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反董卓,是为了大义!当时的天下,正义颠覆,国家混乱.曹操是舍了命去刺杀董卓的.这点没错吧?
刘备反曹操是为了什么?为了恢复皇帝的权力?我笑死了!原来曹操辛苦建立起来的比较和平的局面,乃至千万百姓的生命,都比不了一个皇帝?
如果真的那么执著,那么为什么我没看到刘备刺杀曹操呢?青梅煮酒是个好机会吧?其他的机会也多的是吧?是没曹操那个胆量,惜命呢?还是实际上为了自己打算盘呢?
曹操和刘备出身不同?所以曹操才比刘备实力强的么?
原来如此?!那么为什么"四世三公"的袁大人,被曹操给日了?
原来曹操的"阉丑遗祸"的身份,也算好?
曹操强大的唯一原因就是:"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这才是他真正伟大的地方!也是他比其他人强的多的地方.
他身边聚集的人才,远比其他两国好的多,也多的多,就是最好的证据
原来衣带诏已经扔到脑后了,曾经对皇上的"效忠"也忘了.原来刘协不当皇帝,刘备就可以当了.原因是为了恢复"汉室"!还真是"刘姓天下"呀!
曹魏军的军令:“围而降者,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身为一个政治家,却拿古人的墓葬来作为军资来源,甚至还专门设置一个“摸金校尉”的官职,这种行径,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曹操有过这么个"军令",所以就能推测出他"屠杀百姓是家常便饭"?请问证据呢?曹操马塌麦田,割发代首的事迹,为什么不说呢?
至于说所谓盗墓.呵呵,我早就说过了,真正的历史上,因为连年战乱和饥荒.中国除了益州,荆州,汉中一些比较和平的地方外,基本都吃过死人肉.这又做何解释呢?
在那么一个乱世时期,真的能"死者入土为安"么?生者的生命和尊严又能得到保障么?
曹操统一2/3中国,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希望.这样的伟大的功绩,和绝大部分人民的要求乃至正义,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也是刘备,孙权之流,永远比拟不了的.
不执行?请问有谁会将自己"枪毙"的?你要找的是非人类的圣人么?其他的诸侯会这么干么?
笑话,曹操统一北方多少年了?统一了中国多少地方和人口了?这些地方有没有和平与安定?刘备,孙权集团有没有打倒曹操的实力?他们谁代表了"大义"?
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妄图统一中国,才是真正的痴人说梦.
,曹操虚伪?请问其他哪个诸侯,会这么做?会因为自己触犯了自己制定的法律而哪怕是象征性的惩罚自己?
孙刘没有?呵呵,又开始断章取义了吧?我前面没说过"战乱较少的益州,荆州,汉中等地"吗?你可真聪明!专拿那些地方说事,呵呵.又拿别人当傻瓜了?
吃死人是不道德行为吗?还真是大儒的见解呀!那么请问,饿死是道德的行为吗?
至于那个"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编出来的呢?事实到底又是如何?你这个学者难道不清楚?
单单是地盘大?那里生活的人民不是中国人?他们的要求不算正义的?
再请乱世里的人民最想要的是什么?是不是和平?曹操给没给他们和平,土地,希望?这是不是正义?
刘备,孙权之流抗拒统一,给中国的,又是什么?
汉献帝当然忍受不了,他想要在他看来是名正言顺应该归他的权力.这就是内在的祸根.董承等曹操阵营内部的野心家要利用皇帝的名声,来达到取代曹操的目的.这就是外在的祸根!
实际上他根本没资格要求任何权力,他的命都是曹操救回来的.
汉献帝有治理国家的实力么?他有扫灭割据力量的实力么?他有驾御那些野心家的实力么?权力会真的回到他手里么?他有了权力又能真正的为人民带来和平与稳定么?
没有曹操,中国的灾难只会更大,而不是更小!
至于杀皇帝的妃子,那是该杀!不但不知恩图报,还恩将仇报.这样的人不该杀?!给那个皇帝留条命就算是客气了!
