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伪造,伍子胥“鞭尸”是谎言
(2007-06-09 16:47:14)
下一个
赵氏孤儿是伪造,伍子胥“鞭尸”是谎言 《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白蛇传——断桥》《赵氏孤儿——夺子》《陆游与唐琬——题诗壁》 中国艺术家表演甩水袖中法艺术家进行亲密交流舞扇子法国艺术家激情演唱学越剧舞蹈 法国艺术家尝试甩水袖舞蹈 中青网6月8日讯 今天上午,来自法国的30多位青年艺术家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练场观摩《东方奇葩——越剧精品折子戏专场》。《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白蛇传——断桥》、《赵氏孤儿——夺子》、《陆游与唐琬——题诗壁》一幕幕经典越剧,让法国青年艺术家大饱眼福。演出结束后,法国青年艺术家与中国越剧名家进行交流,好奇的法国青年艺术家还上台穿上了越剧戏服,一板一眼地跟着越剧名角们学起了甩水袖,舞扇子…… 越剧以浙江江嵊县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京剧、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精华,以“女子越剧”为主,辅以男女合演,声腔以板腔体以及不同唱腔流派为主要特征,人物不勾脸谱,表演融合内心体验,并以相对程式化的手段加以呈现。 赵氏孤儿 故事来源: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史书《史记》时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地点:晋国(今中国的山西省)主要人物:程婴(乡间医生)赵武(赵氏孤儿)屠岸贾(赵国将军)“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分晋国?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 后世为纪念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在藏山立庙以祀。庙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现存山门、牌楼、戏台、钟鼓楼。碑坊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三十余处遗迹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气势万千。近年来,当地爱我论坛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战国城”,增设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新的仿古建筑,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三晋历史。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京剧传统剧目,剧情: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 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官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1960年,王雁就京剧《按孤救孤》基础,参考秦腔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各有精彩唱段。 ---------------春秋 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是晋景公17年族的赵家 杀的是同和括 左传记的时间和上边一样 原因是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和自己丈夫的叔叔婴齐通奸 婴齐被他的兄弟同和括驱逐 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因此诬陷同和括谋反 晋景公才杀了同和括 也就是在同一年-晋景公17.鲁成公8年封的赵氏孤儿--赵武 而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是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诛赵氏包括了赵朔---赵氏孤儿--赵武的父亲. 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15年后 就是晋景公17或18年 晋景公封的赵氏孤儿--赵武 ------------------------------------------------------------------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 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史记 晋世家第九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春秋.成公八年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 “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 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成公八年 -----------------------------------------------------------------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1。