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明朝被极端的明粉搞臭!

(2007-05-28 10:38:04) 下一个

汉网搞臭了清朝,明朝被极端的明粉搞臭!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最近网上盛传 清朝搞臭了明朝搞臭了清朝。其实,正是汉网的人搞臭了清朝.明朝是被极端的明粉搞臭的!

 

按照中国儒学,中国从来就没有“民族正统论”,只有“皇权正统论”,清朝皇帝灭了明朝皇帝理所当然成为正统,捍卫皇权成为所有臣民最高义务,在这个前提下,"文字狱"都可以视为捍卫皇权的理直气壮的行为,而不会被视为民族叛徒,因为皇权就是一切,有再多的叛徒骂名也是枉然,皇帝的态度是唯一的行为准则,决定中国社会的一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绝对是民族之间的奴役与奴役,而清朝与明朝只是皇权正统的替代!

 

明朝是被极端明粉搞臭的!清朝的皇帝都比较讲规矩,只有雍正极端.这个事情说起来蛮好笑的,满清的后裔们一直在谴责雍正,可是呢,我们汉人的学者却在拼命为雍正翻案!说句实话,看看满清的皇帝们一个个对儒家那虔诚态度,再看看汉人自己怎么对待儒家的!?明粉去死吧!你们是丧失良心的小人!在有良知的汉人心目中,明朝和暴秦,残暴的蒙古一样,永远是我们汉人的心痛!

明朝朱元璋家族对待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好的, 把什么不好都弄到清朝 而认为明朝什么都好的人才是在做梦 明朝从未出过一个好皇帝,而清朝从未出过一个昏君或暴君(所有皇帝之中就只有雍正比较残忍忌刻,但那不是针对草民的)。清朝皇帝从未出过或修炼长生术、或到处采矿搜刮民财、或罢工几十年不理朝政、或热衷于作木匠听任权奸儿戏国事、或残忍猜疑忌刻好杀、动不动砍忠臣脑袋的昏君暴君,就连最不成材的咸丰,比起明朝那一群昏庸透顶的烂皇帝来,也足可算励精图治的皇帝模范了


网上的那篇文章,错误百出。
  
Q: 过去史学界的风气,是为了一些人的所谓大汉族自尊心,一直视吹捧汉唐宋明贬低元清,在今天这风气仍然有影响。  
A: 现在很多人说《明史》是清朝修的,所以对明朝进行诬蔑。必须注意《明史》是史学界公认的修的比较好的著作。它刊行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清顺治时开馆修史到正式定稿历经90多年,总裁张廷玉、王鸿绪均是汉臣,参与修史的“布衣” 万斯同在明亡后守节不仕清朝,在史局工作却不接受清朝的官衔和俸禄,《明史》就是以他编撰的500卷《明史稿》为蓝本修成的,万斯同是明朝的大忠臣,《明史》故意歪曲史实污蔑明王朝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Q: 抵毁明太祖画像。 一幅出自清人手笔的画像简直把明太祖画成了外星人,然而依据却是清朝编的所谓一部《太祖皇帝本记》。谁都知道明太祖的老婆马皇后当年可是义军统帅的女儿,难道眼睛瞎了非要嫁给当时正在当小头目的外星人老朱吗?要知道在历史上他们的感情是很好的,再说明太祖的后代个个雄姿英发,按照血统论明太祖最起马也应该是个正常相貌吧,怎么会像外星人呢?为免不太现实吧!
A:  一幅出自清人手笔的画像”到底是哪个清人,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是民间的还是宫廷的画家?有什么样的背景?你自己恐怕也不知道。,《明史》称其“姿貌雄杰”。  实际相貌如何呢?如果不知道,就不能仅仅推测。
  
Q:  按照血统论明太祖最起马……”

A: 你自己都没有搞清明太祖的相貌,只是揣测而已。 钱穆先生也是讨厌清朝的,但是他却高度评价了康熙的宽仁。我们只要看看《明史》,清朝对于明朝的各位皇帝的评价都不低。    
明史对于朱元璋的评价甚高:《太祖本纪》云“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我想这个评价,今天的历史学家都觉得过分夸奖了。
对明仁宗朱高炽的评价,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与文景相比,评价甚高。
对孝宗朱佑樘的评价:“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可见评价甚高。

