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疆域与朱元璋祖训(图文)
摘要:看到网上关于明朝疆域的争论,谬误很多,首先是疆域的定义都不清楚,以至于把明朝最大疆域夸张到1100平方公里。其实,明朝的疆域从两个铁的事实就可以判定了,一个是明朝数次大修长城,长城之外的土地就不属于明朝;其次是朱元璋的祖训,北京图书馆现存《祖训录》明抄本和《皇明祖训》明刻本。台湾出版的《明朝开国文献》和日本出版的《皇明制书》等书中也有收录。 《皇明祖训》之《箴戒章》录有朱元璋制定的对外策略: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
不征诸国名列于后:
东北 朝鲜国
正东偏北 日本国(原注: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 大琉球国(今琉球群岛) 小琉球国(今台湾)
西南 安南国 真腊国 暹罗国 占城国 苏门答剌国
西洋国 爪哇国 湓亨国 白花国 三弗齐国 渤尼国
可以看出,诸国,不征、可通商贸易,属朝臣友邦之列。 总的看来,明朝的疆域基本是在长城以内,明朝近300年的主要时间里,国土面积在350-500之间。
几个明朝版图,中国人画的太离谱,外国人画的相对接近实际。
| |
| ||
|
一 定义
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归属。例如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很明确的正式行政区以外,往往还有不少属国、藩国、羁縻[jm 机迷]单位等各种附属的自治区域。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这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这是由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延伸还缺乏实际意义,所以人们不可能对这些延伸部分产生主权意识。
领土的拥有者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而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决定哪里属于自己的疆域。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文明的中心,中国的皇帝就是君临天下、拥有一切的最高主宰;“溥(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因此王朝的疆域范围不在于实际上应该到哪里,而是皇帝接受到哪里,或者是哪里的人有资格作皇帝的臣民。被称为“夷”、“狄”、“戎”、“蛮”的人是所谓“天子不臣” 的对象,是没有资格作皇帝臣民的,所以不能算“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就不能算“中国”的疆域,只能是“化外”。
疆域的主要类型:
(1)正式行政区
有正式机构加以管理,对区内人民登记户籍,征集赋役和税收,执行法律。
(2)特殊行政区
在边远地区、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非本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如减免部分或全部赋税,不进行经常性的户籍登记。如西汉时在西南和南方新占领区设置的“初郡”。
(3)军事驻防、屯垦区
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以控制当地的部分行政事务,如,明代缘边的卫、所,清代的将军。
(4)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
在少数民族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置的行政区域。这些区域的共同点是:长官实行世袭,或者按照当地原有习惯产生,但必须得到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批准或确认。自治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完全保持原有的民政系统,实行原来的行政制度,对中央不承担赋税和劳役,中央不派驻官员,或者只派起顾问和监督作用的官员。 这一类区域的情况相当复杂,又经常发生变化。
(5)实际统治区
一个政权或政治实体实际上控制的、得到相邻政权实际承认或没有受到干预的区域。由于特殊的生产方式、经济落后或范围有限,这类区域内部一般没有行政区划或机构,治理的手段也很原始、简单。有的还有很大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界限,如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南方的部族统治区,边远地区的民族政权等。
确定一个地方是不是属于某一政权的疆域,不能只看名义,而应该看实质。不能从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狭隘的民族观念出发,而应该站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用唯物辩证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称臣纳贡”,不能作为归属的根据。 “称臣纳贡”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如明、清时的朝鲜,但实际上朝鲜有自己完整的国家机构,它的内政不受中国的干涉。
第二种是以称臣纳贡为手段的通商贸易。历史上不少游牧民族和外国商人,为了获得必需的物资或增加贸易量,往往会以进贡为手段,换取中原王朝的赏赐、免税特权或进出口的特许。这是由于正常的贸易经常被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的保护,而以进贡的形式不仅迎合了统治者的自大心理,而且有厚利可图。不说明这些“进贡”国家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属国。
第三种纯粹是中国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对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来的外交使节或贸易代表,中原王朝却非要称之为朝贡。
羁縻政区比较复杂,“羁縻”,就是一方面“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要“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这是中原王朝在新征服区,虽然也用正式政区一样的名称,但一般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民族的首领世袭,也不征收赋税徭役。有些羁縻政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或特殊行政区,有的则仅仅处于称臣纳贡的阶段,有的甚至只是偶然发生过联系,不能作为疆域的一部分。
明朝(1368年—1644年)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至此,除了元残余势力(北元)据有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区以外,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明朝的疆域并不稳定,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南。
二 朱元璋首次丢失国土
在东北,明初。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亲北元,明太祖坚持以铁岭为界,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设置了屯驻军队的卫、所,与高丽发生过冲突。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丽由李氏取代,改而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在朝鲜半岛设置卫所,将这些卫所撤到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了中国和朝鲜的界河。
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边境约包括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萨哈林岛)。由于属于羁縻性质,因此,这些地区基本不属于明朝疆域,而有人却把这些地区全部算成了明朝疆域,这是错误的。比如,库页岛上有多少人口?明朝有什么有效统治?基本没有。
