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情结与世界一流
状元者,殿试一甲是也。这需要连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关。中者“大魁天下”。据说要戴花骑马出游京城,或招了驸马,或受了八府巡案。于是旧戏舞台上便出现了才子落难,佳人助许,进京赶考,状元高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也有例外的,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有唐诗咏之为证: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可见当时的风光。也能依稀见得当时才子佳人的理想——“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乃人生二大得意。于是,久而久之,状元也就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追求。
科举制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寿终了。但凡事争第一的状元情结却远远没有随之正寝,而是在这块经历数千年封建社会孕育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民国时期中国国势本弱,据鲁迅全集记载,那时的公开的文字却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或者拿一些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或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甚至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我们对这些国粹的宣传教育也没有停止。笔者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小时候便知道中国有很多世界第一,如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四大发明,有《红楼梦》等等,可谓自豪,可谓荣光矣。
至于在中国影响最大的高考,在文革前由于人们忙于革命忙于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还未见什么特别。但自从文革后期恢复高考制之后,人们的状元情结便愈发聚集澎涨起来了。不知何时开始,社会和媒体便将高考第一名称之为“状元”,于是和状元相关的各种宣传如火如荼起来了。状元当然是中学宣传的顶级素材,凡有此类人物出现的学校皆披红大书,自我祝贺“本校XXX考入清华北大”,“贺本校进入600分的有多少名”,“贺本校学生取得XXX竞赛金奖”。社会上有谢师宴,据说茶楼酒肆对状元还有优惠。有状元访谈,媒体不遗余力。有状元经历,见各种书籍。还有状元学习方法、状元家教培养谈,据说从状元刚成为受精卵就开始了,见诸《哈佛女孩》,《剑桥男孩》等,足足愚弄了一个民族。更有甚者,近年地方报纸相继刊登状元照片和简历,大约也是为了光宗耀祖,或许能表明地方教育与行政的业绩。各种奖励于是层出不穷,从先前区区数百千元直到今年广东东莞一个镇夸下海口,本镇学子凡考入清华北大的奖励50万元。航空提供免费机票助状元入学,其它交通工具也不示弱,状元大有“大魁天下”之意。状元们也不闲,勇敢的走进荧屏,卖起了复读机,电子词典,还有什么口服液。只差披红戴花骑马游行了。
民间的状元情结(除官方行为外),应该说是人民的宣泄。寒窗十年,终于走出大山、走出农村、走出市井,许能入仕,焉能不乐!这叫“读书改变命运”。这种乐来自一种民族精神,来自这块热土育出的精灵。
我们的民族是很能宣扬第一的。在体育界,大家都狂热的记住了金牌,至于银牌以下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第一个在奥运会取得金牌的人是谁,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正确的答出来。至于中国足球虽经全民努力,多年冲不出亚洲,但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足球是我们第一个发明的,那是源于宋代的鞠僦。那个镇压梁山好汉的坏蛋高俅,就是足球高手,因为他踢的好,所以宋王爷喜欢,官拜太师,于是改名为“俅”。
科技界也宣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用陆地沉积理论找出了石油,第一个自我攻关造出了银河计算机,第一个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北大生命科学院曾经宣称自己第一个从恐龙蛋化石中提取了百万年前的恐龙基因,若不是世界科学界还没有太糊涂,否则他们也会把恐龙也克隆出来的。那将成为超过韩国首尔大学黄教授的事件了。
至于教育界,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一经提出,马上就立竿见影。国家大量资金向清华北大等倾斜,很快就建起了一流的大楼,拥有了一流的设备,在校人数很快扩成一流,招了一流的学生,收起了一流的学费,卖回了一流的大师,傲气日盛。只是搞了这些年,不仅没有建成一流大学,反而使其学术氛围人文精神流失日见其盛。
前些日子,李敖先生到北大演讲,对北大用了“孬”字,引起北大震怒。北大的学生追到清华,在李先生演讲时要他公开道歉,李先生于是只好委托这位女生代为行事。有个科学家邱成桐,讲了北大做假的事情,北大方方面面人士起而怒斥。清华倒还宏大些,李先生讲在北京看到了 “真的清华”,并说“台湾的清华是假的,但校长是真的”时候,清华还没有震怒。但惨痛的事实是今年高考之后不少状元流向香港几所大学,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学校的危机也就突显出来了。我们设想假如有这么一天,世界各国的大学被允许进入中国大陆招生,那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一流大学会招到几流的学生呢?清华那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口号会不会再喊出来呢?
其它方面,我们的状元情结也不示弱,据报道,世界第一的高楼已经开建,世界第一的大坝已经建成,世界通车里程第一的高速公路网也指日可待,世界第一的占地500亩的郑州市惠济区政府早已建成……。这些一流或许为我们增添了荣光,或许为我们加剧了烦恼,但却难以使我们脚踏实地。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当它不再把精力放在争第一,而把精力放在踏实努力奋斗的时候,美好的明天将会更快的到来。鲁迅先生当年曾这样告诫过国人: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00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