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历史遗迹
1、城子山山城 为了防范蒙古的东侵,针对该地区多山地的特点,东夏国城市多建在山上,成为山城。位于延吉市东郊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城内有少量渤海国遗迹和大量东夏国遗迹。城垣依山势以石材修筑,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4454米。有门址崐4处,其中3处有瓮城。城内地势开阔,中央有宫殿基址,呈阶梯状,共9阶,每阶宽10米,长17米,其上础石排列有序。殿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的建筑瓦件。城内出土有玉带饰,玉鸳鸯佩饰、玛瑙佩饰、东夏国官印、铜镜、占卜器、磕码、母子小铜造像以及数百枚唐、宋、金铜钱。该城是东夏国的南京,东夏国王蒲鲜万奴曾一度居于城中,公元1233年蒲鲜万奴在城中被蒙古军兵俘虏,东夏国灭亡。是研究东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2、浴池山 位于延吉市东约10公里,隔一山谷与城子山相对。山顶有一圆形水池,山峦山有一烽火台。水池据传为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洗浴之处。
3、克拉斯诺雅尔山城 位于绥芬河南岸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的克拉斯诺雅尔山上,周长16华里,呈环形,依山随势而建。从山脚至山顶共三层城墙,高5米,城墙附近还有壕堑等辅助设施。最高处是一座“禁城”,四周隔一道内墙,城内有许多豪华的宫殿式建筑遗迹。
4、延边古长城 延边古长城处于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它西起和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经过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长城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最长的一段是从细鳞河至老头沟镇的一段,约长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段在老头沟的官船村,尚存高约3米左右。 古长城无文献记载。据研究认为是东夏国的江城。也有认为始建于渤海,其与珲春的“边壕”一起是渤海中京和东京的拱卫之城,后为东夏国利用并改建为防御工程。还有认为它是金代长城或高句丽时期长城
5、镜泊边墙 所在地:镜泊湖东岸 位 置: 东经129°00’ 北纬43°46’ 平均海拔:400米 类型描述:它土石结构,依山向东南走向而蜿蜓,发现长度为4.5公里。西段湖岸段有堆石外,其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每隔50--80米有马面突出墙体。高2米左右,基阔1.5米,顶宽0.8米,石筑段落保存较好。群众反映:此边墙可达吉林。 环境背景:它位于镜泊湖中南段的东岸上,在江山娇林场施业区内。初步考查认定为金末东夏国的遗存,即为金代小长城,是防蒙古军南下的军事工程。1990年经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斐优城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图们江畔之左岸,位于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东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鲜的塞别尔郡市。该城周长2023米,墙高3-4米,基宽9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具有角楼、马面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该城内曾出土过十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一枚无年号的铜印和两枚纽小铜印外,其余均为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的铜印。铜印为两种:一种是东夏国“天泰”年号的铜印;另一种为东夏国“大同”年号的铜印。因此认为,该城为金代晚期和东夏国的城址。有人考证,该城为东夏国的“东京”。
宁安境内美丽的镜泊湖畔有一个旅游景区叫瀑布村,现在也叫高丽民俗村,它坐落在镜泊湖瀑布东侧。村东的山上有一个山城遗址叫城子后山城。山城的东、西、北三面为山崖峭壁临江而立,构成了山城的天然屏障,因而无明显的城垣遗迹。南城垣依山势筑有双重墙体,外侧墙体由西部江边山崖外起,呈东西向延伸约20米向东北折。内侧墙体距外侧墙体100米,变由西向东伸展,墙南侧有两座明显马面,还有一直径30米左右的瓮城。双重城垣外侧均有10余米宽的墙壕遗迹。墙体为土筑,夹有石块,断面可见夯迹。城墙保存较好,现仍高于城内地面2米左右,高于城外地面达5米。据《宁安县志》记载,此城早先曾出土一方刻有“天泰”年号的铜印。城内可偶见黑色布纹瓦残片,无其他遗物。从城势建筑形制、自然条件选择及仅知的文物标本考究,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城子后山城是金末叛将蒲鲜万奴所建的东夏国(公元1215-1233年)北京城和北京路治所遗址。“天泰”年号系东夏国年号。蒲鲜万奴曾以金代东部一隅之地,抗击蒙古军达19年,是金国女真人的杰出人物。据文献记载东夏盛时,其势力范围仿佛当年渤海国。但东夏遗迹甚少,牡丹江中游地区仅此一处,故城子后山城更加显其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198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金朝是满族先民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历时120年之久。金末,蒙古族称雄漠北,构成对金朝北方的威胁。金初,为了防止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曾修筑了界壕边堡。金中期以后又对边境不断加固、整修。金代的界壕边堡有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其中东北路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全长2500余千米,是仅次于万里长城的一道长城。