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人都会长大,但不一定会成长。成功是我的自信,挫折是我的良师,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个人资料
成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让孩子「成年」 只会累死父母

(2010-11-30 12:28:49) 下一个


今天稍早,我在文学城的城墙上看到一篇由网友“无忧”写的《压抑感是孩子们一大要命的危险》的博文。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362402.html 

老实说,就文章本身而言,它只不过是讲述在美国的子女教育中常常被第一代移民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那些回帖。

从那些回帖中你可以看到这些做父母的心态,我很难想象,那些丢砖头的父母会给TA们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尽管他们现在已经是身在外海--这一良好的大环境中。
这些父母会因着自身的局限性,而把自己的家变成像大陆那种教育环境的延伸地,让自己的孩子大有躲开了“庙”,却躲不了“和尚”之窘境。

对于文学城的子女坛,我已经是很久都曾去“光顾”,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和那些:
『无聊,无知,无能的学生家长们,尤其是哪些没有什么别的生活,别的兴趣,别的事情,在家看孩子的亚裔妈妈们,死推,硬推,瞎推孩子们。。。』(摘自无忧的博文)发生鸡同鸭讲的争执。

看了无忧的博文我想到一篇文章,ZT过来,希望家长们真的能看进去,毕竟教育孩子和你在网路丢砖与自我感觉良好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把眼光放长些,成绩只是一部分,但培养一个人,从孩童到成年需要的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ZT: 不让孩子「成年」 只会累死父母

是否提早学习--->提早挫败--->提早放弃
现在的国一英文 已经有此现象了
中国成语 揠苗助长 不正是古有明训吗?
作者∶洪兰 ?


一位朋友响应政府就业辅助计划请了两名年轻人,但是这两个人迟到早退,遇事则推,而且摆明了反正是短期就业,「我不想学」,令他大摇其头。另一位朋友说他儿子国立大学毕业四年了,还没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来,动不动就辞职,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爷家中住」,也令他烦恼不已,完全是张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说的∶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锄头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没用。」

假如国家栽培出来的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业界不能用,我们要这些学生做什麽?为什麽现在有这麽多年轻人没有上进心?最近有研究指出现在幼稚园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脑还未发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级才学的东西,使学习变成挫折。

是否 提早学习--->提早挫败--->提早放弃

的确,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变成压力,既然是压力,当然不会主动去做,逼急了,孩子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就像大人碰到压力会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压力便逃避到电玩中,恐惧学习的孩子就愈来愈多了。

尼采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谈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其实,人都想控制他的环境,连两个月大的婴儿都希望做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实验者在婴儿摇篮上装了一个动作感应器,他只要头一动,摇篮上的走马灯就会动,婴儿发现这个秘密後就会不断的转动他的头,看著会动的灯高兴的咯咯笑;控制组婴儿睡同样的摇篮,也有著同样的走马灯,只是没有感应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马灯的动,但是走马灯仍会动,设定好了每一分钟转一下。结果这组婴儿就安安静静的躺著,不会去动他的头,也不会笑。

因此主控力是个强烈的动机,驱使孩子去探索。如果什麽都是别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脑,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话,孩子会很快失去动机,变成叫一下,动一下的木头人。我们看到凡是注重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对人生不抱希望,也没有自主谋生的动机。

孩子并不会长大就自然变成大人,他需要教导与角色模范,如果每天把孩子关在补习班,他是没有机会学习这些的。上周我去台东的太麻里,发现香兰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课後会去一间中间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们谈心的地方。在那里,孩子透过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范,学习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动物中都是大事,迟迟不让孩子「成年」只会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来愈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我们该认真审慎的去思考,为什我们的教育会制造出不知人生目的为何的大学生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雪影云痕 回复 悄悄话 是的,不让孩子成年,不仅会累死父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独立。
我觉得做家长的应该以引导鼓励为主,容许孩子犯错误,适当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
趣和能力。独立自信乐观的品性,比成绩本身更重要。
另外别忽视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以前我问过LG:“你觉得什么是对他/她们(我们的两
个孩子)最重要的?”他的回答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外。他说:“快乐。”