  
Q: 一味抵毁明太祖杀功臣却绝然不提杀的大都是贪官污吏。 明太祖出自贫寒之家,从小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明太祖的治国理想就是把新生的大明国建成一个吏制清明,天下同福的社会。然而在明朝建国伊始,跟随他打天下的一部分人就渐渐的腐化了,虽然有无辜,然不少人绝对是必须除掉的,否则天下不稳。于是明太祖以刚猛治国,铁面无私,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甚至包括了他的亲戚也毫不例外。这些措施使明朝的国本更加稳固,所以应该说明太祖为明朝开创长达三百年的江山社稷打好了基础,为明朝统治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A: 明史对于朱元璋的评价甚高:《太祖本纪》云“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我想这个评价,今天的历史学家都觉得过分夸奖了。
明史  循吏传》“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 ”,“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
  
Q: 清编“凤阳花鼓”抵毁大明。 众所周知的“凤阳花鼓”出自清朝早期,此曲开篇便唱:“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试问明朝时期谁敢在大街上唱这首歌!难道不怕掉脑袋吗, 显然是在清朝入关后被改了曲词名,并得到清朝统治者的指使和鼓励,由一些乞丐在街头巷尾,乃至全国各地相互传唱,用意抵毁明朝以达到满清统治者坐稳江山的险恶目的。
A: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凤阳花鼓中很有名的《凤阳歌》。本人对于凤阳花鼓戏尚未有研究,请说说清朝统治者编写凤阳花鼓戏的细节,如你是怎么知道“显然是在清朝入关后被改了曲词名,并得到清朝统治者的指使和鼓励,由一些乞丐在街头巷尾,乃至全国各地相互传唱”?
  
   
Q:  抵毁明太祖不是汉族人而是回族人。 理由是明朝修建伊斯兰庙,真是可笑!众所周知,明朝是个百家争鸣开放的时代,明朝还修建过天主教堂呢,满遗怎么不说大明天子是欧洲人呢!明太祖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凤阳人,有史可查。满遗你不要说你的老祖宗还是“兰谋人” 呢!这种说法显然是自揭满清异族入主中原的狭隘胸襟,有一句话叫做“当猴子爬高了,红红的屁股就露出来了,便不雅观了!”。
A:  清人在那一文献里这么抵毁明太祖?《明史》里从无说明太祖是回族人的记载。《明史》卷一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一般读者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元璋以前是做和尚的。
著名的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据说周有光、台湾马明道都持明太祖是回族人这种观点。
  
  
Q:  抵毁明成祖是所谓朝鲜人。 理由是明成祖的妈好像是朝鲜向大明进贡的妃子。就算明成祖他老妈是朝鲜人,她嫁给了明太祖也就是嫁到了中国,已经是中国的媳妇了,他儿子也就应该名正言顺是中国人,我想指出的是康熙的老婆和奶奶都是蒙古人呢,照这么说满清血脉还是蒙古族呢,清朝岂非蒙古国!?
A:  清人在那一文献里这么抵毁明成祖?
 《明史》持朱棣为马皇后所生这种说法。
 说明成祖是妃子所生这种说法的来源于《太常寺志》。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皇家宗庙的祭祀 就由其负责。明代文人对这种资料将信将疑,但还是觉得有合理的地方。万历时期的文人何乔远就持这种观点,“臣于南京见《太常寺志》,云帝(明成祖)为妃所生,而玉牒则为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 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京)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
  
    
Q:  抵毁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朱允文。 试想明成祖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动用二万多人的大部队明目张胆的去海上找建文帝就不怕打草惊蛇!再者,明成祖起先已经宣布建文帝已经焚死,还进行了国葬,找他还有何用,岂不自相矛盾!
A: 明史》确实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郑和传》)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界的说法有很多种。
 “明成祖起先已经宣布建文帝已经焚死,还进行了国葬,找他还有何用?” 故意不知道么? 韩振华在《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的《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和陈得芝在《历史教学问题》1959年第3期的《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双重任务》以及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书中等均认为郑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经济意图。说朱棣夺取侄儿的帝位,自知声名不佳,故遣郑和出洋宣武异域,使万国来朝并安抚或镇压逃亡海外的的臣民,提高国家威望,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开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线,扩大官方对外贸易,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产品换取海外国家的补药、香料和奇珍异宝,满足王公贵族的享用。故郑和统率的船队称“宝船”或“西洋取宝船”。
  
Q:  诬蔑说大明天子英年早逝是因为淫荡。 据考证明朝皇帝尊崇道教(如武当山就是明代皇家的道教建筑群,其中真武大帝塑像就是按照朱棣本人塑造的),故明朝皇帝有炼丹药的习惯,大都死于过量服用丹药中毒而早逝。  
A:  明朝皇帝的年龄,明朝历代皇帝中除了太祖,成祖,嘉靖帝,万历帝以外,几乎全是短命的。但是死因中并不相同。《明史》对于明朝皇帝几乎都进行了公正的评价,并没有进行诬蔑。说到好色的只有明武宗朱厚照。下面我将进一步辨析。
  