三 长城是明朝的耻辱象征
在北方,为了打击北元,明军不止一次发动进攻,有时,北界推进到了今西辽河、沙拉木伦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查干诺尔、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设置了卫、所。但以后陆续后撤,1403年,在今陕西、宁夏、甘肃、北京、河北、山西境内的明朝北界已经退到了长城。因此,明朝的北方疆域就是长城以内,过去尽管打到过长城以北,但没有实行有效统治,不能算明朝的疆域。整个明朝数次大修长城,尽管留下了今天人们看到的人类长城奇迹,但也同时显示了明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元朝因为信奉藏传佛教,加上内部纷争不断,明朝不思进去,却反复大修长城,长城是明朝的耻辱象征。
四 痛失越南
明朝初年,安南发生内乱,黎苍篡夺了陈氏的王位,又以陈氏绝后欺骗明朝,获得了明朝册封。明朝于永乐五年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明朝的统治受到当地人民的反抗。最主要的是明朝一些官员处置失当,更使冲突激化。明朝不断军事镇压,还是无法支持下去,终于在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交趾政司。明朝在越南前后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无能之极。
五 大明王朝被小小缅甸打败
明初,在云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外,还设有“三宣(宣抚司)六慰(宣慰司)”。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明朝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六慰”中除寮国之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三宣”。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领袖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纳贡,第二年就亲自入朝,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区,在部分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严格来说,西藏也不属于明朝的疆域。因为,明朝没有象清朝哪样连其活佛都可以任免,西藏当时是政教合一,佛教地位崇高,明朝不能有效控制其佛教势力,因此,西藏在清朝才成了中国真正的疆域,明朝则不然。法王制度就和明清两朝朝鲜国王即位要经过中央政府批准一样, 只是表明西藏是中国的附庸国, 明朝时候中央政府对西藏还没有行使主权。
六 内乱不断的蒙古 明朝却无力统一
今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的一部分在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属于明朝疆域,在这些地区建立的政权主要有鞑靼,瓦剌,哈萨克,叶尔羌,土鲁番等。别失八里 1370年(明洪武三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所建,辖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以东北地区以外,境外巴尔喀什湖、塔什干以东和帕米尔高原。都城在别失八里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市)。
卫拉特是西部蒙古民族。明代称瓦剌,到17世纪后期称卫拉特,又称厄拉特。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卫拉特、布里亚特)。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瓦剌先世为“斡亦剌”。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成吉思汗立国时,所部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纪时,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在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大,时称“四万卫拉特”。辖境除叶尼塞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们为同控制着汗位的东部蒙古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漠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一面又积极同东部蒙古统治集团进行斗争。
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与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东部蒙古阿鲁台又发兵往击。马哈木又败,积忧愤死。子脱欢继袭,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
1423年,阿鲁台与明廷关系恶化,被明军击败,脱欢乘隙于饮马河(今克鲁伦河)破其众,俘其大量马驼牛羊和部众。饮马河之捷,使脱欢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大加强,统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击阿鲁台于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杀阿鲁台及其子失捏干,尽收其部众, 东西蒙古一时俱为所有。脱欢本欲自立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遗裔,受到部下的强烈反对。于是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并让其管辖阿鲁台旧有部众,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又将己女嫁与脱脱不花为妻,自为太师,居住漠北, 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经济实权。
1439年,脱欢病死,子也先(蒙文称额森)继位,瓦剌在其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 控制东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把乞儿吉思、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兀良哈三卫等,分别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结好女真各部,使之为其效力。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吹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接着,又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 但因北京军民英勇奋战,也先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伤亡惨重,加上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也先与脱脱不花向不相睦。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双方发生激烈战争。脱脱不花初与弟阿噶巴尔济联兵,彼此实力大致相当,难分胜负。后因兄弟内讧,阿噶巴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遁入兀良哈(唐努乌梁海)。脱脱不花死后,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后来东部蒙古达延汗再兴,瓦剌部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 瓦剌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17世纪初,准噶尔部强势控制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沿岸,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