以左传为准,合乎情理和社会环境2。史记在编造故事,因为司马迁要进一步的宣传“儒家思想”,这个故事再适合不过了。3.。 司马迁不是在写历史,不是在记述真实的历史,他是把“历史”当成武器,进一步宣传儒家理念,同时为自己的被阉割身世不平愤恨,希望有大侠从天而降。基本是 司马迁在意淫。4。司马迁意淫的东西很多,清朝有个书专门批判他的,最近揭穿了“鞭尸”的谎言。-----------晋景公姓姬,名据,《左传》名獳,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之一晋国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为晋成公,晋成公即位后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继位,是为晋景公。晋景公曾攻败楚国,使楚庄王、楚共王霸业结束,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前582年,晋景公在吃饭前感到腹胀,便上厕所,但却掉到粪坑中死亡(《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赵氏孤儿,元朝的杂剧,作者为纪君祥,是为一部悲剧,内容取材自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历史事件─“下宫之难”。此剧描绘忠臣、义士、节妇、孝子,无不凛然如生;忠愤之气,贯彻全篇。后来传到法国,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名: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是我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故事描写晋国重臣赵盾被屠岸贾陷害灭门,其友程婴、杵臼拼死救助其子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赵武后来长大成人,报仇雪恨,灭屠氏宗族。--------赵盾(?前654年-前601年),又称赵宣子、赵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子,赵同、赵括之兄。前656年,赵衰跟随重耳逃亡狄地,娶狄女叔隗,生赵盾。故赵盾可能出生在前655年或前654年。前621年春,赵盾执掌晋国国事。八月,晋襄公崩,赵盾等立晋襄公之子夷皋。晋襄公遗命立夷皋为君,而夷皋年幼,故晋人希望立年长者为君安定晋国。赵盾欲迎立正在秦国作人质的公子雍(晋文公与杜祁之子),而狐射姑则支持公子乐(晋文公与辰嬴之子)。赵盾认为公子乐“母淫子辟”,而公子雍“母义子爱”且与秦国亲近,派先蔑、士会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襄公夫人穆赢抱夷皋在朝堂大哭,以“先君之命”责备赵盾,赵盾和各大夫被逼不过,只得背着先蔑等人立夷皋为君。赵盾率军在令狐将护送公子雍回晋的秦军击败,后与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盟于扈。前619年冬十月壬午,赵盾与鲁国会盟于衡雍。前615年,秦康公攻晋,赵盾率晋军与秦军战于河曲。晋国大夫臾骈认为秦军粮食不足,不能持久,建议坚守待战。秦国大夫士会看破臾骈之计,让秦兵袭击晋营,诱赵穿出击。赵穿为晋候女婿,狂妄却不晓军事,而且不服臾骈。赵穿中计孤军出击,赵盾唯恐赵穿被俘,全力出战接应,接战后退回。夜间秦军退走。前613年,赵盾赴鲁文公会盟,六月癸酉同盟于新城。前608年,楚、郑攻击陈国、宋国,赵盾率军救援,与宋、陈、卫、曹等诸侯会师于棐林,随后进攻郑国。前607年,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直谏。灵公欲杀赵盾,派锄麑行刺。锄麑感于赵盾忠公亲国,不忍下手,触槐而死。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埋伏甲士欲杀赵盾,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乙丑日,赵穿杀灵公于桃园。赵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左传·文公》 《左传·宣公》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六年,老赵盾去世,他的亲儿子赵朔成为接班人。赵朔继续经营赵家封地,并在军队里任职,为人本分,不爱喝酒,光荣地娶到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成公,就是那个黑臀。看来小时候屁股上有胎记,不会影响生育。) 事情就坏在这位金枝玉叶的媳妇身上了——她的名字叫赵庄姬。 金枝玉叶的赵庄姬嫁到赵朔家以后,不久,赵朔就死了。随后出现一个大色狼。赵朔的叔叔赵婴齐,一点儿叔叔样没有,专门勾引侄儿赵朔的媳妇。当时的《防狼不完全手册》比现在还不完全,于是赵庄姬遂中招,被赵婴齐迷住了。赵婴齐与她大搞婚外恋、多夜情,俩人上床私通,集中体现了一个家族长久以后的败坏。 赵婴齐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作为赵家头面人物,一合计,决定把奸夫赵婴齐驱逐算了——赵家还算有家法,没有大观园那么烂(“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焦大语)。 