  
Q:  诬蔑说明武宗建“豹房”是淫荡。 据考”豹房”其实只是明朝皇帝的皇家动物院而已,明武宗喜欢养豹和其他动物,明武宗经常在此给豹喂食和避暑,“豹房”的功能其实和清朝皇帝的“避暑山庄”一样,为什么会变成臭名远闻就不得而知了。
A:  《明史》记:“引乐工臧贤、回回人于永及诸番僧以秘戏进,请于禁内建豹房新寺,恣声伎为乐。”
  而《明会要 方域二》也记载“正德二年,帝为群阐蛊惑,乃于西华门别构院筑,筑宫殿,而造密室于两厢。句连栉列,谓之豹房。”

  
Q:  借明神宗不上朝来诬蔑大明天子荒政。 最喜欢在此事上做文章的当属满遗武侠小说作家金某人。该满遗却绝口不提明神宗不上朝是因为明朝已经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阁首辅制度,皇帝不必事必躬亲,而且当时明神宗经过“非君”浪潮后和内阁对着干。后来明朝的这套先进的内阁制度被西方广泛学习,首辅就是现在首相的原形,明神宗就像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有谁听说伊丽莎白天天上朝开会?满清皇帝虽然勤,然心思都用在怎样拼命压榨其他民族的反抗精神,老佛爷的名言大家可没忘吧。
A:  又在这里yy了,不值得一驳。 不见有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我所说的意Y 就是指"后来明朝的这套先进的内阁制度被西方广泛学习"。明朝“内阁”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两种概念。
西方的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明代废中书设内阁,主要是为了保证皇权的高度集中,但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很少像朱元璋这样的精力充沛,于是让大学士担任皇帝顾问兼秘书的职务。
内阁的大学士手上没有实权, 内阁大学士表面位尊而权重,但难以独立发挥其权力,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所以内阁一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许这正是明朝皇帝的意愿,至少保证了内阁不会因为权力过大而架空皇帝。
   所以中国明朝的"内阁"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体现.皇帝操作了最高权力。
   《明史》的评价(“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以及嘉庆所说的 《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中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都是很有道理的。

明不可能自发转移到现代社会,原因  
  1:儒学根深蒂固,甚至较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强化,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大学,也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中医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有限的西学翻译不能改变儒学独尊的状况,国人的骄傲感必须等到鸦片战争这样的耻辱才会终结。  
  2:经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明代的技术基础尚没有大规模的分工合作产生,无法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工厂。  
  3:明代缺乏海外扩张的兴趣,甚至连陆地领土扩张的兴趣都没有(唯一的例外是明成祖征安南,原因还是因为安南原国王在成祖那里告状引起)。没有殖民地就无法进行所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Q:  诬蔑明朝晚期的太监竟有十万之众。 紫禁城如果能够容纳十万名太监,哪有那么多的房子让他们住?何况还有明朝的大内御林军和宫女呢!试想新中国的五十国庆阅兵参加人数也只不过十万人,如果明末真有十万名太监那整个故宫不都站满了人吗,显然是胡说八道,白痴想想都会明白的道理,按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明末确切的太监数字不会超过一万,十万名的数字是包括了各个中央直属机构的人数(包括锦衣卫、东厂)。
A:  如果硬要说清朝在污蔑的话,大家都可以找出(清)徐锡龄、钱泳著《熙朝新语》云“康熙四十八年,上谕大学士等曰:“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在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紫禁城内砌地砖横竖七层,一切工作俱派民间。宫女九千人,内监至下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明季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以数千万斤计,俱取诸昌平等州县,今此柴仅天坛焚燎用之。”马口柴约长三四尺,净白无点黑,两端刻两口,故谓之马口柴。”
  康熙说得很明白是从“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在御前服役者”那里得知的。
此外,我前面的众多材料证明了明朝太监的数量很庞大。我只是摘抄明代人的实录,以及明末清初的民间的历史资料,全是资料汇编,可能是所有的资料一起来搞臭明朝吧。明朝太监不仅为害甚大,而且数目庞大。
  
