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甲午战争:李鸿章在日本有产业

(2007-06-08 14:36:06) 下一个

甲午战争:李鸿章在日本有产业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李鸿章与日本专使签署《天津条约》时,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有洋务运动,日本有维新改革。


洋务运动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提升了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买办性。

洋务派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联系与交易,在北洋军阀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黄海战后,翰林院联名奏参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

军机处的各类档册中,《马关条约》相关文件的内容,绝大多数却已经发表。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甲午战争》第3册,都是专业人员精编的档案资料集。
从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反对甲午和约的上奏、代奏及电报,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梁启超领衔的广东举人80人的上书,只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对各省举人的上书有影响,但最多只是影响广西、贵州、直隶、陕西、甘肃,且其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也难以判断。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动的对象,而不是运动的领袖,他们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在松筠庵的“集众”,以能最终形成18行省举人超过千人的联名上书,由于初九日来者甚少,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中途流产了。
从政治决策的角度来看,前者曾发生些微的政治作用,后者因其未递,而并无作用。康有为《我史》中关于公车上书的记录,多处有误,很不可靠。如从政治高层的决策过程去观察细部,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其牵强与张扬,许多戏剧性的情节,似为其想像。

 二月二十七日,四品衔户科掌印给事中洪良品奏:《李鸿章父子在日拥有资本、条约请交王、大臣等公议折》。当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九日,京畿道监察御史刘心源奏:《汉奸把持和约要挟太甚切勿遽允折》

四月初四日,都察院代奏:《吏部主事鲍心增等陈逆臣李经方叛父卖国请乾纲速断条陈》(有吏、礼、兵、刑、工部司官12人), )、《工部主事喻兆蕃、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吴思让、吏部主事洪嘉与、户部主事吕道象为烛奸防患条陈》

四月初六日,江南道监察御史钟德祥奏:《和议要挟不堪请力辟邪说折》

四月初七日,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李经方阴鸷险狠请勿假以事权片》

四月初八日(5月2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奏:《李鸿章辜恩负国请饬廷臣会议罪状折》

翰林院奏参李鸿章:"米、煤资敌,释放日本奸细。"所谓"米、煤资敌"是指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大米和煤炭,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认为"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 以示信用"。于是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常运送日本,这个做法确实令人费解。

开平煤矿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煤矿,煤炭应视为战略物资(军舰的燃料),但李鸿章却同意由英国的怡和洋行控股该矿,连外国人都认为 "李的立场值得深思"。

梁启超揭露李鸿章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业。"这一段说明了李的部分财产来源。

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助手盛怀宣、唐廷枢、徐润等都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关系很深的大买办,深受李的重用,都先后担任过轮船招商局的会办、总办。唐廷枢在任职期间还兼任英国在华最大企业怡和洋行的总买办。盛怀宣是公认的一个"挟诈渔利,为利孽孽"的人物,盛在给李鸿章的密信中说:"师如需附股若干,乞密示。批令招商局及小人、仲舫为之,候示。"这件事很现实地暴露了李盛之间摆不上桌面的关系与这种关系的利益基础。


北洋水师主办购军火者是李凤苞和徐建寅等人;他们都算是外交使臣。没错,北洋舰队开始组建时的军舰是这两个人订购的,实际上还是东奔西走考察了许多地方才定下来的。可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两个人就是主办北洋水师军火的,因为这个基本上属于抓差,特旨特办之类的。打个比方吧,sars时吴仪兼任卫生部长,直接指挥防疫,难道就说明她是专管卫生部的?正因为他们是外交人员,一桩差事办好了就得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后面自然会安排专门的人手经办军火采购。北洋水师从1880立项,1888年成军,1894年覆灭,前后十四五年时间,开头是李凤苞和徐建寅,后面是谁接手的?李鸿章的老部下黄瑞兰用石头冒充炮弹,还杀死想要举报的一位师爷或是会计。要证明张佩纶与北洋军火无关,你提到的东西是不够的,张佩纶结束流放恰恰就在北洋水师成立前后,就是说,他是有充分的“作案”时间的。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你的观点,第一种,列出历年军火采购负责人员,里面没有张佩纶;第二种,列出张佩纶在此期间担任的职务。 张佩纶本就是买了劣质的军火嘛。而且他当李鸿章女婿的时候。虽然在中法战争之后。但是绝对在甲午战争之前。

