的看法否定了。这些学生就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这把善恶的标准定出来了。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的,是利益社会的,是利益大众的,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是恶。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对这个人有利益,你打他、骂他,善!父母教训儿女,有时候打、有时候骂,为什么?为小孩好,那不是恶,那是善。学生不守规矩,老师处罚他,在过去有体罚,现在学校好象没有了。我念书的时候受过体罚,老师打手心、罚跪,我们都遇到过。这不是恶,这是善。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那不是善。这是中峰禅师教导这一帮年轻人。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真善、假善一定要搞清楚。决定没有私心,决定没有自利,起心动念、言语作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讲是利益世界。利人,大公无私,公是真的,这个善是真的。利己,那你是私心;私心,这个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这再进一步说。如果你这个发心,是从你真心里面发出来,利益大众的,这是真的。如果看到别人做,我们也去模仿,『袭迹』是模仿,这是假的,不是从你真心里头生出来的。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我们前面读的十个例子,这十个人修善,后面都有好的果报,什么原因?真心;只知道帮助别人,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真假要从这里辨别。
【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自己要细心去考察。『无为而为』,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善事,不露痕迹,不需要让人知道,你做的这个善事是真的,这叫阴德。如果是『有为而为』,你是有企图、是有目的,你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好好的去省察。第二是「端曲」:
【何谓端曲】
了凡先生说: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这一段说:什么叫端,什么叫曲。现在的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人,都称他「这是善人」,社会上都很尊重他。可是,古时候的圣贤,他宁愿欣赏这个人有志气、肯进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才有胆识,他才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如果这个乡里的人,虽然很谨慎,虽然是个好人,个性非常柔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担当,这样的人夫子称为「乡愿」,以为「德之贼」。德之贼,他不是一个好榜样,人人都学他,那就坏了。所以,世间人对于善人、恶人的标准跟圣人恰恰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谬」是错误。圣人怎么样取舍?圣人是个明白人,有学问、有德行、有经验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善人、恶人。底下几句话说得好: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讲到天地鬼神,他们的见解跟圣贤人相同,与世俗人的看法确确实实不一样。鬼神如何『福善祸淫』?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够观察得到。我们要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于人?没有。这个要懂得,鬼神并没有权。就好象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人行了善事,有人做了恶事。执法的人员,那些刑警来加刑罚给你,是不是他有权加?不是,是因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镣、脚铐来铐你。你不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样,是因为你自己造作的善与不善,所以他来嘉奖你,他来惩罚你,这个奖励、惩罚都是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