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

(2007-05-24 08:13:27) 下一个

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一)

商丘

现在常有人自称炎黄子孙, 贬别人为胡人,蛮人,甚至假汉人的。那么究竟谁是炎黄子孙?谁是汉人?谁是唐人?

不妨说说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的来源。这里不想挑起各地方人矛盾或煽动地方主义。如你是中国人,汉人也罢,鲜卑人也罢,苗人也罢,旗人也罢, 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若你自认是汉人,南方也罢,北方也罢,正宗也罢, 旁支也罢, 别人不认也罢,又有何妨?笔者只谈概念不涉及袌贬。


中国人现在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不过这只是近百年来的一种说法而已。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历史上未必如此。这与韩国人有意虚拟历史也有一点相象。有汉人非炎黄子孙的, 也有炎黄子孙并非汉人的。就看你自己认不认。

也有人说现在的中原人应是汉人的代表。因此不妨先从古代中原人说起。

有历史说,在中原先有泰而后有炎帝。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好像比较杂。有西边姜水的也有江汉南方的,有苗黎。好像以南方为主。炎帝部下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祝融了。炎帝与黄帝打仗靠的就是祝融。 这祝融者乃重黎之后的黎苗。炎帝部下的黎苗还有昆吾,苏,顾, 温, 董诸姓。炎帝好像比黄帝早出好几代。可后来又与黄帝争中原。可能是炎帝的后代吧。也许仍称炎帝。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了。黄帝好像是从西边来的。黄帝姬姓。 但炎帝之后的蚩尤,这位三苗九黎的首领好像不买黄帝的帐。与黄帝在中原反复交战。最后在涿鹿被打败了。黄帝得到了蚩尤的大批俘虏。黄帝的部落称为百姓而那些俘虏称为黎民(也就是炎帝或蚩尤的后代)。现在的苗人还有比汉文的古史更为详细的关于蚩尤与黄帝打仗的传说。不过大致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才代神农氏的。而黄帝打败炎帝也在涿鹿。也许讲的是同一件事。反正,皇帝打败了炎帝的后代蚩尤,把炎帝赶出了中原地区。当我们说炎黄子孙时,至少应知道炎帝与黄帝曾是仇人。可能在当时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好像后来舜还与苗争过。再后来大禹建立了夏。

这部分中原人自称为华夏人。如果这些人的后代是汉人的话,其中自然有许多黎苗的血统。百姓黎民。后来又说成黎民百性。可见蚩尤的部下的后代,也就是炎帝一部的后代,或古代这些黎苗的后代自然是后来华夏的主体之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华夏人的后代,最好不要随便贬称别人南蛮,苗蛮。 因为自远古以来南方的苗黎就是华夏的主体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来说,现代汉语(包括北方各方言,西南官话,粤语,吴语,客家,闽南,
福建,赣南,湘西)为汉藏语系一支。汉藏语系中与汉语最亲近的有黎,苗,泰(傣)
壮,彝 等。汉藏语系还有藏,缅等。南亚的马来语则与汉藏语系无关。西亚,北亚,东北亚的突厥诸语(维吾尔,卡萨克,阿赞班疆,乌兹别克,土库曼,土耳其等),蒙古语,满语,通古斯,韩语 都同属阿尔泰语语系。也有把日语算入的。 这些语言与汉藏语系在语言学上毫无关系。 当然,突厥,鲜卑,蒙古,满语对汉语的语音演变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卷舌音就是典型的非汉语特征。当然今天大多数讲汉语的人的语音里是没有卷舌音的。卷舌音用的最多的是北京方言。现代“您”这一用法出自阿尔泰语特有的敬体。大概日常生活中用“您“一词的主要在北京附近。

语言学不能用来完全确定血统。但可以确定文化关系。 中原远古时代的文化来自南方不会有错。

但是上面说到的大禹的夏人不等于是后来的汉人。当时夏其实只不过中原的一部分。夏人有一个首领叫桀的。好像没人愿意说自己是桀的后代。桀无道。后来东边的子姓的商人把大禹的子孙从中原赶走了。其中一支逃到了西边的周原。商其实并不在夏之后。夏时一直有商存在。夏商并存。商人自约3600 余年前起,入主中原。商人好像是东夷的一支。好像上古时与舜有些联系。但却不是夏人。子姓的商人与夏人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你是商人的后代那也很好。中华的青铜文化当以商为代表。没有商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

我们的祖宗有许多不那么伟大的领袖。商纣王算是一位。纣王被周武王姬发打败了。周人祖先是姜嫄后人。这姜嫄未必是一人,好像是一起源于姜水的母系部落。 周人好像是夏人后代的一支。所以周人的确是炎黄一支的后代。周人在羌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商。周人入主中原。周的疆土好像比商大些。周的统治靠封建。周人虽然是炎黄之后,但是是旁支。 周封炎帝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 周时其它的封国大都是姬发的亲戚。也有姜姓的。望封在齐。当时的齐不过是今山东的昌乐而已。其东大多为东夷。周未封少昊之后,颛顼之后和帝嚳之后。