成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HappyPrincess的评论:
谢谢美女公主,让孩子做自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华裔的家庭呢。
HappyPrincess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写的好。小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有主见。从小就要培养这个意识。孩子大了要有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成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ingtel的评论:
一个国家的进步,在硬体上可能一代人就可完成,但牵扯到人---这一软体工程,总要花上二,三代的时间。
第一代移民无法达成的事,到了第二代就会容易的多了。
谢谢你的分享,虽然看的有点心疼,但是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走的。
tingtel 回复 悄悄话 你引述的那篇文章连同评论我也看了。中国父母里面,要多有些像你这样的觉悟,那真是万幸了。

很多中国父母不让孩子“成年”,不让孩子独立,其实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愿做。出国之后,我身边看到的“养儿防老”式的中国式婚姻还是屡见不鲜。很多都是一个人出来打拼,不知不觉年龄大了,再不成家怕来不及了,匆匆找人介绍一个,只要物质条件还过得去,便凑合着结婚了。夫妻之间没有多少感情,就是图个老来有人尽孝道。中国人圈子里,这样的例子是很容易找的。

在我看来,很多这样的父母并不希望孩子太独立。美国父母养孩子是准备18岁就送走的,以后就远走高飞了;而这些中国父母养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后半辈养老做准备的,直到送终为止。真的像美国孩子一样,18岁离家,每年就圣诞回来一次,有时候还不回来,那谁来照顾自己?

我想大家出国都见过,同样的年龄,美国孩子开朗、奔放,中国孩子往往胆小、木讷——如你文中所说,像个“木头人”。但我觉得,这样的“木头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父母所期望的。对于他们来说,孩子老实无能一点不要紧,关键是要听话,给自己养老。

到了外面,觉得最大的一点不同,是人家婚姻家庭的感情丰富。人家男女结婚,大都是有感情基础的,当然也有经济因素的考虑,但以感情作为基础,在牧师和教会的见证下,青年男女完婚成立家庭,在人家眼里,是履行上帝所赐的责任。很少有人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结婚,在这样的情况下宣誓是对上帝的亵渎。兔女郎之类的是极少数(但不知为何在中国国内好像还成了美国文化的代表)。

有感情的婚姻所生的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结晶。尊重孩子、培养孩子,其实就是尊重和培养这份感情。养儿防老的婚姻所生的孩子,如同养老保险投资,对孩子的管制,其实就是保护投资。

以上的话可能不好听,但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事实。
成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INEAD4273的评论:
妳家的帅儿子很好啊,上次我去时他表现的很成熟呢。
代我问候妳的LG和宝贝儿子,祝你们节日快乐!
成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izi的评论:
圣经在箴言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做父母的如果只知道随大流而缺乏自己的主见的话,那孩子就会很可怜了。
每个人都不一样,父母应该因材施教,针对自己孩子的特性(内向,外向)选择适合孩子的才艺,而这些才艺是能够帮助孩子在兴趣和自信上有帮助的才对。
任何知识,才艺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千万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高兴看到“teen”的儿子还愿意给你HUG ,KISS,你很厉害!
谢谢分享。
SINEAD427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JJ 的文章。
以后更是会常常求教。 告诉你, 现在我的儿子已经非常的“烦”了, 又不能打他。 所以, 俺就先离开再说。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学问!

再谢!
SINEAD4273 回复 悄悄话 还没看, 以为我肯定是坐 Sofa 了, 结果, 还是有人先我了。 哈哈! 我慢慢看了。。。
mizi 回复 悄悄话 非常赞同你在那篇文后的留言。许多所谓的好学区无非是亚裔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家长都是拿出自己当年拼高考的劲在拼孩子的学业。初中后,亚裔孩子往往是和亚裔孩子扎堆,孩子之间都会有压力。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每天课外活动都是满满的,打球,下棋,还有Mathcount, Science Club, 还学两门乐器,家长让他停一门乐器,孩子不愿意,理由并不是他喜欢音乐,而是周围的孩子都有两门、甚至多于两门的乐器。

很多人觉得让孩子快乐长大是句空话,我能理解,因为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就很不一样。对我而言,能听到儿子每天进门时那声欢快的“Mommy”,能看到儿子等着我给他一个Hug和Kiss才出门,那就是最大的快乐(我的孩子都是Teenager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