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隋唐非汉族 鲜卑族的辉煌历史(狼图)

(2007-06-30 14:17:42) 下一个

隋唐非汉族  鲜卑族的辉煌历史(狼图) 


1


李唐皇帝乱拜祖宗 



 
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开篇即引用《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三条的记述:“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随后他又说,“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然既简略之语,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然此二问题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所在,论唐史者不可忽略也......”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李渊、李世民、李隆基……这些人都是少数民族之后裔。他们是哪里来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怎样演变成汉族的?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说:创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虽自贯狄道“为凉武昭王李七代孙”。但实际上他是赵郡隆尧人,至今河北隆尧县还保存着李唐王朝的祖先坟墓和家庙。 在隆尧有李唐王朝四代祖先的坟墓,而四代之前则不可考。

唐以后的学者们认为,李唐本是鲜卑族胡人。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唐王室的生活服饰、婚姻处理、用人策略、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定李唐王室为胡人。

李唐先世为什么自称出于陇西李氏?原来这是宇文泰制定之“关中本位政策”。当时为了同北齐等政权抗衡,宇文泰不得不下令人们改姓关中姓氏。陇西李氏为关陇世族,李氏的郡望首推陇西,因此随宇文泰入关的李渊先祖李虎才开始自称出于陇西。  创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追封“陇西堂”,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把陇西李氏列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全国姓氏第一。到了唐玄宗时,才彻底完成附宗的。

李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但也完成了当时最大的造假案———附宗陇西狄道。

千百年来,大量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志表明:淮安靖王李寿,虢王李凤,越王李贞,汝南公主李字,长乐公主李丽质,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潞王李贤,云麾将军李思训……都是“陇西狄道人”。但是这些决不可信,因为很多都是附宗陇西狄道人。

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及子孙为找一个更为富有号召力的祖先,先是将老子认作第一代始祖,接着又同时宣称自己的祖籍在陇西狄道,这一方面记载非常多。

改认祖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李渊开始经过了六代皇帝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才正式完成这个过程。那时,李隆基下诏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宣布“凉武昭王孙(李)宝以下.......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由此陇西李氏自然名正言顺地成为李唐宗室,李唐王朝也有了一个非常荣耀的祖先。

关于李唐祖先问题《新唐书》、《旧唐书》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记载。由于皇室都要附宗于陇西李氏,整个唐代,凡是李姓都要自称为陇西李氏,以显示其与唐宗室的密切关系。同时,不少来自天竺、大食、波斯的外国人,也被赐为李姓。既然他们归于李唐王朝,自然也就成了陇西李氏。

李唐王朝的统治阶层身上带有大量的胡人血统,唐代的用人制度和生活风俗习惯上带有大量少数民族色彩。这是唐代“胡俗”非常流行的原因。

从西晋到北魏,是中华民族空前融合的阶段。这期间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被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新的文化,给中原的汉族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那次文化融合的影子。 尤其是,当时的婚姻中大量出现了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不仅民间非常频繁,而且皇室内部、达官贵人中不同民族之间也经常通婚。

研究证实,隋唐两代帝王身上都有非常强烈的少数民族血统。有专家说,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鲜卑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氏,和杨坚的皇后是姊妹。李渊妻窦氏是窦毅之女,实际上是匈奴人。而窦毅妻宇文氏系出匈奴,李世民也就有了胡人血统。李世民妻长孙氏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也带着少数民族的血统。

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在唐朝立国的一百多年间,许多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观念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现乱伦之事,太宗死后,其子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昭仪等等,这与吐谷浑、鲜卑、匈奴诸族的习俗相合。

《新唐书》记载唐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唐玄宗以前。到了宋代贞节观念才被推上了一个高峰,理学家们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且这种贞节观限制了男女的正常交往,明代这种贞节观则被推到了极致。

唐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血统,唐代大量重用外族和外国人作为军事将领。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毕依朕如父母。” 


 
2

李唐非汉族

刘盼遂的三篇《李唐为蕃姓考》和王桐龄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认定李氏出自拓跋族。

据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李氏自言高祖李渊七世祖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唐僧人法琳曾冒丧生之险,当着李世民的面加以驳斥:“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阇的苗青,自称陇西大族李氏之后,实属假冒。显然,法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决不敢口出狂言。

唐朝刘5束《隋唐嘉话》说,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旧唐书》也说,李渊曾孙滕王李涉“状貌类胡”。可见,李氏血统中的确有胡族因素。

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宋书·柳元景传》等记载,李渊祖父李虎有兄名“起头”,有弟名“乞豆”,李起头之子名“达摩”,而李氏在北魏时的先祖叫李初古拔。由此看出,李氏当出自朗族。四,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现乱伦之事,如太宗死后,其于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皇后等,这与吐谷浑、鲜卑、突厥诸族的习俗相合。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跪吮李渊的乳头为胡俗,可证李氏绝非汉族。

 

刘觫在《隋唐嘉话》记载,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元吉为“胡儿”,《旧唐书》中也说腾王李涉“状貌类胡”。 