金末蒙古大军不断南下,金朝危机。此时契丹耶律留哥乘东北形势混乱之际,聚众10余万,自立为辽王,建元天统。贞祜二年(公元1214年),金令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领40万兵进攻留歌。但由于金军将帅之间彼此猜疑不胜,兵退辽东。使金宣宗弃中都(今北京)逃往南京(今河南开封),中都被蒙古占领,耶律留歌也攻占得地咸平(今辽宁开原),金朝危亡已成定局。退守辽东的蒲鲜万奴审时度势,觉得辽东迟早都是蒙古盘中之餐,占领重镇咸平之敌耶律留哥随时会挥戈南下;金宣宗又弃中都逃往南京,陆路交通联系隔绝,辽东有如孤悬海外一隅飞地,另外由于战事不利,旦夕之间都会召归朝迁问罪。在此进退维谷之时,蒲鲜万奴一不投降蒙古;二不回归濒临灭亡的朝迁被问罪。公元1215年春,蒲鲜万奴率兵北取咸平,赶走耶律留哥,自立为国。《辽史》载其“据辽东,亻替 称天王,国号大夏,改元天泰。”有学者考证“大夏即光大女真之意,唤起女真人的民族意识,争取金迁残存的各种势力,或拥护或归附。”此举确实收到了效果,《金史》载“蒲鲜万奴取咸平、东京、沈、澄诸州、诸猛安、谋克亦多从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者,蒲鲜万奴围攻金上京不下,在战略上开始大转移,避开金蒙交战是非之地,转至女真故地东海地区修整。在外交上同蒙古时降时叛以赢得时间。之后于1226年冬10月改国号为东夏。纪元仍用“天泰”,定国都于开远(今绥芬河一带)。1975年海林县长汀乡出土“万户一字号印”背刻“天泰2年6月”款;“天泰2年25月”“日款”这些实物证明蒲鲜万奴建国之初的头2年建立的根据地是女真族故地。宁安境内的城子后山城应是此时所建。无怪有的学者把城子后山城定为东夏开远都城,自成一说。但多数人认为城子后山城是东夏国的北京城、北京咱所所在地。东夏国的疆域,南至朝鲜古长城东段;北至今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北至黑龙江下游地区;西至今吉林省中部偏西一带;东至日本海。从发现的刻有“天泰”、“大同”年号的吏、礼两部官印可以推知,东夏国也沿金制,尚书省下设6部。地方设行部处理地方军政事务。东夏国的主要经济形态基本上是金代的继续。对于东夏国势力的不断扩展,蒙古统治者不能置之不理,因此,窝阔台即位后,便于公元1233年2月,“诏诸王议伐万奴,遂命皇子贵由及诸王按带左翼军讨之”,同年9月,万奴在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被缚,至此蒲鲜万奴为东夏国王19年。公元1234年,金哀宗完颜绪亡于上蔡,至此,金朝灭亡。金朝国史共120年。 一般史书都认为蒲鲜万奴被擒而东夏国亦灭亡。但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至1980年8月在吉林珲春斐优城内发现大同二年少府监造的“尚书礼部之印”和大同八年“副统所印”,共计发现刻有“大同”年款官印17颗。这17颗印原是东夏国之印,其年号“大同”原是蒲鲜万奴被擒后的东夏国东号。17颗印中年款最长的是10年。但《元史》和《高丽史》记载有公元1253年东夏国兴珍入侵高丽之事。有专家认为东夏国灭亡原在蒙古灭南宗建元之时,因此,东夏国改元“大同”之后至少也有40年的历史。而这40年的历史,东夏国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应当在女真人的故地牡丹江上游和镜泊湖区域,即东夏国北京路(城子后山城)所辖区域。
九、东夏研究
1、专著 1)《东夏史》北方民族丛书,王慎荣、赵鸣岐,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2)《东夏史研究》朴真奭,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3)《东夏史料》长白丛书第四集,王慎荣、赵鸣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
2、有专节介绍东夏的书 1)《东北通史》(上)金毓黻,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6月翻印 2)《中国北方民族及其政权研究》申友良,中游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3)《女真源流史》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4)《女真史》东北史丛书,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于志耿、庄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 5)《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于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
刘长海 1945年l月生,山东辛县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馆员,助理研究员,中国渤海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1988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育文学系专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渤海国史、金史、东夏史。1985年起,参加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官衙址、莲花水电站淹没区等大型考古发掘和牡丹江边墙、九公里山城等文物调查,并依据文物考古中的新史料对金史及散见于金、元历史文献中的东夏国史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论文:《东夏史事辨析》(《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东夏国北京位置的再探讨》(《江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1期)、《东夏国“北京劝农使印”者述》(《考古》1996年第11期)、《“蒲鲜万奴有异志”辨析》(中华书局《文史》1 999年第49期),其中《东夏文事辨析》、《东夏国北京位置的再探讨》获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优秀科研论著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