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人都会长大,但不一定会成长。成功是我的自信,挫折是我的良师,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个人资料
成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一代移民心中的痛 (令人动容的一篇写实文章)

(2012-12-11 09:51:13) 下一个
 
朋友 E 来一篇文章,看後心里阵阵惆怅.....
身为第一代移民的我们何尝不是与笔者一样?我们当中有些人还来得及象笔者那样去填补那曾经失去的亲情,有些人(如我;出国30多年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却只能空留遗憾错过的永远追不回来了。
 
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我虽不相信这个预言,但也不排除最近会有较多的天灾人祸。1998年美国拍摄了一部末日片“Deep Impact"(中文有翻译为“天地大冲撞”和“彗星撞地球”),
 
记得片中的女主角在“末日”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政府为她提供的逃生机会,而是选择回到孤独的老爸身边,父女二人及时修补了往日的伤痕,最後相依在海边的老家被巨大的海浪所吞噬。

亲情,这个连接家人维系幸福的DD,是游子们的动力和依赖,愿它在你的生命中象松柏那样郁郁葱葱。

ZT: 
****父母送子出国留学,年老变陌生**********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最後阿姨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麽遗憾。」**********
 
高中毕业後,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医,过著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乎没有了再跟父母团聚的日子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我突然很伤感。我看到机窗里反射的,是自己早生的华发。
 
18岁离开家,一晃20年过去,我不再年轻,母亲也已经衰老。15个小时的空中航行,我一刻都没有闭眼,20年的岁月在脑海里翻腾,我从来没有如此想念与害怕∶想念去世时我没有在身边的父亲,害怕母亲这一次也不给我机会。
 

突然间觉得,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我,对父母而言不就是一个符号吗?我毕业、工作、结婚乃至生子,他们都没能亲眼看见。一切都在电话里,以过去式的形态向他们告知。好消息,放大了说给他们听;坏消息,等到自己不痛了才肯让他们知道。关山重重,亲情成为最远的水。难道这就是父母送我出国的意义?
 
情虽亲,心却很难接近********
下了飞机,我直接搭计程车去医院。已是深夜,当看到病床上苍老的母亲时,我几乎认为自己走错了病房。可是,床头卡上的名字,还有那依稀可辨的面容明确地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也会老吗?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像永远都言语幽默,永远都喜欢漂亮的衣衫,永远都愿意搂著我的肩膀比个儿。那麽多年不在她身边,我不能看著她慢慢变老,只能在这样的时刻,让一夕忽老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眼睁睁地目睹岁月的残酷!


母亲是因脑溢血入院的。她一直很害怕手术,直到我回来的第二天,她才同意手术。我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回头看她,她的脸上充满了坦然与信任,彷佛她的儿子回来了,一切就安全了一样。等在手术室外的时间并不好过,同意书上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反覆在我脑海里出现,挥之不去。

 
谢天谢地,手术很成功,医生表扬母亲∶「她的意志力很强。」阿姨说∶「还不是因为她儿子回来了?咱们千军丌马也抵不过她儿子一句话。」手术後3个小时,母亲醒了。看到我,她笑了。但很快,她用目光求助阿姨,并露出难为情的神色。阿姨说∶「贺贺,你出去一下,你妈妈要小便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觉得尽管我与母亲是骨肉至亲,却总有一种陌生与疏离感。我们的话题在简单的吃喝、要不要翻身以及国内外的生活习惯等非常表面的内容之外,再没有更私密和亲近的了。不是不想说,是我们都找不到要说的情绪和话题。
20年不在一起,情虽亲,心却已经很难接近。
 
我想照顾她大小便,她说难为情;我喂她吃饭,她觉得不太习惯;我扶她下地走走,但明显不如阿姨做得让她感到舒服
 
看著她与阿姨有说有笑,我的心底有一种悲凉。我和她,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是最亲近的--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看著病房里别人的儿女与母亲亲密无间的样子,我感到很孤单。
 
母亲的日记********
一天晚上,我回到家,虽然很累,却睡意全无。随便翻看母亲的书,却发现了她的日记。母亲的日记,在我父亲去世之前,里面写的都是我;而父亲去世之後,字里行间全是他。母亲曾在独自一人料理父亲後事的诸多繁琐里追问∶
直到此时我才问自己,我生了一个儿子,然後为了他的前途将他送到了国外。不管我多麽需要他,都只能对他说「我很好,不用挂念」,这样做,对吗?
 
母亲的日记每一篇都能轻易让我落泪。我不了解她,就像她也不了解我一样,20年几乎没有交集的生活让我们对彼此都很陌生。
 

我们怎样才能重新认识彼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阿姨学做母亲喜欢吃的饭菜。果然,吃我做的饭,她很有满足感。我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她看到後很开心,马上穿在了病患服里面。我拿著从小到大与她的合影,让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她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我手上的每一个疤是怎麽弄的,连我高中同学的名字,她都还记得一些。我们终於可以不必相对枯坐、亲而无言了。
 
那天,我下楼买东西,快到门口时,她说∶「贺贺,小心车。早点儿回来。」我头也不回地说∶「好。」可是,走下楼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湿了--停留在母亲记忆里的,还是那个走路常常忘记看车的莽撞少年。相隔20年,我们母子是否还能亲如从前?