为了管理太监,明朝设立了明代的宦官机构,这一套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并进而衍生为军事和财政两大职能。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和职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四衙门已大大超过了明代以前宦官组织机构的规模,但是,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绝还不仅仅限于这二十四衙门。在二十四衙门以外,明代宦官还拥有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
  
  但是实际的宦者人数是多少呢?收集了部分数据,以飨读者。  
  
  关于明朝朱元璋时期
  ————明朝灭元朝以后,留用了大量元朝的太监。
   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五年收太监360人,(《明太祖实录》卷149)。洪武二十四年,向属国索要太监200人(《明太祖实录》卷208)。
   此外还有外国进贡的太监。《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三、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及十九年有某番邦四次入贡阉童:200多人。
   卷32,十三年向明朝进贡“侍童”一百二十五人,
   卷145,十五年五月“进阎者十五人”;
   卷155,十六年六月“进阉竖二十五人”;
   卷169,十七年十二月“贡阉竖三十人”;
   卷179,十九年二二月“(贡)阉竖一十九人”。
  
  以上是否为宦者总数?
    
  关于明成祖时期的情况
    明朝立国本在南京,成祖迁都以后。南京和中都凤阳留用了很多太监。成祖在某次战役中,俘虏了大量战俘,其中作为太监的3000人。永乐四年,成祖使人至一属国征求阉人,并以“不下三四百”为额。  
  
  关于明英宗的情况。
  天顺三年,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曾阉割俘获稚童一千五百六十五人以进。
  
  关于明武宗时期的情况:  
  正德十一年,一次录用“自宫男子三千四百六十人” (夏燮《明通鉴》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关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情况。
  嘉靖年间,于二十一年、二十六年、三十二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有大规模的选阉
    
  关于明神宗时期的情况
  ————“至万历元年(1573),亦曾选用净身人3,250名入内府;万历六年(1578),再选入3,570名;万历十六年(1588),又选入2,000人。万历朝最後一次收用净身人,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是年所收人数为4,500名。总计在神宗朝选入的宦官总数为13,320名。”
  这里少计算了万历十一年,其的数据历史上缺乏记载, ( 神宗万历元年至六年,“六载之中,两收数千”,一次三千二百五十人,一次三千五百七十人,夏燮《明通鉴》卷四十六。)
    
  关于明熹宗朝的情况
   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势必要除旧布新,这导致选阉频率增加。先是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戊戌,“收用净身男子三千名’,(《明熹宗实录》卷1.泰昌元年九月戊戌。)
   又于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诏选净身男子三千名入宫”(《明熹宗实录》卷5,天启元年正月乙酉。)
   在天启三年二月,“已卯,准收净身男子一千五百名”《明熹宗实录》卷31,天启三年二月己卯。
   仅隔三个月后,至五月,又“诏礼部会司礼监拣选净身男子”(《明熹宗实录》卷34,天启三年五月庚子。),这次选用的内监人数迅速膨胀。
  
  关于明崇祯帝的情况。  
  ——————:“崇祯朝,三次选用,据说「数增万人”
  大致而言,崇祯帝铲除魏阉后,收敛不多,还是命令收取自宫者。如四年(1631年)十二月“帝命收净身男子”(《崇祯长编》卷54.崇祯四年十二月乙丑。)
  崇祯在位十八载,共选三批自宫者,人数达万。(文客《紫禁城内的影子皇帝——宦官》,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此外,藩府、官僚势要之家,也仿效内廷驱使自宫者。明初,藩府、官僚等人家就仿效内廷的做法驱役自宫者。洪武五年明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即是针对此的,这说明当时藩府官宦之家供使自宫者的做法相当流行。藩府、官僚势要之家火者的来源有二:一皇帝赏赐;二收用自宫者。如晋府收用李二等自宫者九人及云南沐王府收纳自宫者二十余人家用。所有藩府的太监总数是多少,实难统计。
  
     实际数目多少,本人尚未考证完毕。
  
  附录:清朝的太监
  
  -“满清皇帝重用太监的确不多,但顺治却是最重用太监的皇帝。他建立了“十三衙门”,太监最盛时期多达4000多人”
  这个也许是事实,因为清朝毕竟是继承明朝的。明朝太监数量太大,顺治年间太监的数量也许达四千。
  顺治以后的情况呢
  王玉德《中国宫廷文化集观》统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太监2605人。
  嘉庆三年(1798午1,太监2675人c
  道光什三年(1842年),2216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l596人。
  光绪十二年(]887年)、1693人。
  宣统时,不足1000人。
   另据李光在<清季的太监》中一文作过统计:‘根据调查,光绪年间,宫廷太监共有一千几百多人,其中总管太监十六人,占太监总人数的百分之零点八一,首领太监一百五十二人,占太监总人数的百分之七点六六。宣统时期也是这样.例如:敬锐、荣惠、庄和三宫共有太监二百六十七人,其中首领太监十二人,占三宫太监总数4.94%,端康宫有太监一百二十—人.其中首领太监十三人,方该宫太监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点七四;皇后宫中有太监八十九人,其中首领太监有十二人,占该宫太监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三点四八。”(《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录》,北京,文史出版社1982年)