商人被周占了中原是反抗的仇恨的。武庚就反了。许多殷商人逃到东夷。箕子据说去了朝鲜。(东夷与今之韩人恐有点关系。今韩国人说有起源于山东的 也未必完全胡说。)商人还有不食周粟的。 后来周封子姓的商人之后于宋才慢慢平定下来。因此,武王后的周人增加了炎黄尧舜禹的后人和殷商后人的宋。

但周人并不等于汉人。商和西周初期,中原和中原周围还住有:东夷(人方),西戌,羌,巴,蜀,北有鬼方,土方,北戌,燕亳,肃慎,南有楚,吴,越,百越等。相互有多种交往。

东方:齐原不过今山东的昌乐,后来把许多东夷的地方和人收入为齐。铁器起于东夷。而东周列国以齐首先使用铁器。姜齐成了田齐后得了东夷之助。齐后来强大起来。到了战国,齐人中有许多东夷的血统。东夷当然不是炎黄子孙。

西方:周穆王满西征犬戌。戌秦附之。西周时秦人为周养马。初时秦人完全是畜牧的。周孝王时周分土使其为附庸。为的是和缓西戌诸部。以秦为西边屏障。秦当时是西戌诸部中的强者。孝王还说秦马养得好 赐姓嬴。秦在周平王后乃至齐恒称霸时,还有很浓的畜牧味。 秦人当然不在原华夏之列。

南方:周时南方有楚,吴, 越,百越。 楚虽说在南方,其实上就在汉水,淮水,长江南北。
楚强盛时国土延伸至今河南叶县一带。其实也就在中原或中原边缘。夏商周的国土从来未到达汉水流域。 周一直想扩张到汉水。周的第四代王,昭王瑕伐楚。这昭王瑕是穆王满的父亲。昭王伐楚集六师之军。浩浩荡荡。一直打到汉水边。强迫楚人当船夫。王师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搅得鸡犬不宁。据说楚人非常反感。楚人弄诈而使这位昭王落汉水而死。楚军乘机反击。周军大败。周侵楚六师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楚国不在周土之内。周人不包括楚人。楚的疆土不比周的疆土小多少。 楚文化有别于周文化。 楚文化不亚于周文化。楚有老子,楚辞,屈原,离骚。周之诸侯国君都称公者,侯者,也有称伯者。楚君竟称王与周王平起平坐。周时列国最不能容楚的就是这一点。楚王甚至还要问鼎。因此尽管西(东)周列国都不愿意,或不认可, 事实上,在周时,楚是与周抗衡的一大国。 所以即使在当时周也不能单独代表中华文化。当时中华文化至少有周楚二个并列的相互影响的文化。

到了春秋时,东周列国,特别是边缘诸国向外慢慢扩张。楚,吴,越相继称霸。南方各国也向北发展。秦也开始向东发展。各国人也开始流动。老子耼是楚人,孙武是齐人仕于吴,而名扬天下。其后代孙膑则为吴人却成了齐将。 鲁之汪踦乃汪芒氏之裔出于今浙江。是越人。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周,楚,吴,越,秦各国人民与文化开始融和。 一个新的文化与民族渐渐形成。

秦最后灭了六国。也就是炎黄子孙,殷商的后人和楚人,吴人,越人统统做了亡国奴。 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了。秦的疆土的南端还包括了今日的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

后来暴秦被六国之后人推翻。推翻秦的主力则是楚人与吴人。西元前206 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人,汉文化终于出现了。

汉初的疆土比秦时小一点。 主要是秦将赵佗自称南越王。 赵氏南越时降时反。到武帝时南越降汉。 汉置郡州。武帝又收闽越,又建立后来的甘肃。 汉代的本部包括今之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粤,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陕西,川北及四川盆地,黔大部,桂一部,另加今之甘肃。大致如此。 当时如有汉人一说的话,当然就是大汉臣民,那就是当时住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人。

狭义的汉人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汉时的北方人仍有自称赵人,燕人。 但汉时没有北方的汉人称南方的汉人为南蛮又同时自称汉人的。汉一词当然出自汉水。 难道汉水边的大汉臣民不是汉人,倒反过来住在黄河北边的赵人成了汉人不成? 难道陈豨手下是汉人,而刘濞部下倒不是汉人?汉时有南北之分,赵吴之别,燕蛮之差。却没有北汉南蛮之说。有人会说, 等一等,不是有汉楚之争吗? 那是刘邦项羽之争。在大汉建立之前。此汉非那汉也。如一定要说那时汉,那也是由川人,汉中的人来称。 由刘邦封地的人来称。怎么也论不到关东东周列国的遗民来自称汉人而指别的大汉臣民为其他吧?