幸福时光*******

是医生的话提醒了我。医生说∶「你母亲有轻度的脑萎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得帕金森氏症。」我知道,这意味著她的记忆力可能会下降得很快。很多东西,如果我不跟她说,她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了。

母亲出院後,我决定继续留下来。那些天,我陪她去买菜、散步,接待来探望她的客人。然後,在属於我们俩的时间里,我给她讲离开她之後的20年我是怎麽过的。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光--你把你所经历的一切毫无保留、不加任何修饰地讲给另外一个人听,更重要的是,她对你说的一切深信不疑。开心处她大笑,难过处眼泪也来得猝不及防,就彷佛她一直在那条路上,陪著你经历。

渐渐地,母亲变了。我做饭时,她不再说「小心烫到你」,而是说∶「真喜欢你做的饭,跟你做的事一样漂亮。」我外出时,她不再担心外面的车水马龙,而是说∶「要是可能的话,就尽量早点儿回来。」


这些变化来自了解之後的信任。母亲由此确信∶她的儿子长大了。有一天,母亲对我说∶「虽然我曾经无数次後悔送你出国,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决定并没有错。你很独立、很优秀,更重要的是,你现在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那些日子里,母亲从开心过渡到对我很依赖---前所未有的依赖。我知道,这是信任的衍生品,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老了,这种老去让我无能为力。


回纽约的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看著母亲在镜子前整理妆容,我对她说∶「妈,你这麽漂亮,年轻时一定是既让人爱,又让一些人嫉妒吧?那些事,你还记得吗?」她转过身来,看了看我,说∶「那些爱和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儿子现在还夸我漂亮。」我想起了母亲那些日记,说∶「妈,过去的事我很好奇,你可以把它写出来给我看看啊。」母亲的眼睛亮了,她说∶「你真感兴趣?」我点点头。

 
在答应了我之後,母亲就开始动笔了。可是,对於70岁高龄的她来说,动笔已经算是体力活儿了。仅写了一个小时,她的颈椎就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於是,我给母亲买了一台小答录机,我说∶「妈,您口述吧,这样就不会太累。」

很快,我回美国的日子到了。走的那天,母亲坚持要送我到楼下。我担心母亲会哭,可她却对我说∶「我之所以要送,是要告诉你,我不会哭。儿子,我从来没有觉得离你这麽近。」的确,母亲没有哭。可是,进了安检口後,我却再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从18岁那年离家开始,我从来没有哪一次像此刻这样失态。对母亲,我第一次发现,不管做什麽,都觉得还是不够,还是来不及。
 
亲情密码*******
 
没想到,母亲居然学会了在网上传送文件。每天,她都会把她的录音发给我,有时是在晚上,有时是在白天。我必须承认,不论多少名著,都比不上母亲的录音那样令我觉得美好。因为母亲所说的一切对於我来说都是一种唤醒,我还原著她的生活场景,还原著她遭遇每一件事时的表情与心情。

每个星期,我都会定时跟母亲视讯聊天,只是不再假报平安,我会告诉她医院里发生了什麽,纽约的菜价,以及我儿子那令人发指的小脾气。

我偷偷打过电话给家里的阿姨,让她带母亲去医院做一次复查。阿姨後来打电话告诉我∶「医生说你母亲的脑萎缩没有再恶化,目前看来没什麽危险。贺贺,你真有办法。」

我让阿姨帮我把母亲的脑部CT寄了过来,我多少看得懂那些图像。显影灯下,我觉得自己看见了最美的图画。我要珍存它,珍存我与母亲之间独一无二的亲情密码。

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把爱留住。就像现在,我与母亲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从来没有如此亲近。
 
(**水云间/摘自《37°女人》2012年第4期**)

谢谢阅读,成长祝您:平安、喜乐!




 转自成长博客里的任何文章,请注明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1)
评论
美丽风景 回复 悄悄话 挺美的。 到底有个补偿, 这样才好。
知道你再说 回复 悄悄话 我很惭愧,很内疚,但我已没有回头路,爸妈,你一定原谅孩子,我会假期回国,带你们玩,陪你说话,哪里也不去。泪流满面,却无力改变什么,这就是眼前的我。
忒绿 回复 悄悄话 即使在父母身边生活也孝顺不到哪里去。泪水都是往下流的。孝顺父母都不及孝顺儿女的1/10。

说海外华人对父母离世的痛苦,不如说是对自己老年降至的悲哀和孤独感。






梦湖笙 回复 悄悄话 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同感。
attracted 回复 悄悄话 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每年,不是我们去,就是他们来。这很容易解决。遗憾的只是,一些很好的亲戚,不能常见面。
龙鱼 回复 悄悄话 若是亲身经历无可厚非, 若是文学作品, 美化的生活, 并不触及疾苦, 难以让人深层的感动。