李鸿章利用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组建之机中饱私囊。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不管是军火交易。验货还是督办炮台。直至北洋水师的上下军官。那都是李鸿章的亲信。其中张佩沦就是李鸿章的女婿。这是没错的吧。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外号总没错吧。那么多的财产是哪来的?按了现代的说法。也叫“财产来路不明”吧。而且你按哪个时代的理论来说。他都是在贪污受贿。这东西大家都不是瞎子。你要赖也赖不过。贪了就是贪了。卖了就是卖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委派36岁的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稍战即溃,流放张家口。
1886年,李鸿章将女儿李经许配给他续弦。
1888年5月,张佩纶结束了流放生活。
1888年北洋舰队组建成军。
1894年,甲午战争。

张佩纶成为李的女婿,开战打不爆的实心弹大多数是天津机器局国产的。当时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实心弹,而且还不合炮膛,所以临战的时候炮手要拿着锉刀锉弹带。实心弹就是穿甲弹,早期穿甲弹是内浇注水泥的,没有炸药,纯粹依靠击穿对方水线装甲来造成沉没。甲午之战经验表明实心穿甲弹已经没落,穿甲弹开始装填炸药。当时中国不能生产开花弹,所以北洋各舰储备的开花弹还是当年购舰时一并带来的。
张佩纶作为丧师辱国的战败相关负责人,不杀头就是法外开恩了,要流放也应该是“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起复?等一万年再说吧。可是  他被流放到哪儿了?张家口!那还叫流放吗?虽然比不上北京的繁华,可附近还有更好的地方吗?北京抬腿就到。老婆死了还有李鸿章嫁女儿给他作填房,四年后就回京了,这里头的猫腻不用说大家也明白。

李鸿章本人是否亲自参与过购舰的活动呢?参与过,而且做的并不漂亮,1875年始,在李的主持下向英国先后购买了十条“伦道尔”炮艇,我们称为“蚊子船”或“蚊炮船”。这十条船4属南洋,4属北洋,2属山东。事实上属于山东的两条也一直留在北洋“合队操练”。这十条船用银约150万两,购得后因其“船小炮重”,不堪风浪。炮塔不能左右旋转,装甲薄等弱点。并不能派上大用场。基本也就成了摆设。

购买军火,兴修炮台之事  接洽军火交易者谁?验货者谁?督办炮台兴建者谁?李鸿章么?或者是在李授意下其手下人张佩纶才与外商勾结,有意购买了劣质军火?

没办法证明他没有借买军火(注意,不要私自把军火限制为军舰)谋私,关于1888~1894这几年只有这么一段话:“三年后(引注:1888年),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小女儿菊藕为妻。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因此对李鸿章充满感激。(引注:按语意,这里似乎应有后文,没抄全?)甲午战争爆发前(引注:1894年)”,这段恰恰是最有可能谋私的时间。

李鸿章被人骂为卖国贼,还有一个原因,其子李经方娶日本少女为妻。


关于为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翻案!按照军队的条令,在丰岛冲海战中他在济远号上高悬白旗和日本国旗就凭这一条就够军法伺候的了!作者说在海战中有个不成文的条令,重伤的军舰可以先期撤离!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不成文的条令!海战中重伤的军舰可以悬挂出本舰受损,准备撤退的信号旗!退一万步说,就算有这个规定,那也没告诉你要悬挂白旗啊!悬挂白旗是什么意思我想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吧!丰岛冲海战中,济远号撤退是在受伤之前,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方伯谦挂出白旗,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逃跑乞降又是什么?

