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4)茶食和宋代茶俗

(2009-08-02 17:54:55) 下一个
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十六《茶肆》中说: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在宋代烹茶并不那么容易,有茶有水还得有闲,才可能耐着性操作茶事。提着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送的是点好了的茶,沿门送茶这风俗很美,丰富了社区文化,定会受到市民们的欢迎。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因为当时两宋首都开封和临安有这个社会需求,就出现了职业提茶瓶人,成为七十二行中的一行。

说起茶和汤,在宋元时期似乎有区别的。客来敬茶,一是洗尘,二是致敬,三是叙旧,四是同乐,五是互爱,六是祝愿。前面已经写到这是南朝开始出现的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至宋代更为普遍化和礼仪化。而送客点汤,则是宋元时期特有的习俗。据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一:“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是宋代“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的习俗。到了元代点汤送客、逐客这种习俗,已遍及市廛的勾栏茶肆之中,成为市井黎庶所熟知的习俗。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茶是用来迎客,汤是用来送客,甚至是逐客的,两者似乎有些不同。那麽汤是茶汤还是白开水?从送客点汤的“点”字来看,不像是白开水。这有点像清代官场,下级拜访上司,或受上司接见,照例有一盖碗茶接待,但双方都不能喝。当上司端起茶碗,就是下级该告辞的时候了。想象起来,宋元时期大概主人说:“点汤!”也是表示要送客了。

茶宴食品与酒宴的区别,除了以茶代酒外,还表现在席面上享用的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道:“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上列食品大多数是素食,寺院中的茶宴更全部都是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道:“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到了明代,末茶、散茶代替饼茶、团茶流行起来,于是泡茶法也就代替了以前的煮茶法和点茶法。推行泡茶道的文人们认为“饮茶最忌荤肴杂陈”,“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明张源《茶录》) 泡茶法程序简单得多,于是茶宴就渐渐消失。茶宴消失后,茶食并没有跟着消失,而是传入民间的茶馆、茶肆或南货食品店。旧时江浙一带小城镇的南货店,当顾客买了南北干果、点心食品,店员会用一种当场折叠成长方形棱台状的纸质礼品包,包装起来。面积最大的一面,附着一张印有店名的红纸,写着“精美茶点,馈赠佳品”字样。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几乎人人手中都提着这样的红纸包,是当时一道具有时代特征的风景线。这说明西点出现之前,民间食用的点心是源自茶宴上的茶食。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较大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特别是广州,还逐渐演化成“早茶”,一面用早餐,一面相互交流信息,喝茶反而不是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风气在国内许多城市流行起来,近年还进一步出现了“午茶”的形式。所供应的食品已经和从前的茶食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和饮茶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供应场所的招牌也由茶馆改为餐馆。忽然想到,英国人十八世纪以后开始盛行的下午茶,也有一些点心,当然那是西点,是不是和中国的茶宴有一定的渊源?因为清代中叶已经有许多英国人到中国,特别是广东一带。

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请客人吃点心,他们称之为“摆茶”。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称之为“茶礼”。无论是“摆茶”的点心还是“茶礼”的点心,都称之为“茶食”,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

明代许次纾(1549~1604)在1597年撰的《茶疏》中写到:“礼失求诸野,今求之夷矣。”他所说的夷即指当时的南中,今天的云南。可见云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明代第一大才子杨慎(1488-1559),因为“大礼议”得罪了嘉靖皇帝,被终身流放到云南,长达三十余年。他把中原文化传到云南,使当时还比较落后的云南,在文化方面进步很快,云南人至今还未忘记他的功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