 

 战时安置,以扬州城的面积,平均每五平方米一人。这么大的人口密度,假如不像出席大型活动那样在广场上空手站着的,完事后回家吃饭睡觉,恐怕也不能安心等待史将军和敌人打持久战,还不影响知文达礼的回忆录作家和亲友喝酒。一座城市涌入比常住人口多N倍的游民,这游民岂不是满街都是?要饭、借宿之类也够长驻居民受的。像扬州这样的繁华地界市区想必是很拥护的,现在旧城里也是窄街狭巷居多,且我国除非是政治意义特殊的城市也鲜有大面积的广场,更别说占地面积像天安门那样占地约为扬州面积一成的大型广场。回忆录作家描写自家周围的环境似乎也没有提到游民一事,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在哪个天安门露宿的。
  
  清代皇家的太监不能出京办差,皇上养在宫里的大概就是宫监的全部了。我国古代王朝在由盛转衰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财政困难和贫富差距加剧,麻子那朝应当在清代还算是简朴的,所以说麻子也不厚道,大概是比了一朝比较糜烂的,有本事他和朱八那朝专门在京里伺候端茶倒水的做比较。过了麻子那朝,宫里的太监肯定人数还要大涨,有达人可以找出个太监峰值数字来,和明代的10万人PK。
  
  也不知道清代宫里的宫女有多少,听说早年一些没建立大一统的皇朝还能养个上万人。

 

 

Q:  不是字数越多越有理!你先说清楚,“81万人”这个数字出处在那里?
A:  和元代六十岁以上老头要进砖打墓(朱八他爹超龄好几岁都没进去,急火攻心,挂了)一样“于史无证”(似乎早一些,民国时候的文人写一些随笔性质的东西时,如果提及这段文字,之前都要加上这么一句),但经常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好像说多了能换钱。据说是出自日本友人对某回忆录作家作品的研究,经当年革命党人发扬光大后,传回我国,经常被一些人引用。
清朝真伟大,不但通过重修《扬州府志》卷五改变了扬州城面积的数据,还硬生生的挤小了明代城墙围成的圈。唐长安城多大?有史料数字留存吗?连城墙都没留下,还不是考古工作考证出来的。清能改小扬州城的城建资料数字,可没听说费多大功夫让明城墙搬家,且把这事做得天衣无缝吧。

 

Q:  想不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古城扬州,占地面积竟然只有紫禁城的三分之二大。不知道进城就翻山兄弟是那个世界、那个国家的人!也许是玄幻大陆的居民吧?哈哈哈哈哈地鄙视你这种立学态度!
A: 搞清楚宫城和皇城的区别再回来发言,你不如琼瑶阿姨。目前查到的数据就这么大,如果你有异议请给出相关研究的结果。扬州唐时最盛,城墙里边不过是18平方公里,也就是明清南京的一半大。

 

 

Q: 内城和城界的范围更大!
A: 在城界躲避战火和在内城躲避战火性质能一样吗?

 

 

Q:那你说内城干什么?既然有18平方公里的数据,你引用4.8平方宫里是什么意思?
A: 看清楚喽,18平方公里是唐时的面积,鼎盛之时。唐、宋、明清几代的扬州城根本不是在一个地方经营的,明末扬州就4.8平方公里,有异议拿史料或史学研究成果。汉语四级考试阅读您拿了几分?
随便给你一提南京,好不容易百度出来的,你又想往南京方向转移话题。南京城只能扩大?你当是我朝啊,盛世滋生GDP,越过越好哎嗨嗨呀~这只能扩大的南京城到了老朱八修城墙的时候,三城总合的明城墙统共33.68公里,扯成个正方的才多大?实际面积不到明清北京的一半,43平方公里。当然您老可以毫不抹杀自个儿激情的继续扯,说扬州城一定必定肯定比南京城大,不比南京城大也比我这数小,放上80几万人不算汉奸一点问题都没有。

 

 

