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人文奥运的主旨
(2008-08-11 22:21:15)
下一个
前天的《张艺谋以‘缶阵’欺世》的贴子使一些朋友认为在下全面否定张艺谋总导演的北京奥运会,这是因为标题中用了欺世两字引起的误会。其实在下文中已经写道开幕式许多内容非常成功,张艺谋功不可没,本文更详细地做些评论。
本届奥运有一个要办成人文奥运的要求,人文奥运有多方面的内容,开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张艺谋的导演构思无疑体现了人文奥运的主旨。
一开始吟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现了中华民族好客的传统,配上热烈的鼓阵,很好的烘托了气氛,确实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传统上是以锣鼓喧天来表达欢欣鼓舞迎宾的心情,大概锣鼓经用的太滥了,所以就借鉴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的外形,创造了和鼓的音质差不多的打击乐器,效果不错,充满阳刚之气,特别在倒计时中使用。
由少年儿童扮演的五十六个民族象征着团结和未来,童声慢节奏演唱原来是进行曲的《歌唱祖国》也是深有寓意:中国以新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是一味的‘战’和‘斗’了。威武的仪仗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国旗,宣告本届奥运会是在中国土地上举行。1908年10月23日中国人在天津提出的何时有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有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何时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现在我们全部实现了百年梦想。
接下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各方面内容,并且很好地和现代中国情况结合起来,始终贯穿了‘和为贵’的人文思想。以‘和为贵’串联全场节目时有深意的,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生活和美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希望,也是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努力实践的目标。
随着第二十九个脚印从天而降,美丽的飞天在天空中盘旋曼舞。飞天的造型比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更为汉化,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不仅不拒绝外来美好的文化,而且能够把它融合入原有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在飞天的烘托下,奥运的五环标志冉冉竖起,完成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内容。
四大发明中重点表演了活字印刷术,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和’字既体现了‘和为贵’的人文思想,又向世界各国介绍了古老汉字的发展轨迹。全场灿烂夺目的焰火,正是介绍火药的最好载体。与郑和船队结合在一起的是‘司南’,而不是通常用的罗盘,显得更为古色古香,真是独具匠心。而展示的宣纸、画卷和《茶经》、《本草纲目》等书籍都离不开另一大发明------纸,这样就把四大发明都包括进来了。郑和船队既是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成就,又是和平友好的国际交往的象征,因为郑和船队丝毫没有西方冒险家的掠夺、殖民的意图,在奥运会上安排这样的节目最恰当不过。
礼乐是传统文化一项重要内容,一尾存世一千多年的古琴《太古遗音》奏出悠扬高雅的乐音,有点类似《八佾之舞》的礼仪舞蹈,表演者的服装和造型却是更为开放的唐代,一派礼义之邦的景象。脱胎自舞剧《丝路花雨》的独舞《丝舞》和持节举着舞蹈者舞台的各国使者象征中国自古就和世界各国有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未来必更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包括书画、诗歌、音乐、戏曲、武术等。书画方面有写意山水的表演和多幅传世名画的展示。在同名名曲启引下以昆曲形式吟唱了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昆曲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由昆山人魏良辅根据南曲、弋阳腔等创造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我国首个经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艺谋在展示戏剧艺术时,显然不愿意落入旧窝臼,启用了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表演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哲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作为现代艺术的朗朗的钢琴演奏,巧妙地和奥运会主场地鸟巢的造型以及奥运会开幕式必须要完成的另一项内容:放飞和平鸽结合起来。
演唱运动会主题歌的舞台设在一个硕大球体的顶部,许多人在圆球表面不断走动,象征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永远和平相处。主题歌《你和我》词曲都比较柔和,有人批评缺乏体育运动的阳刚之气。
最后一个节目是点火。火炬由中国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传入鸟巢,经过八次传递,最后是体操王子李宁点火。点火过程按照夸父逐日的传说设计,李宁在空中以标准的姿势跑了500多米,点燃了书卷造型的圣火,整个过程包含了不少中国元素。
总体上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在某些地方存在不足之处。有一些是技术上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李宁表演时背景上吊索的投影太明显了,影响了画面的美观。另一些则是实际上考虑不周,比如采用提线木偶,形体太小,动作回旋余地也太小,在如此大范围的广场表演中显然不合适。瑕不掩瑜,应该说张艺谋十分成功地完成了开幕式这一艰巨任务,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大的问题还是张艺谋从《红高粱》开始造向高粱酒里撒尿的假民俗的造假坏习惯,竟然在如此重大场合又一次顽固地表现出来。哪怕你把2008人用的道具叫做艺谋鼓也好,却不能欺骗世人说这是乐器缶。不错,人们高兴的时候也许会情不自禁的敲击饮器缶(铜鉴缶的内胆铜缶无论什麽场合是不会有人从铜鉴中取出敲击的),比如庄子妻子死了,他觉得得到解脱,就鼓盆而歌,或者说击缶而歌。但是作为乐器的缶,同时也是礼器(见《礼记》)是有一定形制,使用专用敲击工具,按照一定方式演奏,还出现秦孝公(就是那位启用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那样的演奏名家。不能随随便便用自己发明的乐器冒充历史上有过的东西,混淆是非。张艺谋始作俑,又有秀才编造出击缶迎宾是从夏商时代就有的礼仪,振振有词说《诗经》和《周易》中都有记载。不提还好,一提更糟,《诗经》和《周易》中的记载分别是这样的:《诗经 陈风》中是有‘坎其击缶’这样一句,那是一首失恋男子怨恨前女友的诗篇;《周易 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在老人临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鼓缶唱歌是安抚老人的礼仪行为,这里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除此之外,《墨子 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缻缶之乐。’意思是缻缶之乐是下层民众的音乐(至少战国以后的秦国例外)。好像再也没有其它更早的古籍提到击缶,更不用说击缶迎宾了,看起来最早用‘击缶迎宾’这个词的秀才也是一个造假者。可是现在就有不少人引用它,好像历史上真有这麽回事。造假没几天影响就很大,由此看来大家说是不是应该纠正张艺谋这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