但是赵婴齐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加害咱们赵家。我能通过赵庄姬保护咱赵家。放逐我,两位兄长怕要罹祸了!上帝啊,饶了我吧,都是一个爸生的。”赵同、赵括不听,还是把弟弟赵婴齐放逐了。 赵婴齐一边走,还一边唱:“那谁啊,不要再说想我,不要再说爱我,从此我们之间,只能当当朋友。”从此去了齐国。 由于情夫被驱逐,金枝玉叶的赵庄姬呆在赵家倍感生活无聊,她的爱情鸟也已经飞走了,她的更年期却提前来到。神经错乱的她开始憎恨赵家上下,尤其憎恨两个叔叔。这时候屁股很黑的晋成公死了,儿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虽然屁股不黑,但是手很黑。于是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说:“赵氏就要作乱了!” 晋景公可算是逮着机会了,俗话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老赵家势力,盘根错节,炙手可热,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让人不安。晋景公的权力空间被挤压了。正好姐姐赵庄姬前来检举,晋景公恨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们都死掉,于是他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真是伴君如伴虎,晋景公真敢干啊。他立刻要对赵家下手。但是,慢着!赵家人多势众,闹不好反把晋景公咬了。十七年前,晋灵公灭赵盾,反把自己弄死了,就是个例子。晋景公读史有智慧,吸取上一代的教训,知道得先组织一批别的大家族来帮忙,光靠自己国君一族的兵力是不够的。 当时,栾氏(栾书家族)、士氏(士会家族),韩氏(韩厥家族),还有郤氏,都是晋国大牌大族。他们作为受封的卿,都拥有各自的封邑和封邑上的军队。晋景公给他们暗中下达了召集令,其中栾氏、郤氏愿意出兵,甘愿为君先驱,去灭赵家。他们实质上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而韩厥因为亲赵,则顶着压力,没有出兵。 终于,屠夫们凑齐了,晋景公和几家联兵,采取突然袭击,冲进赵同、赵括家里,宣布了命令之后,把赵同、赵括在内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 所谓族大逼君,连主子都忌恨赵家,没办法,赵同、赵括这两家都被干掉了。公元前583年的晋国都城里,用于排泄城市垃圾的河流上,流淌出赵家几百人的血和头颅。 赵同、赵括两家灭门惨案发生后,赵朔的媳妇赵庄姬,作为晋景公的姐姐,金枝玉叶,并且首告老赵家谋反有功,当然不在被屠杀之列。于是她带着身孕,搬去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随后生下一枚完卵赵武——所谓“赵氏孤儿”。 这时候,韩厥(此人是赵盾提拔的,对赵家有情有谊)来找晋景公,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如果竟没有后代来继承,做善事的人恐怕就要畏缩了。《周书》说‘不敢侮鳏寡’。”于是晋景公指定赵武当了赵家的新的掌门人。 韩厥是怎样求情的呢,这里需要多罗嗦两句。韩厥说:“大禹、商汤这些古代圣王的后人,数百年来,一直在享福,不管遇上多坏的国君,都不敢剥夺他们后人的封邑福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祖上是大牌啊。” 韩厥的意思是说,当时有这样一种历史传统,只要祖上有功有德,后代不管有没有本事,就都应该得到照顾。韩厥认为这种现象是对的,因为,如果功勋家族的后人不能享福,那长此以往,别的家族看到了这一点,哪个家族还再愿意给国君卖命啊。(这大约属于一种延期支付的激励吧,类似股票期权,让没有功劳的后代也可以享福,但是却能激励当初的立功者,这也是有道理的啊。所以,无功受赏,有时候也是行的通的啊。)所以,黄帝、大禹的后代们没有立什么功,但周武王照样把他们封为诸侯,就是这个道理。按照这种道理,鉴于老赵家祖上是对晋君立过功的,按历史习惯,子孙就应该得到延期支付,那么您现在就应该提供给赵武以特殊的恩遇,虽然赵武的爹爹辈犯了罪。 于是晋景公把没收的赵家土地,划回给赵武,并且指定赵武为赵氏家族的新的掌门人。赵庄姬赵武娘俩,通过这场劫难,地位反倒提高了。 以上都是《左传》的说法。 但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则另有一种接近小说家的说法。司马迁说:故事是这样的,进谗言的不是赵庄姬,而是那个放狗咬赵盾的屠岸贾,他到晋景公时代还活着呢,他恨死了老赵家了,还翻出“赵盾轼其君”的历史遗留问题。他不禀报晋景公,就暗中发兵屠杀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四家,四家人头全部落地。其中赵朔最慷慨,闻讯并不逃跑(韩厥事先曾来通知他),他说:“赵家忠于晋国,历代皆然,我怎么可以违抗君命,畏死出逃,给先人带来耻辱呢。”于是赵朔坐在家里等刽子手来收,他这一家也被干掉了。 赵朔的媳妇赵庄姬,则逃跑到弟弟晋景公的宫里藏下。可恶的屠岸贾——他真是赵家的克星——听说赵庄姬在公宫里生孩子了,所谓的“赵氏孤儿”,就武装进去搜索。 看见坏蛋来搜查,按照戏台和民间的说法,赵妈妈就把新生婴儿藏在裤子里,生怕他哭,急得很。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 孩子是怎么藏在裤子里的,似乎史学届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如果你穿着一个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我想你无论如何是塞不进去一个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就是两个裤筒,吊着,象风铃一样,而且是在膝盖以下(叫做胫衣),所以腰胯以下可以藏个花篮。