 


李鸿章是不冤的。他在北洋水师里搞腐败也是确有其实。想赖也赖不了。北洋水师内部拉帮结派。

水师提督丁汝昌出生淮系。是抱着李鸿章大腿上来的。在黄海海战时虚报战功。谎称“我失四舰。日失三舰”(实际上日本人一只也没沉)。李鸿章也不过问。反称“以寡击众,转败为功”。于是上下欢欣。

右翼总兵刘步蟾。北洋水师的官兵大半为福建人。而这位刘步蟾便是闽系的首脑。也是“水师的实际提督”。这位颇有李鸿章搞淮军时的本事。直弄的提督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甚至在黄海之战后“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但“(北洋海军总教习)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李鸿章以“武夫难拘绳墨”为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清兵部所定《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妓未归,擅弃职守,苟且偷生”;靖远舰在港内中炮沉没时,“管带叶祖圭已先离船在陆”。

这上面的东西。都还只是李鸿章误国的例子。但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鸿章身为北洋水师的首领。他是不是该为水师中的腐败风气负责。

李鸿章最卖国的还得算签定〈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定后国人的反应。

5月8日,清政府全权大臣伍廷芳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东在山东烟台如期完成换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震惊哗然,群情激愤,

反割地斗争早在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之日起就开始了。太傅翁同龠、翰林院编修黄绍箕、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御史王运鹏等30余人,纷纷上书慈禧太后,反对对日割地,但均未被慈禧采纳。割台噩耗传来,首先是在京台湾举子和台籍官员,满怀义愤,立即到都察院联名上书,坚决反对割让台湾,表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只要朝廷组织抗敌,台湾人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效命”。这血泪的控诉,悲愤的誓言,引起了正在北京应试的全国各省举人的强烈共鸣,纷纷上书,要求废除割台条约,一时间在都察院排队上书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从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到5月8日烟台换约,22天内先后有3000多名举人上书38次。

在台北,割台的消息传来,“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况下,被腐败的清政府出卖给日本,台湾人民的悲愤、无奈、绝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体会。全台男女老少、市农工商、贩夫走卒,鸣锣罢市,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一年之后,丘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鸿章当时的名声非常之不堪。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怎么到了现在。就转变成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还不错的说法了呢?


《马关条约》的争取权利问题。在李鸿章之前。其实已有张荫桓和邵友濂去日本谈判。但是朝廷内部存在分歧。光绪皇帝电令张等代表立即起程赶往广岛。可是老佛爷却令二人候谕。原因是朝廷又派了主力出关作战。说来很羞耻。这主力恰恰是我们的湘军(惭愧呀惭愧)。可是仍旧作战不利。日军转攻威海卫。慈僖放弃了作战希望。转而谈判。

从这里我们看到。清朝廷虽则软弱。可是还是有过抵抗想法的。在离京十三天后,即一月十九日,张等才奉慈禧之命克日出洋。可是问题有来了。清朝派出的政府不是“全权”。于是日本又以此为借口将二人驱赶回国。

1895年2月17日,刘公岛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当天日本政府宣布:中国另派大臣,须有允偿兵费、朝鲜自主、割让土地、及与日本进行谈判能够签字作准之权。这一声明实际上已经点了李鸿章的名了。慈禧此时急于求和,立即决定派李鸿章赴日求和。

李中堂到了日本。立即发表了诸如“中日亲善”“共对欧美”的废话。这落水狗当然没什么大声吠。这些外交上事。且放过不表。我们单来看看这条约:

第一条。承认朝鲜独立。这是废话。朝鲜独立本就是个笑话。我们不管先。

第二条。割让胶东半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国。这个不能争取?台湾不比阿尔萨斯、洛林。那里的人本就是中国人。况且甲午战争我看还不如普法战争那么惨。普法战争中法国拿破仑三世本人都被俘虏了。条约也没签的像李鸿章这样丢脸。而拿破仑三世的前任拿破仑一世更是情愿流放孤岛也不愿意签定割让法国土地的条约。这个不叫丧权辱国?

第三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日本当年的总国民生产总值才多少。不过八千万两。这笔钱几乎就等于了全日本两年半的收入总和。这个没办法争取?有两亿两银子赔给人家没钱和日本人打仗?

李鸿章本身是不想签定这些东西的。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没罪。抗日战争出了多少汉奸。又有哪个是一生脸上就刻着“汉奸”两个字的?又有哪个天生下来就想当“汉奸”的?这其中因由不计其数。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本性是好的。我们就放过他们不审查?

