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试译皇帝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中)

(2009-08-09 08:36:45) 下一个
原文:
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译文:
茶叶如同人的面目有美丑的不同。缺乏茶膏的,表面纹理是皱缩的;富有查膏的,表面纹理就丰润。当天制成的,颜色青紫;隔夜制造的,颜色发暗带黑。油光光像赤腊那样的,碾成末虽然颜色白,点上水以后,茶汤黄; 密实得像青玉一样的,碾成末颜色带灰,点上水以后,茶汤越加白。有外表发亮内里却暗黑的,也有里面很好表面朴实无华的。茶饼表面的不同,其品质好坏不能一概论之。颜色有光泽而不杂,质地看上去茶芽排列凌乱但不松散,拿起来感觉坚实,碾下去铿然有声的,可以验证这是精品。经验之谈,是需要用心领会的。有些贪图利益的人,买来私人茶作坊所采摘的茶芽,仿照名家制造方法,甚至打碎已做成的茶饼,仿用名牌模具重新成型,但其表面纹理和色泽是骗不过专家眼光鉴别的。

原文:
白茶①: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②。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释:
①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②銙:銙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銙”、“试新銙”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銙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译文:
白茶自成一种,和普通茶叶不同,枝条特别茂盛,叶片较薄发亮。在山崖上偶然长出,不是人工栽培的,只有四、五个地方才有生长,每处不过一、二株,只可制造二、三个茶饼。茶芽不多,很难蒸焙,汤火控制不好,就变得和普通茶叶一样。制造要特别小心,运作适当,才能得到色泽洁白,表里几乎透明如玉一样的白茶。焙的时候,火候稍微不到也勉强可以,只是品质差一些。

原文: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②。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③,尽茶之色。
注释:
①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
②运边中而槽不戛:戛,读音jia第二声,敲击。
③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译文:
碾最好用银制造,熟铁制造次之,不能用生铁制造,生铁没经过锤磨,孔隙里有黑屑藏着,非常影响茶的颜色。制造碾的时候,碾槽要深且峻直,碾轮要薄而锐利。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碾轮薄而锐利,运转时就不会和槽的边壁碰撞。罗筛要细且绷紧,筛的时候通透,不会粘住茶末。碾茶要快速使劲,时间不能长,否则铁会影响茶的颜色。筛的时候,筛子端平,轻轻地筛.反复多筛几次,才能获得细细的茶末,点茶时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充分呈现茶色。

原文: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①,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①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见前注。
②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译文:
盏以青黑色为好,黑釉上有细密白色斑纹的最佳,因为能够保暖、发茶、泛色。盏身要较深,直径要大一些。盏身深,有利于茶面泛出白色汤花;直径大,不阻碍茶筅的击拂。然而,盏的大小要依据茶汤的多少。盏高茶少,茶色看不清楚;茶多盏小,茶汤就多出来。点茶时,盏一定要是热的,才能使汤花保持持久。

原文:
筅①,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①筅:读音xian第三声,古时茶具,竹制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
译文:
茶筅是用觔竹(一种几乎是实心的坚韧的竹子)做成:帚柄要厚重,帚尾要能分散(茶汤的)阻力,整体要结实,尾部的竹丝要细,应当做成剑脊状(文中“剑瘠”疑是“剑脊”之误)。柄身厚重,操作起来有力,而且容易运转。剑脊状的帚尾能够分散(茶汤的)阻力,搅动茶汤不起浮沫。

原文: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译文:汤瓶用金银材质比较合适,大小形状,根据需要而定。汤瓶点茶注汤的关键在于瓶嘴。瓶嘴开口要大而且直,注汤是有力道,不散开;末端要圆而小,并且陡峭,分次注汤不会滴出余沥。注汤力道大,发茶就快,分多次注汤点茶且不滴沥,茶表面就不会破碎。

原文:
杓: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加茶末用的杓子的大小,以一盏茶的量为准。杓子太大要取出多余的,太小要添够不足的,来回倒腾,茶一定凉了。

原文: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①。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②,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注释:
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烹茶,极重水的质量。清轻甘洁,就是对水的要求。清,是对浊而言,要求水澄汪不混浊:轻,是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洁,干净卫生,无污染。这三者是讲水质。甘则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
②中泠惠山为上:中泠,在长江镇江一带,唐人《煎茶水记》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与北泠、中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在江苏无锡。《煎茶水记》说:“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译文: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唯独轻甘是水的自然品性,十分难得。古人评品水质,虽然指出中泠泉和惠泉的水是最好的,但是人们离开这两个地方有近有远,好像不能经常得到这些泉水。只要取得清洁的山泉水就行,退而求其次,经常汲用的井水也可以。江河中的水,因为有鱼腥气和污泥,即使轻甘也不要取用。烧汤水的时候,有鱼目蟹眼状的气泡连续升起就好了,烧过头了应该添入少量的清水,在火上加热片刻后就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