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立规矩要趁早----回答丽宝宝妈的帖
(2007-05-24 16:21:50)
下一个
我们总是想: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再懂事一点、再┅┅一点,再定规矩!但是有没有想过,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毫无疑问,孩子生来无法无天而且得寸进尺--他们吃了一个冰激凌就会要第二个,看完一个动画片还想看下一个;如果你和他们玩,他们想无止境地玩下去;如果你要求他们睡觉,他们却连躺著都不肯。于是我们下定决心:该给他点颜色看看了!然後开始划定一些界限,逐渐让孩子知道胡闹的最大限度是什麽,而一旦自己不遵守“游戏规则”,惹来的麻烦会有多大。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通常在孩子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时,才想起应该立下一些规矩,而在此之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已经给孩子太多的宽容,太多的出尔反尔,太多的“下不为例”。于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和父母周旋的艺术。这个时候再给孩子定规矩,父母会感受到很大的阻力。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不听话和随心所欲,他们会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此时,即便给他们来点厉害的——罚站、关禁闭,也无济于事,孩子根本不理会你这一招,他们依然故我地在房间里飞来跑去。如果家长迫不得已实施“暴力”,那只能是灾难性的後果,教育已经变为格斗,家里成了斗牛场。
不能等到最後一刻才想到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这项工作应该从孩子1岁的时候就开始,让敏感的小宝宝在父母的表扬和不满之间感受什麽是被允许的、什麽是被禁止的。
怎样温柔地让1岁的小宝宝接受规矩呢?看看下面的例子——
你在给小宝宝喂饭的时候,他突然把手指伸进碗里,搅动著里面的粥。这个时候你会怎样反应呢?
你说:“别动,我来帮你擦干净手。”
你责备宝宝说:“别这样,妈妈不喜欢!”
你轻轻地摇摇头,静静地说:“不行,不行。”然後把碗推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继续给他喂饭。
这些方式没有哪一个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认为第三种最好。
第一种方式的结果会是,父母在几个月之後才很费力地让孩子改掉把手伸到饭碗里的习惯。第二种,妈妈责备的声音让孩子觉得很好奇,当他发现妈妈的这种声音与他把手放在饭碗里的动作相联系後,他会尝试著把手再放进去,看看妈妈的反应。而第三种方式确定了界限——饭碗在宝宝的势力范围之外。这样,宝宝不能够到碗,也就领会并且接受“不能把手放进饭里搅拌”的现实了。
这里有个道德问题,那就是:我们不能强迫婴儿服从,但是我们可以用宝宝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设定界限。
在设定界限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认清这里不是引发战争的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心平气和。
为了保证设置界限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应该遵守一些规则:
1. 我们的禁令应该尽可能地少,否则难免有无法执行或最终取消的情况;
2. 当我们说“不行”之前,先迅速地想一想是否能够坚持这条规则;
3. 我们的禁令应该是有道理的符合逻辑的,因为孩子也会去想,为什麽不可以;
4. 我们希望什麽、反对什麽,都应该给孩子以明确的信号,不清晰的态度会让孩子很困惑。
5. 当我们开始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孩子需要界限,大人 也需要,因为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可能会使事情走入歧途。
当一个4岁的小女孩发现用筷子敲不同的盘子和碗,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起初妈妈表现得很开心,因为她觉得孩子很有创造力和音乐才华。但是10分钟以後,妈妈开始无法忍受这样的噪音于是便一个人躲进厨房任凭小器乐家尽情独奏了。
妈妈没有中止女儿的行为是想让孩子高兴。但是她没有想到,孩子需要界限,大人也需要。因为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最後只能让事情走入歧途——过了一会儿,女儿便哭著走进厨房,她把杯子敲破了,手指上还流著血。妈妈看到後很心疼、也很生气,她一边责怪女儿,一边给她包扎伤口。但是她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放任,导致孩子受伤。
那麽,这位妈妈怎麽做更恰当呢?当她不能接受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时候,就应该和女儿商定一个演奏时间,比如5分钟。在这5分钟里,她遵守约定在桌边陪孩子;而5分钟之後,她们按照约定收拾碗筷,音乐会结束。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著孩子
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
人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
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
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
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麽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
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会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
半句责难。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
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
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
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麽这样做才对”或“为什麽不能这麽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
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你怎麽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有的父母对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会说;“我求求你了宝贝,再吃一口吧,乖乖的好吗?。。。。。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後会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这样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
协商,以达到共识。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
子呜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
对的,那麽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
例子.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
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麽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
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
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
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
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著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
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後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那麽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後,
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後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