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学复兴谈

(2007-04-20 17:34:52) 下一个

儒学复兴谈

现代中国,经济轰轰烈烈,但繁荣之下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有贪污腐败者,有道德沦丧者,有买官鬻爵者,有诚信丧失者等,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现象。尽管我们有孔繁森、任长霞、丛飞等光辉榜样,也难以教育那些前腐后继者。于是有人提出中国的问题是信仰缺失。那么,到底用什么才能凝聚中华民族、凝聚中国的人心呢?于是搬出了老祖宗——儒学。

北面有人民大学堂成立的“国学院”,目的是发扬国粹;南面有隐士高人鼓吹恢复儒学,叫儒学救国;东面有孟母堂实践儒学,挑战传统教育。这些实践者认为,中国只有恢复儒学,才能恢复中国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恢复信仰,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近来聆听过凤凰大讲堂的高论,看了南来北往的媒体的宣传,我不禁犯起怵来:如果用老祖宗的精神能振兴中华,那问题不是简单的多了吗?前面找不着路,左看看右看看也不爽,干脆回头看看。但回头有路吗? 我记得好像有个伟人讲过这样的话:“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既然受了这些影响,闲暇之余,我又翻起儒学经典,好在从四书五经到曾文正公集,地摊上随处都可以买到。经过学习,似乎有所心得,儒教的经义可谓多矣,有仁、德、礼、孝、悌、爱、 智、信、义、勇、忠、恕、温、良、恭、俭、让、和、名、善、忍、教、仕、中庸、纲、常、从、耻、廉……,以上列举或许不全,但也囊括其要。若说它不是民族精神,却也统治了中国二千五百年;或说它是民族精神,又觉得良莠不齐。不然的话,五四运动以来的反封建成果,岂不成了胡闹。

自从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各代基本上以儒学为治国之本,可以称为国学。儒学不乏精华,能够为我们所占有、挑选和继承。但如果重新把它作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或信仰的话,至少有以下几个疑问。

其一,儒教的经要首先是“礼”,礼在论语中,即周礼。说穿了就是等级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进行统治,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基础。古时候有庶民与士大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家”;有王公贵族与黔首愚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周代规定了天子用何器、奏何乐、坐何轿、吃何饭,诸侯以下当另有规定,不得潜越。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兴起,于是“礼崩乐坏”,夫子痛心疾首,曰:“克已复礼”。现代社会不也规定了何级别的干部坐何车、住何房、吃何饭、享受何种医疗待遇,甚至山东省发放烤火费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尽管我们有许多理由解释它的合理性,但其实质也是把人分为不同等级,这和封建社会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于是汉语出现了“社会地位”一词,实践中出现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待遇不同,管理方法不同,企业正式职工与民工同工不同酬,窃国者与窃钩者处理不同。可以说儒学中讲究人的不平等,是它的精要所在,这和文明社会的人民参与国事的民主和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是对立的、格格不入的,这正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政改未行,反而重新把儒学视为国学加以继承发扬,民主就会离中国越来越远,这绝不是危言。

其次,儒学还有一个精要是“忠”。忠于谁?当然是等级最高的天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年充斥电视屏幕的皇家戏应该说把这个忠字演绎的入心入脾了,老祖宗讲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忠君思想经过二千五百年的教育深入民族骨髓。鲁迅在小说《药》中,描写革命先驱夏瑜在狱中对狱卒说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话在华老栓的茶馆中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疯话——“发了疯了”。而我们现在同样也演绎着个人崇拜。我们的干部不忠于选民,只忠于他的上级,地方官不畏百姓,却费尽心机巴结上司。这些状况难道还不该引起注意吗?这种忠还需要发扬光大吗?

儒学精要的第三要算是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有二十四孝图供人效仿,夫子教曰:“父母在,不远游”。闹海的哪吒被其兄斥曰“呸!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都是“孝”在教育我们。《三国演义》中,夏侯将军冲锋陷阵,眼睛不幸中箭,他干脆一把拔出啖下,大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可谓孝矣。但孝也有度,就是它必须排在忠之后,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但绝不能以孝冒犯忠,这是儒学的原则。杨四郎战败流落番邦数年,因孝欲探母,但总让人觉得他是乱臣;他的兄弟杨五郎干脆剃发为僧,则被划入不忠不孝之列了。现在社会中,孝也是媒体报道的一个要点。不赡养父母者媒体共诛之,法庭共讨之。岂不知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是在国家推卸其社保责任之后才不得不出现的现象。试想,一个纳税人,不论是做工,还是种田,交了一辈子皇粮国税之后,年老体衰,却不能从社会得到一些回报和补偿,而要完全靠子女赡养,还有多少尊严可存?岂不悲焉。现代中国人的养老,特别是几亿农民的养老问题,正是我们国家在改革中应充分重视并解决的问题,这个庞大的问题远不是能以孝来解决的。

至于儒学中的糟粕,倒是古人贾宝玉在红楼中的高谈阔论,也照样会振聋发聩:

“除四书外,杜撰的也多着呢”

“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

贾宝玉都能看到的儒学糟粕我们还需要保存吗?

其它儒学精要,不少根本就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例如《圣经》中上帝立约的十诫,《古兰经》和佛教的诫训等,其年代绝不少于我们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本来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继承的。

中国人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缺失,应该在前进中去寻找,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感恩心、畏惧心和良心,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措施。但无论怎么去寻觅,都不能脱离现代社会的先进潮流——民主。当前党中央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我们不能和民主唱反调,我们还是再次引用一下本文开头用过的话来结束吧: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20069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