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刘邦让韩信享受被“玩”到高潮的喜悦

(2007-07-16 18:41:43) 下一个

刘邦让韩信享受被“玩”到高潮的喜悦

韩信被吕后用布裹起来用竹签戳死的 不是萧何要杀 是吕后要杀 再说具体点是刘邦要杀 没有刘邦的授意,谁敢杀韩信? 韩信如果能多一些霸王气概,三国时期早已在刘邦,项羽,韩信三人之间演义,他太菜了,搞得吕稚恨铁不成钢。

项羽很正直,很直白,还不是让刘邦玩死了。说实话,实在人是不适合政治的 搞军事的不太适合搞政治吧。韩信在齐国的时候怎么不反?刘邦让韩信,英布,彭越,项羽都充分享受到了被玩弄到高潮的喜悦。想起项羽霸王别姬就感到苍凉啊,还有最后不肯过江东,自刎乌江。一个流氓式的小人物登上皇位最怕的就是别人把他从这位置上拉下来,为巩固他的皇权他当初的兄弟一个个害死了.典型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天下的人.史家和人民群众对刘邦的评价是宽厚长者,大仁大义的政治家!刘邦是老板,韩信是给老板打工的.一个打工的千万不能眼红老板赚的多.摆正位子很重要.对刘邦的推崇的人,不值得去深交。就算是患难过后,这种人说不定哪天就能把你卖了。前提是你有韩信的本事.刘邦杀他,是因为韩信有威胁他帝位的能力,其他象滕公灌婴之类的他反而重用.

韩信之结局,让人欲语泪先流。导致韩信之悲惨结局,是在于他缺乏政治领域的谋略,对于自己功高震主、实力之强、处境之敏感,更缺乏清醒的分析和估计。
  
刘邦的用人之术,是一套将人摆布于生死之间的封建权术;当时他将军势盛极一时的韩信玩弄于股掌之中。
  
韩信这个人并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比较重实利。在他母亲死后无钱下葬,自己找了一块荒地将母亲掩埋了。他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封个万户侯,母亲坟地旁可以“置万家”。可是他哪里知道,封建君王对“贤将”的要求,只能有“赴死”的忠诚,不能有“言利”的欲望。在刘邦看来,打出的天下都应无条件归他个人所有。
  
刘邦“玩”韩信,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这也是韩信命运的转折点。在之前韩信已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战迹,威名在外。而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一再受挫折,很不顺利。两相对比,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产生了一些妒忌,对他执掌的军事实力也有了一些疑虑,于是在行动上开始关注韩信。当时,刘邦正被项王围困在荥阳;韩信打下赵国后驻扎在修武休整,与荥阳隔黄河相望。刘邦由部将夏侯婴陪同,在深夜乔装打扮,渡过黄河潜入韩信营账,夺走印信,调走了他的精锐部队。又回传命令,让张耳留守赵国,让韩信收拾残部前去功打齐国。韩信将队伍整顿一番,向齐进发,不料,途中得到一个消息,刘邦已派人前往齐国招降,不费一兵一卒,齐国的问题已经解决。他有意让韩信陷入一次“无功而返”的局面,另一方面为自己担当的正面战场找回一点平衡。
  
韩信算是一个胜利者,却不是一个清醒的胜利者。他在军事领域深知兵法玄奥,在政治领域却连“知已知彼”的常识都没有。他全然不知刘邦在怎样地疑他、忌他、防他。因为他不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要害在哪里,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在韩信的鼎立襄助下,刘邦取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定都彭城,后迁都咸阳。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最担心的还是军权旁落。为遏制韩信,刘邦利用政治手腕剥夺韩信的兵权,削封为楚王。在刘邦的压制下,韩信决定和陈豨联合反汉。事情暴露后,刘邦让夫人吕雉在宫中对付韩信。吕后在宫中设宴几次请韩信前来,韩信不敢入宫。吕后命萧何亲自前往,念及萧何有恩于自己,韩信坚信萧何不会加害于己。谁知进入宫中却中了吕后的杀身之计,冤死于长乐宫中,徒留一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慨叹。
  
韩信辅佐刘邦成就了一方霸业,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可见功莫大焉。但是天下到手,刘邦觉得韩信“用”起来再不像原先那么顺手,于是将这位军事上的盖世奇才—— 一只猛虎,牵在手里转场子赚钱,最后在权术的游戏中将韩信“玩”死。这就是封建帝王,他们有时是人,更多的时候是鬼。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也许是做不了皇帝的。
  

历史的结果,还能总说是合乎正义的吗?事实上,在历史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都是那些坚忍狡诈、藐视一切道德准则的人;至于那些信守固定的行为规范、多少有点浪漫情调的人,都是失败者居多。难怪有这样的谚语:善良是无能的别名。也不难理解诗人是这样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历史是难以用日常的道德原则加以解释的。那么,历史的深处,到底隐藏着怎样奇怪的法则?在追求成功和道德完善之间显然存在着冲突的情况下,人应当作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成功?还是选择道德?有的时候,我真的很迷茫。
  

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颺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乎?假使夺信军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夺共军以防之,项王一印之刓而信叛,三军之重,岂徒一印之予夺乎!
心不可使人知者,以柔用之而败,以刚用之而速亡。有所偏听、怙党而疑人者,不能制之而死于其人,能制之而其人速叛以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十人之同乎武王,武王同之也。
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大敌已平,信且拥彊兵也何为?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父老子弟,以敛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参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彻狂惑之计耳。昔者韩尝以此持天下之纵横,然吞于秦而不救,其覆轨矣。信反于齐,则张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为天下蟊贼。信知其不可而拒彻,计之深也。项王灭,汉王倦归于关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志。彻之说,信岂须臾忘哉?卞庄子小死大毙一举而两得之术,俟时而发,发不旋踵矣。其曰“不忍背汉”者,姑以谢彻耳。削王而侯,国小而无兵,尚欲因陈豨以发难;拥三齐之劲旅,西嚮而虎视,尚谁忌哉?
或曰宋太祖之夺藩镇也类此。而又非也。信者,非石守信、高怀德之俦也。割地而王,据屡胜之兵,非陈桥拥戴之主也。故宋祖惩羹吹齏而自弱,汉高拔本塞源以已乱,迹同而事异。其权不在形迹之閒也。
   

淮阴侯韩信之死
项王亡将钟离?末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末亡归信。汉怨?末,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平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末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末计事,?末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末在。公若欲捕我处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雒阳,赦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后陈豨为代相监边,辞信,信挈其手,与步于庭数匝,仰天而叹曰:“子可与言乎?吾欲与子有言。”豨因曰:“唯将军命。”信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反,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年,豨果反,高帝自将而往,信称病不从。阴使人之豨所,而与家臣谋,夜诈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书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帝所来,称豨已破,群臣皆贺。相国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
鸟尽弓藏 韩信在项羽手下的职位
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因此引起刘邦猜忌,项羽自杀后,其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后来加入项梁军,西元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曾经数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用。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认为没有前途,于是西元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登台拜将
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恐,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为了韩信?”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他,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作出部署。


自立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诏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但韩信始终抱著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


助汉灭楚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两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鸟尽弓藏
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将钟离眛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钟离眛则自行割颈自杀。韩信带著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降为淮阴侯。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

刘邦平定陈豨返回之后,得知韩信已死,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于是刘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辩称“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问他:“你觉得我可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那你呢?”韩:“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因其成败也和萧何有关。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是其一生之概括。
韩信早年在家乡曾忍受胯下之辱,也曾受一位妇人的帮助。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