大汉可不是东周列国的继续。刘邦出自沛。沛今江苏。古为吴属地。 还没有赵地,魏地或燕地的人要把刘邦称为南蛮而又自称汉人的吧?说白了,楚地,吴地或越地的大汉臣民是地地道道,理所当然的汉人。而在原东周列国的属地居住的臣民在这个问题上,当然没有任何优先权。

汉继承了夏,商,周及楚,吴,越,秦。大汉与周之不同就在于汉包括了楚吴越秦。汉还有闽,粤和甘凉。而原东周仅为大汉的一小部,也谈不上是主体。汉人或汉族自秦一统起,经两汉,四百四十余年,汉本部各地方融和一体, 汉人,汉族,汉文化到了东汉完全确立了。 后经三国,西晋又约百年。 晋袭汉, 汉文化进一步发展。

明白了汉人和汉族的原义后,希望可以避免诸如古赵地,或古燕地的人指江苏人为吴蛮,或指湖南人为楚蛮,而又自称汉人的笑话。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二)


晋武帝传位于衰,即惠帝。中国出了个白痴皇帝。司马家族能人多的是。司马炎自己儿子也有不少,偏偏让一个白痴做皇帝。于是醸成“八王之乱“。司马家族互相残杀。 引来了一个自称汉人的匈奴首领刘渊。 从而带来了对古代汉人和汉文化来说的一场空前的大灾难,灭顶之灾。 所谓千古浩劫,莫过于此。

八王之乱后中原人口大减,民不聊生, 经济萧条。西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乘机称王。攻城掠地,在中原屠杀汉人。西元308年刘渊称帝。西元311 年,刘渊之子刘聪的部将刘曜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一次屠杀三万民众。洛阳化为一片废墟。 西元316 年刘曜攻入长安。西晋亡。

汉族及其先人在中原苦心经营二三千年的家园完全丧失了。永嘉南渡,衣冠东渡。 北方“乞活”的流民相继南逃,各士族举族南迁。兵荒马乱中,黎民百姓嚎哭数百里。惨不忍睹。 匈奴,羯,氐,羌,鲜卑五胡乱华,横行中原。刘曜,石勒 石虎及子孙,符氏家族,乞伏国仁,秃发乌孤,赫连勃勃,沮渠蒙逊,慕容,拓跋 在中原烧杀淫抢,无恶不作。陷一城而屠一城。 屠杀汉人一次就数万乃至数十万。甚至把汉人当烤肉食之。石虎一次一人就夺汉女九千。也有汉人杀羯人报复者,如冉闵。中国北方有时数百里荒无人烟。尸骨露野。

晋书说,中原汉人永嘉年间十之六七都南迁。为安置大批北方汉人,东晋在江南侨立了淮南,松滋,魏郡,广川,曹阳,党邑等郡县。 还有上党百姓南渡,东晋在今芜湖侨立上党郡。江北还立了幽,冀,青,并四侨州。可见北方各地南迁规模之大。所谓立侨郡,就是,比方说,上党人迁到江南,在江南划一块地,称上党郡,让南逃的上党人居住,上党的官府继续办公。也好让尚未南迁的上党人以后再南迁。没有立侨郡县的北方汉人有进一步南迁闽粤的。这史上都有详细记载(如唐时“闽中记”)。闽书云:晋永嘉二年(西元308)中州板蕩,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这只是永嘉年间的大南迁。五胡乱华,一百三十余年里,还有大批北方汉人不断南迁。北魏建立后还有北人南逃的。总之,自晋永嘉年后,汉人主流到了江南,汉文化的中心也就移到了南方。在中国北方还留有不少汉人。但再难代表汉人文化的主流。
(三百年后的大唐文化下面再谈。)

五胡乱华后, 北方原来的汉人所剩无几。 偶有劫后逃生的北方汉人,一时逃不到南方,为了生存,或隐入山中者,或起兵依胡者,或被迫做汉奸者,或认胡人为父“曲线救汉”者(如冉闵),或嫁女与胡姻亲者,甚至有宁做汉奸为胡人杀汉人也不愿意事汉者(如王猛,张宾),凡亡国者求生之计,都有人为之。 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十六国,一波又一波地叠更,北方汉人一批又一批南逃。 匈奴,羯,氐,羌,鲜卑各部, 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中国北方,重复地屠杀汉人。到了后来已无汉人可杀, 就互相残杀。凡一百三十余年。一直到了北魏时,鲜卑举国迁入中原的无人之境,在中原建立了北魏鲜卑国。北方才开始相对稳定。北魏南迁之初,鲜卑人已开始在黄河以北逐渐农业化。黄淮间连年战争,已荒无人烟。连鲜卑人都感到太荒凉了,不原意南迁。鲜卑朝廷是被北魏孝文帝骗到黄河南边的。但因此北魏得了千里中原并得以均田。从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也大幅度地增加。北魏强大了,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并得以巩固。