因为没有东西遮羞,所以男女都要穿裙子袍子。我想赵妈妈立在产床旁边,侍女扶着,一袭长袍垂下,胯下吊着一个孩子,掩盖在袍子里边,自由地悬挂着,像舞台上的魔术师,等搜查的人一走,立刻从下边大变出一个活人。 这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置儿绔中”。 总之,我们要感谢当时的衣服。所谓绔,也就是刚才说的胫衣,是一种短的布筒子,两头空,把其上端绑在膝盖上,从膝盖往下,一直垂覆到鞋面。膝盖以上则是光着的,显得飘逸又性感(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这种穿法)。由于是穿在小腿上,所以叫做胫衣。但是大腿和大腿以上是光着的,所以外面必须用“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罩住,以免泄漏私处。男女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古人在地面席子上必须是跪姿,这样就不用担心露点了。如果两腿朝前坐着——叫做“箕踞”,那是不行的。箕踞腿往前伸,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轲临死时那样“箕踞”,是为了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甲骨文的“女”字的样子,就是一个女孩规规矩矩地跪坐着。一直到唐代,我们都是这么跪坐着,屁股压在脚后跟上,这实在是受了裤子缺席的限制。后来逐渐有了裤子,也就是胫衣慢慢向上连起来了,有了档,但仍然是开裆裤,慢慢才过度成死裆裤,于是也就可以俩腿朝前地坐着了,甚至可以坐椅子了。 说这么多就跑题了,回到赵庄姬的话题。赵庄姬生下的婴儿赵武,藏在妈妈的绔里,一次检查逃脱了,但是,保不齐还会来啊。于是,两个知名的忠义门人就出来了——杵臼、程婴,准备营救赵武。他们采取了类似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具体来讲,就是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穿上有钱人家的好衣裳,杵臼抱着,藏于深山。然后程婴跑去向屠岸贾举报:“杵臼把婴儿赵武,藏到山里去了,我的知道!”屠岸贾得知后,高高兴兴地跟着程婴,扑到山里,杀死杵臼和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的追杀和搜查。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则由程婴慢慢找机会从宫里带了出来,也藏匿在山中,由他来抚养,等待十几年后复出。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仇人屠岸贾,报了仇,心满意足。忠义门人程婴这时候也不想再活了,就自杀了。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由着他离开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 元朝人就根据这些“史料”,编出了戏曲《赵氏孤儿》,一直传演到了今天。过年的时候经常有戏院里演。 其实,上边说的,全是司马迁的杜撰。司马迁大爷因为被汉武帝欺负了,所以整天幻想着侠客义士之类的从天而降,来踩平世间不公的大路,因此在这场惨剧里弄出杵臼、程婴两个义士骗观众眼泪,倒也激动人心。实际上它有两个重大的漏洞或者疑点: 第一, 屠岸贾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在不经晋景公允许下,偷着攻灭赵同、赵括、赵朔三卿。而且赵婴齐实际已经不在晋国了。 第二, 赵庄姬在晋景公宫中生下婴儿,屠岸贾居然敢冲进宫中去搜捕。 第三, 程婴带着屠岸贾跑到山里,随便指着一个叫杵臼的人,说他怀里抱着的就是赵武,你快杀了吧,并且按司马迁说的,还给我一千金作为赏赐吧。屠岸贾就信这是真赵武? 第四, 程婴干吗不把假婴儿放在赵庄姬的居宫中,然后带屠岸贾来,说这是赵武,你快杀了吧。这样还可以免得他的老哥们杵臼一死。 种种迹象表明,司马迁说的是不可信的,而且在各类史书中都没有同样故事的记载,甚至与《史记》中的其它篇章矛盾。限于篇幅,我们就不罗嗦了。实际上,赵妈妈庄姬是在弟弟晋景公宫中,安然地生下赵武,没有遭到迫害——实际上,是她诬陷迫害赵同、赵括,导致赵同、赵括家灭门,她不是被迫害者,而是迫害别人者,她和她的孩子也谈不上被威胁,也没有杵臼、程婴老义士。赵武生下来以后,韩厥就过来说好话了,说服了晋景公把赵武立为整个赵家的掌门人,赵武一支的地位反倒提高了。一切仅此而已。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我们相信《左传》的这一说法。 赵武,温良恭俭让,神经过敏,从大夫、新军将、上军将,一点儿一点往上熬,终于在25年后熬到了极点,成为三军元帅兼执政官,执晋国国政达七年,多次主持国际会盟和处理国际纠纷事务,为人仁厚,在诸侯中享有盛名。 到了赵武的孙子赵鞅(赵简子)时代,赵家又变得霸气起来。赵鞅是个咄咄逼人的铁腕人物,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拥有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 。赵家的实力和财富再次凌驾于国君之上,无诸侯之名而有诸侯之实。最后终于在其子赵无恤时代实现轰轰烈烈的三家分晋。 赵家带领河北河南山西的毗邻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一度冠绝北方。赵国后来的名人,有享有“战国四公子”美名的平原君赵胜,也有“纸上谈兵”的败将赵括(此“赵括”非刚才被灭族的彼“赵括”也)。 