其中汪精卫就是例子。他爱中国吗?我想至少在三十岁以前是爱的。而且爱的比李鸿章还激烈。爱的连性命也可不要。可是他是汉奸吗?相信绝大部分人毫不犹豫的就会回答“是”。

总之一句话。李鸿章在签定马关条约的时候。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他辜负了中国人。也出卖了中国人。中国人民对这个马关条约是极为不满的。是反对的。是不承认的。

 

 

《马关条约》到底还有没有讨价还价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二次大战时的日本更强。而中国败的也没有普法战争中的法国更惨。可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普法战争的代价。并且在甲午战争中满清朝廷的表现也令人非常失望。

〈走向共和〉中也描写了李鸿章教笼中的鹦鹉说“李鸿章。你是个王八蛋。。。”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这一段的心理描写是很好的了。在签定了马关条约后。国人大多骂李鸿章卖国。李鸿章仍旧是一个中国人。

马关条约起到了什么效果呢?没几年工夫。北京还是丢了。而清朝的软弱根基被西洋各强国发现后。更变本加厉的侵略中国。正是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中国人开始由一致对外转而要推翻清的统治。

 

人都是要负责任的。《马关条约》签定后。清朝也发生了剧变。一是百日维新。一是东南自保。假如说百日维新是国人还对清朝政府存在一丝希望的话。那么东南自保就意味着有一般以上的中国人已经对清廷彻底的失望了。


维新之同志


李鸿章并不见得就站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对立面。李鸿章曾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李鸿章的杀降


有一件事,史料记载都颇为一致,那就是李鸿章的杀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李鸿章率部攻打苏州城,城里的太平军已经同意投降,李鸿章手下大将程学启也与太平军8位首领签订了盟约,而且由洋枪队的英国人戈登签字做保人。但最后,程学启却要杀掉这8个人,尽管“自古以来,杀降不祥!”但李鸿章并没有阻止,结果导致几千人被杀。事后,戈登强烈抗议,几乎要和李鸿章拼命。对此,《李鸿章传》中评价:李鸿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他一生爱用小智小术,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大概。《走向共和》尽管号称是反映1840年到1920年80年间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故事,但其实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说起的,而没有表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历史。不过,由此可见,李鸿章对部下所说的不可不戒之类的话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李鸿章有没有向日本人乞求减少赔款?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日本和谈,其间遇刺受伤,日本人见状将赔款额从原来的白银3亿两减为白银2亿两。剧中的李鸿章包着纱布、打着绷带和日本人谈判,要求日本人减少赔款额度,甚至说出“无论如何再减点,就当作是老夫回国的旅费”之类的话。

历史记载说:不能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就把李鸿章等同为卖国贼,同理,如果是史学家,也不应该因为心中的同情而对李鸿章加以美化。《李鸿章传》中说,当时李鸿章是带着自己的儿子李经方去日本的,李鸿章遇刺后,清廷任命李经方为全权大臣,而受伤时的李鸿章虽然是最后裁定,但躺在病床上,只是口授机宜,并没有亲自上场。也没有因为他的乞求而日本少要赔款的记载。

 

“被逼”签约

说到李鸿章受慈僖的辖制。“不得不”签定了《马关条约》。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说李鸿章的“被逼”签约。本就是很不客观的。为什么呢?因为李中堂本就是清朝统治的主要栋梁。他本就是这个政府的一份子。前面也举了许多例子。清朝的腐败根基。其中有不少还是他直接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谈到他贪污和培植党羽的时候。便能很客观的用当时的历史背景掩盖过去。而谈到他“被逼”签下《马关条约》之时却大力宣扬他的内心世界呢?


最初去日本议和的中国人不是李鸿章父子,而是张萌桓和邵友濂,而日本人以这二位不具权威名臣为借口,将他们驱逐出广岛。临走时伊藤博文对清朝参赞伍廷芳说:“贵国何不派恭亲王或李中堂来议和?”   伊滕博文在马关条约签字时,回想起十年前李鸿章在天津山西会馆为中国主权据理力争样子令日本人心怀余恨,这次伊无不得意地说:“谈判结束之日,两次均为4月15日,亦可谓奇哉”。李作为战败国代表只无奈答了一句:“实属奇也。”只不过十年前的《日清修好条规》算是平等条约,十年后的《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是“全权代表”。不是“签字代表”。然后弱国无外交。是不是弱国就也无卖国了?