"荀式叔侄对曹操不可谓不忠心耿耿吧",你不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么?他们根本就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来恢复汉室而已.他们真正忠诚的不是曹操,而汉朝朝廷.所以他们该死.因为汉朝该灭.
曹操是汉贼?呵呵,没有这个"汉贼",恐怕汉朝会提前几年灭亡,没有这个"汉贼".恐怕那个属狗的皇帝早就死在不知道哪座荒山上了.没有这个"汉贼",天下早就不知道有几个"朝廷"并立了.没有这个"汉贼",天下的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吃死人肉!
那些把"汉朝"当成正统的,把皇帝当成"正统"的,妄图复辟汉朝的,才是真正的汉贼!
汉朝凭什么要求恢复自己的权力?汉室凭什么要求恢复自己的地位?他配么?!
曹操带给了战乱中的人民以和平和稳定,使中国人不会再象蝗虫一样死去!这就是正义!
曹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这就是正义!
没有曹操,中国的灾难只会更大,而不是更小!
没有曹操,谁去消灭袁绍,马腾,刘表,张鲁等割据力量?
汉朝皇帝?不要笑死我,从他的所作所为,就更看出他到底是把天下,人民放在第一位,还是自己的权位放在第一位
为了恢复腐烂不堪的所谓"汉室".就把人民拖入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战乱中去,这就是汉贼!
如果其始作俑者是那个汉朝皇帝和他的支持者,那么他们,就是汉贼.就如同卖官贪污的灵帝一样,是祸国殃民的汉贼.就该杀!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当一个朝廷,政府本身的作为已经腐烂不堪了,还死抓着权力不放,导致民不聊生,那么他就是国贼,他就该灭亡,他被杀,被推翻,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你是1700年前的人么?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历史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虽然从来变成现实过,但总不至于没人提吧?总不代表这不是正确的吧?
笑,请问一个政治家,要看不要看他的能力?无论军事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文学也好,刘备哪点比的上他?
你又是如何得知刘备那种人的选票就会比曹操多的呢?你去做过实验吗?
那些在曹操的统治下,从流亡到安定,从饥饿到吃饱饭的人,是不是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会去投刘备?!
还有,战争,就是最大的屠杀.引起和延长这场战争,才是最大的罪恶!
,正统主义本身就是罪恶!就因为这种思想,人类犯下过无数的暴行!
其次,"君为轻"这是古人的杰出智慧之一.虽然从来没变成过现实,但从这种思想中,我们也能知道所谓"王权至上"到底正确与否,到底代表了谁的利益!
再次,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没有曹操,你以为"刻玺于北方"的袁绍,"称帝于淮南"的袁术."坐拥荆襄"的刘表.西川的刘章.汉中的张鲁,西北的马腾.会那么乖乖交权?那他们可真是太可爱了!
造反和安定的生活的,比例是多少,你知道吗?造反的里面是那些拥护汉朝的逆贼多?还是人民多?
三国结束时,晋朝的人口是多少,蜀汉的又是多少?
历史有假设么?因为要给刘协表现的机会,所以要曹操交出权力就是正确的?如果他不行呢?谁来收拾残局?中国怎么办?就因为一个皇帝?!
至于刘备,他的军事能力,能扫灭割据力量么?不是我瞧不起他.他的事迹都摆在那了.
再次,你以为当皇帝是过家家?刘协不成了,就交给刘备?只怕到时候又是一个乱世吧!人民该怎么办?!
黄巾起义前,汉朝全国人口为6000万左右,而西晋统一中国时,统计全国人口,只有约600万,其中益州(蜀汉故地)约为九十二万。
之所以西晋末年会发生“五胡乱华”的事件,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导致羌、氐、匈奴、鲜卑等族内迁,而恰好西晋政权在民族问题上处理得极其失败,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少数民族纷纷起来反抗西晋。而中原人口的锐减,是这一事件的起因。
知道民主是什么含义吗?允许反对权威,正统的声音存在,就是民主的表现之一.
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并存,就是民主.
倒霉的是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从来没有"君为轻'过!所以倒霉的从来都是老百姓!就因为你这样的担心一直存在,所以中国的君为轻从来没站稳过!从来都被质疑中,从来都不相信老百姓的智力!