赵氏建国以后,正是因为对自己祖上赵武母子取得赵氏家族掌门人的不光彩手段暗自心虚,于是就把赵同、赵括之灭门嫁祸在屠岸贾头上,并且编了杵臼、程婴之事解释赵武的“幸存”缘由,并且把这种“故事”远近散播。所以司马迁之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大约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了吧。 所有这些历史云烟,家族兴衰,都只在这里先一笔带过吧。 爆笑:伍子胥 pk 汪精卫 伍 子 胥《鱼肠剑》杨宝森饰伍员伍子胥逃出昭关,遇鱼丈人求渡江(剧名《芦中人》),遇濑女乞饮食(剧名《浣纱女》),且嘱勿告追兵,二人皆投江,以死明之。至吴国,吹萧行乞,见专诸,勇而孝,纳为兄弟。一日之市,适说吴公子阖庐出游,伍员随身隘巷,以箫声动之。公子闻箫声,知非常人,呼出与语。见其状魁梧奇伟,深相爱悦,载至府中,委以重任。并命专诸之刺王僚,卒破吴国,霸中原,皆伍子胥之力也。 伍子胥(前526─前484年),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楚国人,他的老爹伍奢被为太子太傅费无忌所害,被囚禁,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要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相救,否则杀死伍奢,伍尚去相救也被擒。伍子胥没去救他老爹,自己逃出楚国,来到楚的仇敌吴国。这里有个疑问,如果伍子胥和他兄长一起去见楚平王,他老爹还会被杀么? 在吴国,伍子胥受到公子光阖闾重用,吴国击败楚国,攻打下了郢都,占领了大片楚国领土,杀死了大量楚国百姓,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下。后来,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吴王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赐剑令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上,看越国军队怎么灭吴。吴王夫差知道了这个事,十分愤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尸首用鸱夷革裹起来,扔到钱塘江中,有人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因为此事,早于楚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投江自尽,我个人反对这个说法,相信所有越国的后裔也不会赞成这个观点。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消灭,越又灭于楚。 伍子胥的伟大祖国,最后一代帝王是赫赫大名的西楚霸王项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是灭秦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流氓皇帝刘邦拣了个便宜。 楚国人到哪里去了?一般认为,这个民族部分和其他民族融合了,有的则成为现在的苗族人,楚人与苗族先民是“同源异支”。今天姓苗的人,部分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公元前547年,楚国大夫伯芬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封他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 回到主题,伍子胥的一生是复仇的一生,美国有个“自由女神”,伍子胥也许该叫中国的“复仇男神”。 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非常的高:“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其大意是,伍子胥不去救他老爹是对的,最终为父亲兄长报仇雪恨,成就了不朽之名。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呢? 有个网友提出伍子胥是楚国的卖国贼。然而,他的说法受到质疑,反对的理由是,当时的周天子还在,嬴政尚未统一中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化家为国,层层分解,但大家心里并没有大中华概念,而是象扶桑国那样向领主尽忠义,一旦上下级之间有了血海深仇,则报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春秋征战是民族内战争,楚只是一诸侯国,属周之下,算不上真正的国家概念,当时各诸侯国间的“人才交流”很频繁,没有一定效力于哪个诸侯国的说法,因此,不能说伍子胥是楚国的卖国贼。 反方说法看起来史实清楚,逻辑正确,但并不完全成立。 当时,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个,而且不是最强的一个,其他学派也有办学,能力比儒家还强,孔子当时是个“丧家狗”,孔子自己这样承认的。因为儒家学说远远不是主导地位,忠君爱民也就没有市场,更没有“汉族”“汉奸”这些说法,所以,有诸侯国间的“人才交流”频繁现象。 但是,从楚这个诸侯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伍子胥是卖国贼是成立的。他勾结吴国来打楚国,国王死活在其次,养育他的楚国百姓被杀戮奸淫。尽管当时国家民族观念没有那么强,但是乡土观念总该有吧? 汪精卫大家都知道,当时他也有试图保护他手下百姓的记录,他是公认的汉奸。