Q: 批过此人,没想到硬是死撑把柏杨十万太监那套当成圣旨反复拿出来说。
A: 总面积4.7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的明代扬州内城在战时能放下81万待屠人口且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还不算没被屠掉的汉奸与回忆录作家(回忆录作家说当年全扬州的人人都乖乖的待在城里等史将军得胜的消息,且这个人口密度没有影响到他当时与好友宴饮),那么占地6.8平方公里北京皇城放下十万太监也不成问题(小燕子:北京城是个大圈圈,大圈圈里有个圆圈圈,圆圈圈里有个黄圈圈……《还珠一》。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各地藩王家养的和老朱家放到各地公干的太监。

 

Q: 抵毁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朱允文。
A: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记载:“少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荧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多足者。……”
派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是为了找建文帝德说法自明代已有之,非清代编订之《明史》始作俑也。
  
  
Q: 诬蔑明朝崇祯帝国库藏银。 这经过仔细推敲也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明末经过连年天灾,明朝陷于连年两线同时作战之中,苦于腹背受敌,国库必然空虚,军饷亏欠严重。于是崇祯帝夜不能眠,四处借钱筹集军饷。试问如果国库有钱他还需要四处奔走去借吗,他傻呀!甚至还借不到,杯水车薪!我认为国库里如果真有银子也一定是崇祯帝刚筹来的钱来不及发放,匪军已经包围并攻陷京城了。

A: 奏折看,崇祯有钱(内驽)
    
Q: 抵毁明宪宗爱上一个比他大二十岁的女人。 试问爱情还有年龄限制吗!人家喜欢谁是人家的事。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明代的爱情观已经很开放,似乎更接近现在。反观搞同性恋的宣统皇帝,从未碰过可怜的婉容皇后,害得婉容皇后与车夫搞在一起(可见车夫腰力确实不错),以及现在辨子戏里皇帝YY下江南,怎么不见有人诋毁过?
A:  《明史》 卷一百十三 列传第一记载
  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
  宫。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
  希得进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
  祀诸山川,遂封贵妃。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Q: 诬蔑说明朝实行禁海,闭关锁国。 试问明朝如果实行禁海还有郑和的大航海吗!明朝如果闭关锁国还能引进红夷大炮提倡西学东渐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天主教堂吗!明朝的海禁也是因为抗击倭寇而进行暂时的海禁。整个明朝是中国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市民文化活跃,百家争鸣,俨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状态下的社会,要知道,当时明朝海军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以至于明部将之一的郑成功在明亡后还收复了台湾,而清却是真的闭关锁国,以至于数百后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还不知法兰西在何处。
A: 这个不用辩了,历史记载清清楚楚。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u()Z4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
  
  
Q: 一味妖魔化明朝的宦官势力。 明太祖在建国伊始就制定了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法令。机构明朝也有好的太监,如冯保,王承恩等。明朝的东厂特务机构是皇家直属特务组织,换句话说就是中央直属特务机关,是现代情报和安全机关的始祖。
A: 这个不用辩了。
  明朝末年的黄宗羲写道:
   “宦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阉宦,无奉行于阉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对富,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明夷待访录, 阉官上)
  黄宗羲老先生也在一味妖魔化明朝的宦官.
  
  
Q:  纵上所述,满族统治者从来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极力抵毁大明之能事,把明朝抹黑了清朝就显得白了,满清统治者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奴役先进民族的目的就能名正言顺了,满清统治者对入关后的一系列大屠杀罪行就能抹消了。然而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明王朝不仅有着十七位帝王的传奇人生,更有着三百年的江山社稷,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有着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有着华丽的紫禁城以及雄伟的万里长城,有着天下无敌的庞大舰队……与大汉与大唐王朝相比,大明王朝从未嫁一个公主和亲番夷,其曾经的强盛与辉煌从未逊色于任何一个朝代。然而,因为满清王朝的无情抹煞,大明王朝的光芒许久都沉埋在历史的沙尘中,成为距离我们最遥远的历史。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的兴衰与荣辱、它的谜团与疑案终究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A: 成祖本纪记载:“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疆域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没有读过历史书,就不要到处乱发了。

 

 

Q: 明代光自己的科技发展,都已经是很可观了,晚明时候对外界还是有一种好奇、探索的心态的,各种奇异的想法和出格的思想,真是非常多。
在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下,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创造力、自尊心受到的极大伤害,后果是严重的。北宋时候北方出了那么多人,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是。金国统治下,就出了个元好问,其他就没几个值得纪录的人了。而同期南宋这些方面仍然是人才辈出。金国1234年亡,南宋1279年亡,没长几年。金统治的北方和北宋统治的北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和南宋比,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民族压迫是最大的原因。
A: 金朝的医学不错,手工业也不差,尤其后来完颜亮那个色狼汉化后。若没有蒙古的话,金朝也会成为北魏那样的政权,甚至比北魏好。
  你知道金朝的一位太子写诗骂自己的父祖是蛮夷!!
  