文景之治是因为王权至上,所以汉末的"王权至上"就是合理的了?就维护了秩序了?那么黄斤军是为什么起事?你不觉得这样的类比纯粹是生搬硬套么?
笑,"主上"?我请问你,谁能保证那个汉献帝不是个昏君?你能么?为了证明他的表现,所以就要把权力交给他?就要冒着刚刚建立起来的和平再次丧失的危险?
到底是皇帝大?还是国家大?
三国时期人口- -
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导致东汉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建和元年春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①;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②,更有著名的“黄巾之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就不计其数了。司隶、豫州、冀州是东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隶人口约三百万、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占东汉人口约五千多万的四分之一强③,但仅上述延熙九年的饥荒,司隶、豫州就饿死三四百万,其他原因导致户数的丧失,就更难以计算了。
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虽然镇压了主要的几支黄巾军,但黑山、青兖黄巾等余部尚散布各地,随之而来的是凉州汉羌各族的暴动,又不断对司隶进行袭扰。汉灵帝无力处置,又在几年后病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然而,统治阶层内部在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中两败俱伤,引来了另一个权力的觊觎者董卓。
董卓对治理国家无甚才能,但在破坏上却有着惊人的能力。“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在面对关东州郡的联合讨伐下,董卓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④,到汉献帝入关时,加上迁徙而来的人口三辅户口也不过才数十万,人口户数的丧失,可见一斑。
紧接着的军阀混战,更是人口迅速丧失的根源。
首先是饥荒,连军队都不能保证粮食供应,老百姓就只有活活饿死了,甚至人吃人。“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⑤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蝗虫起,百姓大饿”、“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罢吏兵新募者”以节约粮食⑥。
其次是战乱,曹操征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⑦。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颈⑧。
再次,战争对于作为强壮劳动力的战士的摧残,也到了无所复加的地步。麹义与乌桓、鲜卑“合兵十万”进攻公孙瓒,由于粮食缺乏和战斗损失,在撤退时只有“余众数千人”⑨。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⑩
自汉桓帝时开始持续到汉灵帝时长达四十余年的天灾人祸,以及随之而来二十余年的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损。以至于曹操拿到冀州的户口簿,发现“可得三十万众”,惊喜的称之为“大州”①,实际上这个户口统计的年份甚是可疑,自董卓之乱直至曹操平定冀州,这段时间冀州长期陷入战乱,毫无可能进行人口统计,这个户口的统计当在汉灵帝末。况且“可得三十万众”,按照壮年男子(从23岁到56岁都在服兵役的年龄之内)与老弱妇孺的比例,整个冀州的人口也已锐减到一百多万,远远低于五十多年前的五百七十万。
北方战乱不断,并不代表南方就是世外桃源。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都镇压过反对自己的大规模叛乱;荆州的刘表除了与袁术争夺南阳之外,还镇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叛乱;而扬州的刘繇被孙策赶到豫章,孙策又马不停蹄的降服诸郡,当相比而言还算战乱最轻的地域。远在绝域的交州,倒是一片繁荣景象。
赤壁之战后,荆州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口迅速减少,经济遭到破坏,所以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②。刘备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抵抗不大,所以益州的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也不是很大。孙权主要的活动是平定山越,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③,以及骚扰淮南,俘虏人口,江东及交州基本上没有战争的创痕。
迄于三国初期,人口才有了相关记载。但我所述三国时期户口数,仅是一般民户在国家户籍上登记而见于历史记载的户口数。由于当时有许多人不向国家登记户口,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不编入一般民户的户籍,所以一般来说,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数要少于或远远少于实际所有的户口数。但国家的赋役和兵役都是他们承担,对于我下面将要论述的各国兵力是主体与枝叶的关系,所以我并不将脱籍的人口计算在内,只计算国家所能控制的人口。