李渊的祖父李虎有个兄长名叫“起头”,有个弟弟名叫“乞豆”,“起头”的儿子名叫“达摩”。(《新唐书》之《宗室世系表》)而李世民在北魏的先祖有叫李初古拔的(《宋书》之《柳元景传》,《魏书》之《薛安都传》),这几个名字都非汉族名字。



唐朝皇族中多次出现乱伦之事,如李世民杀死元吉后曾纳其妃杨氏为妃(《新唐书》之《太宗诸子传》),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是为唐高宗,亦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昭仪(《新唐书》之《后妃传》)。这几件事和吐谷浑的“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群嫂”,乌桓,鲜卑的“妻后母,报寡嫂”,突厥的“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的习俗一模一样,所以宋人朱熹概括地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之《历代类三》)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中早就论证, 唐高祖之母,窦氏为鲜卑人,唐太宗之萋长孙氏也是鲜卑人,他们不以占弟媳,儿媳为耻,不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么?    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唐人突破传统礼教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遗风”,武则天以女人身份当了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历史学家们对此有各种解释。


3

鲜卑族的辉煌历史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和后来的蒙古族都属于东胡,语言有共同的祖源。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蒙古史权威、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韩儒林先生说:“据近代学者研究,鲜卑为蒙古族。”



早在东汉和帝时,汉大将窦宪击败匈奴,鲜卑乘虚占领匈奴旧地,十多万户匈奴人自号鲜卑,加入鲜卑族,同时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带入鲜卑族,因此,鲜卑族又是东胡与匈奴的融合民族。鲜卑拓跋部极为凶悍。他们有蒙古草原狼一样凶猛的性格和智慧的头脑,具有超凡的军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绝的一支。北魏(386年~534年)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像头神狼王,神武异常,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依靠凶猛的鲜卑骑兵,先后消灭夏国,北燕,北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统一了北方;又击溃高句丽、柔然、宋,扩地千余里。在中国历史西周以后,开创了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强悍有作为的朝代。


 

鲜卑统治北中国长达140多年,这次草原民族对华夏农耕民族的输血和混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所谓输血和混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在游牧精神和性格上对农耕民族的深刻影响。所谓“输血”,也就是游牧精神的输入;二是种族混血杂交,增强民族杂交优势,增加新性格人群的数量。“五胡入中华”造成中原大地巨大战乱,洛阳焚毁,血沃中原,十室九空,人口锐减。战乱又造成华夏民族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民族大迁徙。据史料记载,中州,也就是中原,大约有六七成的汉人逃往江南,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北中国的汉族人口。此后源源不断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族,便填补了空荡荡的中原和荒凉的洛阳。《中国通史简编》说:“照江统《徙戎论》所说,关中人口百余万,氐羌和鲜卑等族约占半数。”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时,就迁来鲜卑文武百官和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和奴仆,总数不下100万人。为了学习汉文化和增加人口,鲜卑统治集团亲自带头实行鼓励鲜汉通婚的政策。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游牧民族获得了财产和权力上的优势,就可以广泛地通婚纳妾多生子女,使得游牧民族在种族人口繁殖上也取得超过汉族人口增长的优势。因而,经过十六国和整个北朝长达260多年的民族输血和杂交混血,北中国以鲜卑族的数量和影响为最大。没有这一次长期广泛的输血和混血,就不会有后来伟大的隋唐。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废掉周静帝,篡夺鲜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他便是隋文帝。因此,隋朝实际上是建立在鲜卑国家的基础之上的。中原民族实际上是由鲜卑民族等游牧民族和汉族所组成的混合民族。杨坚篡周建隋,鲜卑北周的统治集团也基本被保留。隋朝朝廷充满鲜卑族官员,连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都是鲜卑人,独孤皇后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从隋朝的国家政权的组成和民族的构成上说,鲜卑族的比重极大。


隋炀帝的生母文献独孤皇后,是一个连隋文帝都惧怕的鲜卑悍妇。独孤皇后的家族连她自己在内,出过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后,她的大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她的从姐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她的鲜卑家族性格刚勇,势力强大,深刻影响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个朝代。她在皇宫,后宫不敢给隋文帝送嫔妃,她还敢杀掉隋文帝看中的女人。隋文帝时期,中原民族性格强健,文化发达。


唐朝也是鲜卑族创造的,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就像“汉承秦制”那样,唐朝是唐承隋制。李唐王朝继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系母统的强悍鲜卑性格。从性格血统上,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鲜卑。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后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是鲜卑人,而李渊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隋朝独孤皇后的从姐妹。李世民的太子承乾学胡语,吃胡食,仰慕突厥狼头军旗、想解发回草原当突厥人。


汉唐这两个大朝代,为什么会出现“环肥燕瘦”截然相反的审美标准?唐朝“以胖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鲜卑族的血统和印记。蒙古人以胖为美,被牧民公认为美人的蒙古女人绝大多数是丰满女人。而鲜卑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汉人一直回避唐朝的游牧精神和草原血统,实际上汉人很不情愿把中国伟大朝代的功绩记在草原民族的功劳簿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