  ===========================================================
  
  清如何抵毁明
    如今许多人对于明朝历史有许多偏激的看法,而忽视了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编写的,在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为严重的一个时代清朝,其编篡的一部所谓《明史》,为了自身的统治需要,清朝编的《明史》里面充满了对前朝的偏激看法和政治阴谋。时光虽然过去了三百年,但是善良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愚民统治已经麻木的淡忘了诸如“扬州大屠杀80万,嘉定大屠杀,江阴大屠杀...”或许再过若干年还会淡忘了“南京大屠杀”!
      如今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占据汉室江山270年的满清统治者,从清朝前期进行疯狂屠杀的刽子手,到清朝中期的大搞文字狱禁锢人民思想的伪君子,乃至清末的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昏君,个个摇身一变成了所谓“圣君乃至千古一帝!”,然而对于汉家皇帝却极尽“妖魔化”,真是颠倒黑白!
      历来满遗对于大明的抵毁大致有如下几种,但是经过仔细推敲便是站不住脚的。
  一、抵毁明太祖画像。
      一幅出自清人手笔的画像简直把明太祖画成了外星人,然而依据却是清朝编的所谓一部《太祖皇帝本记》。谁都知道明太祖的老婆马皇后当年可是义军统帅的女儿,难道眼睛瞎了非要嫁给当时正在当小头目的外星人老朱吗?要知道在历史上他们的感情是很好的,再说明太祖的后代个个雄姿英发,按照血统论明太祖最起马也应该是个正常相貌吧,怎么会像外星人呢?为免不太现实吧!
    
    二、满遗一味抵毁明太祖杀功臣却绝然不提杀的大都是贪官污吏。
      明太祖出自贫寒之家,从小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明太祖的治国理想就是把新生的大明国建成一个吏制清明,天下同福的社会。然而在明朝建国伊始,跟随他打天下的一部分人就渐渐的腐化了,虽然有无辜,然不少人绝对是必须除掉的,否则天下不稳。于是明太祖以刚猛治国,铁面无私,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甚至包括了他的亲戚也毫不例外。这些措施使明朝的国本更加稳固,所以应该说明太祖为明朝开创长达三百年的江山社稷打好了基础,为明朝统治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满清编“凤阳花鼓”抵毁大明。
      众所周知的“凤阳花鼓”出自清朝早期,此曲开篇便唱:“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试问明朝时期谁敢在大街上唱这首歌!难道不怕掉脑袋吗, 显然是在清朝入关后被改了曲词名,并得到清朝统治者的指使和鼓励,由一些乞丐在街头巷尾,乃至全国各地相互传唱,用意抵毁明朝以达到满清统治者坐稳江山的险恶目的。
    
    四、抵毁明太祖不是汉族人而是回族人。
      理由是明朝修建伊斯兰庙,真是可笑!众所周知,明朝是个百家争鸣开放的时代,明朝还修建过天主教堂呢,满遗怎么不说大明天子是欧洲人呢!明太祖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凤阳人,有史可查。满遗你不要说你的老祖宗还是“兰谋人” 呢!这种说法显然是自揭满清异族入主中原的狭隘胸襟,有一句话叫做“当猴子爬高了,红红的屁股就露出来了,便不雅观了!”。
    
    五, 抵毁明成祖是所谓朝鲜人。
      理由是明成祖的妈好像是朝鲜向大明进贡的妃子。就算明成祖他老妈是朝鲜人,她嫁给了明太祖也就是嫁到了中国,已经是中国的媳妇了,他儿子也就应该名正言顺是中国人,我想指出的是康熙的老婆和奶奶都是蒙古人呢,照这么说满清血脉还是蒙古族呢,清朝岂非蒙古国!?
    
    六、抵毁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朱允文。
      试想明成祖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动用二万多人的大部队明目张胆的去海上找建文帝就不怕打草惊蛇!再者,明成祖起先已经宣布建文帝已经焚死,还进行了国葬,找他还有何用,岂不自相矛盾!
    