李鸿章有没有借权敛财?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官邸在当时就已经通上电,屋顶挂着吊灯,而且能够喝上外国人送的葡萄酒、咖啡等。在解释为什么李鸿章的官邸如此金碧辉煌时,导演张黎曾对记者说,李鸿章生活是很奢侈的,喝的水都是从荷兰进口的。他的奢侈生活所依赖的钱财是从哪儿来的呢?李鸿章有没有借权敛财?

至于李鸿章是不是就像有些媒体所说的生活简朴、为政也十分清廉?那倒也未必,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每膳供双鸡之精汁,朝朝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民间有对联

  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就是李鸿章(合肥人)、翁同?(常熟人)的富有,而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虽不像传说中那样富甲天下,但大约有数百万金之产业,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等都有不少股份。


要说李鸿章如何的伟大。还是算了吧。

各位都拿梁启超说事。可是我们应该看到。梁启超叹过李鸿章。但是绝非为其说话。李鸿章常常以“维新之同志”自居。也拿梁启超的一句评语给大家看看吧:“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利用洋务运动,中饱私囊

李鸿章骄奢淫逸,贪污腐化,利用洋务运动,中饱私囊。当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李鸿章盛宣怀家产可比《马关条约》赔款。李鸿章初入仕时,李家仅是中产之家,李府最盛时,有田100多万亩。贪污受贿可知!因此,李鸿章一手操办的淮军、北洋水师,到后期也都腐败不堪,战斗力很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李鸿章的领导下,打了败仗。受李鸿章直接领导的淮军,丢失旅顺口要塞(当时清政府出巨资修建,花费是北洋水师的2倍),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之败,有人指出慈禧用军费祝寿是一大原因。但李鸿章及其家属亲信难道说能辞其责吗?北洋水师甚至好多开花炮弹打到日舰上不爆,而北洋军火采购权全在李鸿章女婿张佩纶之手,原因可知。李鸿章难辞其咎。

 

 
李鸿章不洁。

他在办淮军之时。麾下还有曾国藩支援他的一部分湘军。可是在打捻子之时。他却总是回护他的嫡系。1867年元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尹隆河展开决战,湘淮军两大主力“霆”军与“铭”军原订同时发兵,但两军统领刘铭传与鲍超互相轻视,刘铭传为抢功而下令提前单独进击,结果遭捻军痛击,部将刘殿魁、田履安阵亡,刘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毙。辛苦鲍超赶来,从背后发起猛袭,才反败为胜,捻军损失2万余人。事后,李鸿章一意回护刘铭传,鲍超反被诉为虚冒战功。由是,鲍超郁愤成疾,执意告退,所部“霆”军32营大部被遣散,只留唐仁廉择精壮,另立“仁”字营,并入淮军建制。

李鸿章也不廉。这个说了很多了。

李鸿章也不智。

李鸿章被俄国人忽悠的事。大家想必也是知道的。这外国人在评论李鸿章之时。大多用“慈眉善目”来形容。说他识得大体。通国事。可是在忽悠他的时候。可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在逼迫他的时候更是穷凶恶急。谁叫他长的“慈眉善目”呢。


李鸿章不忠。
各位都说慈僖是李鸿章的BOSS。他都是听慈僖的。可是他也有不听的时候。八国联军那会。李鸿章可是带了头抗命的。“此系乱命。粤不奉诏”更是出了名哦。不同的是。这回他已经不用再受翁同沭那老王八蛋的鸟气了。


李鸿章很聪明。
在朝廷主战派拼命叫嚣的时候。他提出了反对意见。可是他又不坚决反对。他只是让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反对的。这样的忠臣。当的也真悠哉。只是不知道他爱的是老佛爷?是皇帝陛下?还是爱的各位老百姓?

说李鸿章代人受过?并不尽然。他本身就是这些人的一份子。大家一荣惧荣。一辱惧辱而已。

 

黄彰健于1970年出版《戊戌变法史研究》

孔祥吉于1988年发表《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

 汪叔子、王凡于1987年、1990年发表《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辨伪》、《〈公车上书记〉刊销真相》

姜鸣于1996年发表的《被调整的目光》

1999年7月,《光明日报·读书周刊》据姜鸣的文章,发表《真有一次“公车上书”吗》

欧阳跃峰于2002年发短论《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