伍子胥比汪精卫有过之而无不及,都为敌国的江山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奇怪的是,很多现代人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完全相反。我认为,两者都是不容辩驳的大卖国贼。 怎么解释一些现代“爱国者”吹捧伍子胥呢?我想是思维定式,别人说他好,他就是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来了,是谁最先赞美卖国贼伍子胥的呢?是孔子,是司马迁的“史记”。 孔子为什么高度评价伍子胥?因为在孔子眼里“春秋无义战”,就是说,战国时代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都在破坏大周的和平稳定,诸侯国王都是乱臣贼子,而哪些杀死诸侯国王的就是英雄,甚至是大忠臣的楷模。因此,从“大义”的角度看,伍子胥的卖国和残害楚国百姓都可以忽略不计,大周的利益压倒一切。此外,越国在孔子眼里属于“苗蛮”,周王朝对各封国都有历史记载,楚国史名《(木寿)杌》,鲁国史名《春秋》。孔丘对鲁国史重予编纂,用的是著名的“春秋笔法”,他的主要目的不是真实的记录历史,而是把其当成一个武器,一个意淫的工具,充分张扬他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理想,竭力抗拒新兴事物,隐瞒或曲解周朝贵族的罪行。楚部落建国已三百年,但孔子拒绝称它的君主为国王,而称为子爵,孔子试图用精神胜利的法宝来否定现实。后世的儒林弟子对“春秋笔法”更是大大发展。最有趣的是,和其他一些宗教信徒类似,儒教弟子对孔子删改的《春秋》当成可“圣经”,字字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这还不够,儒教门徒为了让刚入门的儒林幼子更好的掌握祖师爷神圣又深奥的最高指示,还把仅仅上万字的《春秋》扩展,有三部著作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就是专门解释孔子1万字的《春秋》,这有点象基督徒制造的“旧约”和“新约”。担任这项宏伟工程的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身为儒林弟子,自然奉行孔子的说法。不过,也不全是这样,司马迁继续编造历史,比如,大家熟知的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雪恨,把楚平王的坟墓给挖了,鞭尸三百下,这就是个谎言,是司马迁篡改历史。证据如下: 司马迁的鞭尸: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黼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人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真相:《吕氏春秋·首时》记载,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彀梁传·定公四年》说,“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说伍子胥鞭坟,而没有鞭尸。孔子的《春秋》等,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是可信的。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吴国军队攻人楚国郢都,孔子还在世,孔子没提这个事。此外,《公羊转·定公四年》记载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 因此,从史料提供的客观和主观上看,司马迁所说的伍子胥鞭尸在历史上不存在。 司马迁为什么不尊从儒教的祖师爷孔子的意见,而要编造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呢?个人推测,司马迁不只是同情伍子胥,而且,把伍子胥当成自己的化身,掘楚王墓,鞭尸三百,哪个楚王是指汉武帝,谁让汉武帝把他阉割了呢? 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当然很愤怒,当时普遍认为李陵的全家都该杀掉,奇怪的是,司马迁却为李陵辩解,汉武帝对此震惊,于是下令,把司马迁给阉了。对此,司马迁说,“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说明汉武帝做的不是很绝,要是换成明朝的朱元璋,别说司马迁难免一死,他的女儿说不定也会被送到妓院。无论如何,司马迁运气不算太坏,继续完成其早先就在篡写的史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这样评价,“司马迁参酌古今, 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李陵投降匈奴,这无疑是卖国行为,不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要为中国第一个正牌“汉奸”辩护? 总之,自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造了伍子胥掘墓鞭尸故事,谎言千遍就成了真理,故事就成了“真实的历史”,并被改编成很多戏曲和传奇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行笔至此,不能不感叹儒教史官操纵人生死的伟大力量,皇帝的权力只是对活著的人,儒教则掌控死人的名义,英雄和卖国贼,在儒教史官的笔下可以变魔术一样的任意变幻。当然,这也不全是坏事,在今天儒教不在一统天下的时候,揭穿儒教制造的谎言,是一项不错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