这个老母亲看起来家境和本身条件很不错, 就算子女不在身边也可以活的很优雅。 现实中有多少是如此的? 很多时候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 有着各种心理上的短处, 不停的埋怨着不该放你出国, 问你要钱即使你捉襟见肘, 没病没患却让你端屎端尿尽孝觉得比请的阿姨在心理上更他们舒服, 回想你的童年也是丢给老人, 天天骂周周打, 这样的情况如今从网络上我们那代为人子女的口述太多见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我家的情况, 我常年独居的母亲马上要移民过来和我团聚, 而且带了她全部的家产足够养老经济上并不用依靠我, 她虽然不优雅, 不过还算守礼, 在国内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也没有什么爱好和娱乐生活, 所以来了以后也不难适应, 我尽力而为让她快乐给她养老送终, 这就是普通人的情况。
umzhang0 回复 悄悄话 我25岁离家到北美,跟父母也是聚少离多近20载,但我和他们的感情从未疏远。我们之间不仅是父母与子女,而且还是好朋友,可以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你不能等到父母病危才想起他们,到那时你内心再怎么谴责自己也无济于事。你是牙医不缺钱,缺的是时间,不过只要有心还是可以挤出时间多回去看看他们。其实孝顺也不全是非得在父母身边,像你和我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沟通尤其重要。我母亲的同学最羡慕她的就是她和孩子是至交。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这是我们这批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不能提,不能碰。我们得到天空的同时,失去土地,也失去尽孝父母身边的可能。不论是电话、skype,都抵不上儿女递给父母的一杯水,搀扶他们下楼的一只手。
sa9997 回复 悄悄话 看了这篇博文, 很替这位母亲难过.虽然儿子后来也在努力尽孝心.可是为什么相隔这么久呢? 为什么不能接父母参加婚礼?为什么生了小孩也是事后通知,也没带孩子见老人,剥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为什么有钱的牙医不可以每年回家看看父母呢?.......
我几乎每年都回国,呆上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平时几乎每隔一天一个电话(打到中国的电话很便宜),和弟弟们一周很多次Skype交流.所以和家人非常亲,从没感到隔阂. 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平衡的.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这么做的,虽然我们的工资比医生少多了.
ezbots 回复 悄悄话 it is too painful to read your blog. I have tried so hard to block this part of memory. We all have our pain and regrets. We loose either way. If we stayed in china, we would have regretted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we missed in America. Now we are here, but we could not be part of our parents life. the only thing i believe is this is life my parents wanted me to have. I am better off here than I am in China. God bless their soul.
Jinqiu 回复 悄悄话 讨高见,如果给父母办移民,接下来得同住,可行否?
zyfzyfzyf 回复 悄悄话 看了流泪,我想生活在海外的华人都有同感,最好报答父母的方式就是每年回国探望一次,哪怕一个星期也好,经常给个电话哪怕一分钟也行。千万不要十年八年才回去一次,那样不生疏才怪呢,写的不妥请原谅!
StarCoral 回复 悄悄话 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不美满中慢慢品尝,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在思念,在遗憾中,我们数算自己生命中的祝福,为此感恩。

真是一篇文字优美,情真意切的好文!反映了很多很多人的心声。
西洋东镜 回复 悄悄话 泪流满面。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舍家离业他乡移,
望眼欲穿盼聚期。
苦尽甘来为尽孝,
心在故里人在西。

班门。。。
亿莲 回复 悄悄话 子女本来就不应该在父母身边。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virus88 回复 悄悄话 多联系,多沟通。
刚回国一个月,带回3个IPOD,现在全家都可以QQ视频或者FACETIME。老爸觉得很新奇,他还不会操作--主要是心理因素,对高科技有敬畏感。和妹妹一家FACETIME,边做事边聊天,感觉很好,他们对我家什么样清楚得很。
文中的爸爸妈妈都不来美国看儿子一家吗?儿子多久回国一次?抑或他是儿子,男人总是话少。抑或我的父母还年轻,我还没有切肤之痛。
mikecwu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我孩子将来选择单程去火星定居,再也回不来,我也会全力支持.因为我未来的子孙将会走得更远给我带来的欣慰远远超过不能见到他们的遗憾.一个愿意开拓,愿意往外走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楼主的父母肯定是同样的心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后代的前途是最重要的.
jessefan 回复 悄悄话 子女再优秀,如果一直不在身边,无疑对父母是极大的遗憾。所以能享受天伦之乐是人之常情。反之父母再伟大,也是一种极大的缺憾。
StarCoral 回复 悄悄话 看得我泪流满面,赶紧得洗把脸,一会儿得进教室上讲台了。谢谢分享!!!
shanghaigirl98 回复 悄悄话 边流泪边读完你的文章。我们也何尝不是啊。每次回国,虽是同生的两女儿,就如作者说的和父母的关系是:情在,心已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