关于曹魏的户口,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户口缺乏记载。在魏明帝时杜恕说“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则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蒋济也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三人异口同辞强调人口寡少,即使按照杜恕的说法,东汉时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魏国早期人口并不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西晋时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263),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口数作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那么魏国的人口应为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关于蜀的户口,史籍中也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吴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以上两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相同,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吴自赤乌五年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户口统计工作,所以王濬在灭吴时所得的户口数,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统计数字。
根据上述数据,魏、蜀、吴三国末期时的总数是户一百四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不包括官吏和军队)。《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户口数是“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户”,《晋书·地理志》则记载为“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三国的户、口数大约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
西晋的户口数,《晋志·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时,“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与前面统计的三国户口总数相比,户多近一百万,口多近八百五十万。由于这时晋刚刚灭掉吴国,所以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应是在原魏、蜀境内。魏、蜀的户口是魏灭蜀那年的统计数字,距离太康元年只有十七年。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增加户近一百万、口八百多万,应当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西晋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殖。
其次,推行轻徭薄赋,经济的发展使部分脱籍人口想要稳定,这样就必须重新入籍。
在《三国志·陈群传》裴注中记载:“按《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不能居半。”这与《晋书·地理志》所载太康元年的户数相比,两年内西晋的户数激增一百三十多万户,超过太康元年的户数一半有余。这显然不能归因于人口的自然增殖,而是与太康元年开始推行的占田令有直接关系。因为既要在全国范围推行占田制,就必然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户口、财产登记工作,编制新的户籍,脱离户籍的人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就必须得重新向国家登记户口。再,魏晋时期封建依附关系有很大发展,门阀大族既占有不少合法的荫户,也占有数量更多的非法隐户,如在颁布占田制的前几年,中山王司马陆就曾占有簿籍不挂的隐户和冒牌荫户七百多户。西晋占田令中规定品官荫户的数额为一至十五户,这是比较低的,推行这种荫户制,可以把官员大族拥有的一部分依附农民转变成国家的编户。太康三年国家编户的激增,主要应是这次与推行占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检括户口、整理户籍的结果。太康三年国家有三百七十七万户,如每户平均以五口计,则那时国家控制的人口大约可达到一千八百八十五万人左右④。
中原人口都哪去了?曹操统一中国是不是正义?!
汉朝当然是刘氏家族的私有财产了。最基本的政治常识知道么?国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部族国家-王朝国家-民族国家。 王朝国家的性质,就是“主权在君”,只有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念的成熟,“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才代替王朝国家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跑到1800年前去谈虾米“主权在民”,好笑啊! |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就是好的,武帝北伐匈奴,维护了国家统一,就是好的.
到了东汉末年,上昏下贪,那就是坏的,就活该灭亡!
2,汉末时期有"和平局面"?这是什么"和平"?人民能生活吗?黄巾军是为什么造反的?!
再请问你,恢复汉朝的统治,那些割据势力会自动消亡吗?没有曹操,谁去消灭他们?
那个皇帝和他身边的人,到底是要恢复"和平局面",还是恢复"皇帝的权力"?
曹操代表中央政权,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和平要求,这就是正义!刘备以"汉室宗亲"这正统破旗为幌子,抗拒统一,导致战乱延长,就是逆贼.
因为,汉朝,应该灭亡.
3,笑,我说的曹魏的正义,是来自他的继承者灭了其他两国么?还是因为他代表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代表了多数
"忠",那也要看忠诚于什么,忠诚于谁.
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忠诚.
把国家等同于皇帝,人民的利益等同于皇帝的利益,那叫"愚忠",如果再是造成了恶果,或者根本是假的,那就是逆贼.
更何况,曹操是个英雄,决非什么"奸臣",因为汉朝原本就是汉朝人民的汉朝,而不是皇帝的私有财产!
汉朝早已经腐烂,早已经辜负了人民,他活该灭亡!
曹操到死也自己当皇帝,这就是说明他到底是忠,还是奸.要知道,他要想废了汉,那不过是"红炉之上一点雪"而已.
他消灭的,都是割据,分裂中国,汉朝的势力!
正史中,曹操没有刺杀过董卓。
是么?正史没有写他刺杀董卓.不过他不接受董卓的邀请反而起兵聚义,讨伐董卓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