    七、诬蔑说大明天子英年早逝是因为淫荡。
      据考证明朝皇帝尊崇道教(如武当山就是明代皇家的道教建筑群,其中真武大帝塑像就是按照朱棣本人塑造的),故明朝皇帝有炼丹药的习惯,大都死于过量服用丹药中毒而早逝。至少没有清朝得梅毒死的皇帝淫荡。
  
   八、诬蔑说明武宗建“豹房”是淫荡。
      据考”豹房”其实只是明朝皇帝的皇家动物院而已,明武宗喜欢养豹和其他动物,明武宗经常在此给豹喂食和避暑,“豹房”的功能其实和清朝皇帝的“避暑山庄”一样,为什么会变成臭名远闻就不得而知了。
    
    九、满遗借明神宗不上朝来诬蔑大明天子荒政。
      最喜欢在此事上做文章的当属满遗武侠小说作家金某人。该满遗却绝口不提明神宗不上朝是因为明朝已经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阁首辅制度,皇帝不必事必躬亲,而且当时明神宗经过“非君”浪潮后和内阁对着干。后来明朝的这套先进的内阁制度被西方广泛学习,首辅就是现在首相的原形,明神宗就像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有谁听说伊丽莎白天天上朝开会?满清皇帝虽然勤,然心思都用在怎样拼命压榨其他民族的反抗精神,老佛爷的名言大家可没忘吧。
    
    十、诬蔑明朝晚期的太监竟有十万之众。
      简直是夸夸其谈,紫禁城如果能够容纳十万名太监,哪有那么多的房子让他们住?何况还有明朝的大内御林军和宫女呢!试想新中国的五十国庆阅兵参加人数也只不过十万人,如果明末真有十万名太监那整个故宫不都站满了人吗,显然是胡说八道,白痴想想都会明白的道理,按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明末确切的太监数字不会超过一万,十万名的数字是包括了各个中央直属机构的人数(包括锦衣卫、东厂)。
    
    十一、诬蔑明朝崇祯帝国库藏银。
      这经过仔细推敲也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明末经过连年天灾,明朝陷于连年两线同时作战之中,苦于腹背受敌,国库必然空虚,军饷亏欠严重。于是崇祯帝夜不能眠,四处借钱筹集军饷。试问如果国库有钱他还需要四处奔走去借吗,他傻呀!甚至还借不到,杯水车薪!我认为国库里如果真有银子也一定是崇祯帝刚筹来的钱来不及发放,匪军已经包围并攻陷京城了。
    
    十二、抵毁明宪宗爱上一个比他大二十岁的女人。
      试问爱情还有年龄限制吗!人家喜欢谁是人家的事。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明代的爱情观已经很开放,似乎更接近现在。反观搞同性恋的宣统皇帝,从未碰过可怜的婉容皇后,害得婉容皇后与车夫搞在一起(可见车夫腰力确实不错),以及现在辨子戏里皇帝YY下江南,怎么不见有人诋毁过?
    
    十三、诬蔑说明朝实行禁海,闭关锁国。
      试问明朝如果实行禁海还有郑和的大航海吗!明朝如果闭关锁国还能引进红夷大炮提倡西学东渐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天主教堂吗!明朝的海禁也是因为抗击倭寇而进行暂时的海禁。整个明朝是中国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市民文化活跃,百家争鸣,俨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状态下的社会,要知道,当时明朝海军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以至于明部将之一的郑成功在明亡后还收复了台湾,而清却是真的闭关锁国,以至于数百后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还不知法兰西在何处。
    
    十四、一味妖魔化明朝的宦官势力。
      明太祖在建国伊始就制定了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法令。机构明朝也有好的太监,如冯保,王承恩等。明朝的东厂特务机构是皇家直属特务组织,换句话说就是中央直属特务机关,是现代情报和安全机关的始祖。
    
    纵上所述,满族统治者从来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极力抵毁大明之能事,把明朝抹黑了清朝就显得白了,满清统治者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奴役先进民族的目的就能名正言顺了,满清统治者对入关后的一系列大屠杀罪行就能抹消了。然而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大明王朝不仅有着十七位帝王的传奇人生,更有着三百年的江山社稷,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有着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有着华丽的紫禁城以及雄伟的万里长城,有着天下无敌的庞大舰队……与大汉与大唐王朝相比,大明王朝从未嫁一个公主和亲番夷,其曾经的强盛与辉煌从未逊色于任何一个朝代。然而,因为满清王朝的无情抹煞,大明王朝的光芒许久都沉埋在历史的沙尘中,成为距离我们最遥远的历史。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的兴衰与荣辱、它的谜团与疑案终究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