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七下南洋? 为什么派一个回回去?

(2007-07-04 10:36:45) 下一个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七下南洋? 为什么派一个回回去?

郑和7次下西洋的开支几千万两白银

“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郑和下西洋的花费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要建造上百艘的海船,此项开支需银100万两以上,此外由于船只毁损,每次出发都要重新建造一批;

(2)各种名目的赏赐费,其中主要是郑和到西洋诸国赏赐给当地国王、酋长及其随员部下的赏赐,再者是各国使臣来华明成祖的赏赐以及皇帝对郑和及其随员部下的赏赐,三项开支动辄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

(3)是郑和一行的生活费用,其中包括各国使臣数百人、上千人来华朝拜的食宿车马及皇帝的宴请费用;

(4)是历次下西洋所采购的物料费;

(5)是船舶修理费用,除此之外还需大量工匠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

(6)下西洋过程中郑和部下伤亡的补偿费、家属抚恤费用等,以上几项累计起来据估算,需耗资几千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财政开支,远远超过下西洋携带归来的宝物和各国使臣朝贡物品的价值总和,财政上长期入不敷出,长此以往肯定是难以承受的。明成祖时,就因为下西洋活动花费巨大,遭到很多大臣诟病,但因为皇帝的坚定支持,因而每次都能排除阻力成行。成祖去世后,由于一些大臣的坚决反对,加之财政上出现的危机,宣德皇帝在派遣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下令永不出海。

1

明朝违背经济贸易原则的西洋贸易

明成祖认为“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信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各国朝贡实行“厚往薄来,”高额回赐,以怀柔远人。永乐年间,贡使“相望于道”络绎不绝。

“厚往薄来”违背经济的公平交易、双赢的原则。郑和并未真正的扩大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力,充实国库,使其海上成为国家和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郑和的每次出使耗资巨大,国家和人民难以负担。

 

郑和每次出使,明朝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制造若干艘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海船,采买无数的绫罗绸缎、瓷器等手工业品。使团每到一地,首先以“采币”、“绵绮纱罗绫绢等物”赠与番王贵族。另外还要维持出海庞大的海军开支,这是政府难以负担的。

郑和出使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所得番物无数。如果这些番物用来博卖,能抵消部分下西洋的开支。但是,番物异宝被带回国后,绝大部分被皇室贵戚们玩赏挥霍掉了,纵然有部分用于博卖,所获之利与下西洋的费用相比,也不过杯水车薪。

郑和出洋贸易的成果,明朝因之“库藏为虚”。结果郑和被反对派斥为“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的罪人。到郑和航行的后期,朝野内外一片反对,反对的势力大大超过了支持航行的力量,反对航海的理由种种,归纳起来就是一条: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得不偿失。


2

“海禁”

中国历来是一个自给自足分散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勿需发展海外贸易,明朝的统治者仍然没有跳出这一个传统观念。他们甚至还怕这种商品交换,因为这些沿海的活动给他们的统治带来了威胁,所以他们不但没有扩大海外贸易,却进行了长年的“海禁”政策。 中国的人民并没有养成对海洋的依赖性,整个社会的经济来源根本地是来自土地,而不是海洋。他们并没有发现海洋的重要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重视,更谈不上发展。封闭海洋即可保安全。所以明统治者放松了对海防的治理和投入,海军开始衰落。

明朝政府实行这种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是为海防之需,但是他阻碍了中国人民的商贸和中国航海事业,把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隔绝开来,明代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幼苗不能迅速成长,古老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长期占统治地位。





3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违背了“经济海权和”“军事海权”的协调发展原则,郑和出使西洋是“厚往薄来”的贸易。

马汉在总结欧洲列强争夺海洋霸权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虽然我们通常总把海权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的海权不仅只在于其强大的海军。1688年,法国曾有过这样一支海军,但是,它像被火烤树叶一样枯萎了。海权也不只是单独存在于兴旺的贸易之中。在我们所谈到的这一时期的之后几年,法国的贸易已相当可观,但是,最初的战争,像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海军曾一度横扫荷兰贸易一样,摧毁了法国的海上贸易。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经过精心培育,英国超过其他各国获得了海权。”  所以,“经济海权”必须与“军事海权”协调发展,片面地强调发展海运事业和海外贸易,或片面地强调发展海军规模都是不行的,必然走入死胡同。而英国则一直把发展海运事业和建立强大的海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最有效地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以致它能够击败一切对手,成了举世无双的海上强国,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强大的海军,没有开发海上贸易,当然也就走上了末路。

4

幽默: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有人问:“如果郑和下西洋继续下去,世界局势将如何发展? ”,这个问题的提出,看出中国历史教育的失败,真是误人子第,毁人不倦啊。郑和下西洋被吹的太神了,以至于有如此幼稚的问题提出,还什么世界局势将如何发展呢。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性质不一样,他不是为了开辟新的殖民地,更没有改变明朝朱元璋的禁海祖训。下面是郑和下西洋目的的两个版本。

“正版 ”:
  一。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二。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三。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四。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五。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http://img.photoamp.com/i/po3fC.jpg




  爆笑版:
  一。历史学家的意淫:早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战争中,有一个唐朝军官被俘虏,后来乘阿拉伯商人的船回到唐朝,宋朝的航海贸易有60几个,达到非洲,而元朝的航海贸易有上百的国家和地区,所谓的郑和下西洋路线  从唐朝到元朝都走过的,仔细看郑和下西洋路线,不过是沿着前人的路线而已,哪里谈得上探险?差别是明朝的官方行为,200多只船,超大船就60多个,这种超大船又叫做宝船,人员达3万。
  二。媒体的谈资:中国的历史学家吹,老外也信以为真,有个英国人还说郑和发现了美洲,CCTV 也播放了。
  三。宗教传播:因为郑和下西洋才使东南亚成为穆斯林的,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功劳,明朝的皇族和郑和都是穆斯林,郑和下西洋一是传播伊斯兰教,二是最后才达到穆斯林圣地麦加,去追寻明朝皇帝的迁移史。
  四。明朝的朱元璋有祖训,要闭关锁国,而朱元璋的儿子朱隶违背了祖训,一次,朱隶修的明朝皇宫无原因的起火,朱隶迷信,以为是祖宗的惩罚,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被匆忙的招回了,朱隶甚至开始讨厌郑和。
  五。因为明朝整体是闭关锁国,泉州在元朝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港口城市,但因为明朝的政策而衰败。谈什么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上贸易?有兴趣的可以到泉州市的网页看看泉州的历史,看看哪里是怎么评价郑和下西洋的。
  六。郑和下西洋,每次都带了大量的礼品,加上船队巨大,人员几万,几次下来让明朝的财政吃紧,大臣们坚决反对,在郑和到达穆斯林圣地麦加后,明朝也停止了继续“下海探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