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2)茶艺的萌芽

(2009-07-11 19:06:41) 下一个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8226;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有客人来,就请饮茶,这是他好客的表现。但是好客好到令人害怕,看作是一场水灾,倒也有趣。

又如陆羽《茶经》引弘君举的《食檄》中说:“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要请饮三杯茶,成为当时的待客礼仪。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当时的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陆羽《茶经》又引《宋录》说:新安王刘子鸾,和弟弟豫章王刘子尚拜访高僧昙济道人(注意,当时称高僧为道人,与后世不同)于八公山,道人设荼招待。刘子尚品味了以后说:“这哪里是茶,简直是甘露呀。”这是和尚爱喝茶的最早记载,开了后世茶禅一味的先河。

  北朝受来到北朝做官的文人、官员影响,也开始饮茶。如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这里肃指投降了北魏的原南齐秘书丞王肃,后文将会看到,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分茶的程式和技艺,早在西晋杜育的《荈赋》中就已有中华茶艺雏形的描述。

《荈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荈赋》开头六句是写茶树的种植,茶树种植在丘陵地带,当时植茶的规模已经达到“弥谷被岗”的程度,又说到茶为什麽有益于身体,因为它“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接着就是对于茶艺的描写,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候汤、分茶等步骤。首先是选茶,因为当时是“浑而烹之”,所以选茶选用秋天的老叶,就在初秋季节采茶:“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杜育把这篇赋叫《荈赋》而没有叫《茶赋》,就是因为茶叶老者叫做荈,这和现代要在清明前和谷雨前采摘茶芽大大不同。

其次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水是茶的载体,历来茶人对于烹茶所用的水都十分讲究,这里可以看到茶艺初期就注意水的选择。

再而写到茶具的选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后世茶艺十分注重茶汤和盛汤的茶具相配,东隅在今浙江上虞一带,西晋时就在这里出现我国原始的瓷器,可见茶艺初期就知道瓷器是最合适的茶具。“器择陶简,出自东隅”,也有写作“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当时瓷器还很少见,被认为是从陶器里挑选出来的佳品,东瓯指越州,所以两者意思差不多。

候汤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

分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酌之以匏”出自《诗经 大雅 公刘》,匏就是葫芦,意思是公刘用葫芦做成了瓢。这句话说用公刘发明的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的这些关于初期茶艺的描述,足以使它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