北朝也有璨烂的文化。鲜卑自东汉崛起。鲜卑人从前燕慕容皩起,经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燕冯跋先后经营中国北方有一百年。到北魏时,鲜卑拓跋氏统一中国北方。鲜卑无文字,用的是汉字。所以北朝的文字是汉字。北魏的人民以鲜卑为主体,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半鲜卑化半汉化的匈奴和其它胡人。 北魏的文化则以汉文化和鲜卑文化为主体。北朝的文化当然也是中华文化一部份。但说它就是汉文化恐怕有一点自欺欺人了。

自五胡乱华至隋,约三百年。 中国北方一直被外族统治。西元450-451年北魏南征的瓜步之役, 北魏鲜卑军队渡过淮河,在淮南残杀大批南方汉人。还把汉人的婴儿刺在长矛上舞盘,以作游戏。北魏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北魏军队返回淮北后,江淮地区赤地千里。

北魏时,汉人士族崔浩投靠北魏,结亲与鲜卑贵族。在北魏做大官五十余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汉奸。崔浩晚年奉命修北魏史。写了一两件北魏的丑事。竟被尿身,受尽侮辱后被处死。可以说北魏的繁荣恐有粉饰迫害汉人之嫌。北魏时中原人口也增长了。但原因恐怕是大批胡人特别是鲜卑人举国迁入中原夺取汉人家园造成的。 北魏时相对和平,鲜卑人口大增。许多生存下来的北方汉人士族以操鲜卑语为荣。 北朝人大都为未汉化的鲜卑人,鲜卑化的汉人,汉化的鲜卑人, 以及汉化或鲜卑化的匈奴人,氐人。鲜卑贵族娶汉士族女为妻以示时尚。汉士族娶鲜卑女为妻以求仕途。至北魏时,普通汉人与鲜卑人通婚也很普遍。到北齐,北周时,北朝人血统以鲜卑为主。汉人血统平均恐不到三,四成。当然,各地情况还有不同的。关中汉人成分要高些。关中汉人很少有机会南迁的。黄河两岸的汉人成分要低一些。那里的汉人南迁的占大多数。中原先是战乱中心,后又是北魏鲜卑的统治中心所在。汉人残留的要少的多。高欢算是汉人。但早已鲜卑化了,是鲜卑化汉人。他在统治北魏,东魏时,靠的是未汉化的六镇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及鲜卑化的匈奴人。他不仅不提倡汉话,反而提倡讲鲜卑话。恢复鲜卑体制。高欢的子孙后来成了北齐的皇帝,也不太自认为汉人。北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鲜卑皇朝。

自永嘉年间至隋大业三百年,一个以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包括鲜卑化的匈奴及其它胡人的新民族逐渐在中国北方产生。 事实上,复姓长孙(拓跋),慕容,尉迟,呼延,宇文固然是鲜卑姓。而北方的周(普),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车(车焜),穆(丘穆),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或 匈奴刘渊之后),楼(贺楼),于(勿忸于),连(是连),仆(仆阑),苟(若干),梁(拔列),略(拔略),寇(若口引),罗(吒罗),茹(普陋如),葛(贺葛),封(是贲),阿(阿伏),延(可地延,呼延),鹿(阿鹿恒),骆(他骆拔),薄(薄奚),桓(乌丸),和(素和),侯(胡古口引),浑(古浑),娄(匹娄),鲍(俟力伐),卢(吐伏卢),云(牒云),是(是云),利(吒利),副(副lu),那,如(如罗),扶(乞扶),单(阿单),几(俟几),儿(贺儿),古(吐奚),毕(出连),何(贺拔),莫(莫那),芦(莫芦),韩(出大汗),路(没路真),高(是楼),解(解枇),房(屋引),狄(库狄),潘(破多罗),薛(叱干),费(费连),祝(叱卢),温(塭盆),杜(独孤浑),稽(纥奚),吕(叱吕),等等也都是鲜卑姓。在此还至少可列上几十个汉式鲜卑姓。这些都是鲜卑统治者统一改的。后来长孙改孙或张,慕容改慕,尉迟改尉或迟,呼延改呼或延,宇文改文或宇。这些姓氏都是鲜卑的贵族姓氏。许多鲜卑平民,到唐宋时,干脆就姓李,王,张(就像后来的契丹人)。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情况则完全不同。自东晋起,北方汉人的主体迁入南方。北方汉人与原来在南方汉人进一步融合。由于南方除了侯景之乱外,比较安定。大批财富也随北方的士族带到南方。南方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晋初年北方汉人士族与南方汉人士族还有互相排挤和争权。也有北方移民入岭南后不与当地人汉人融合的。如客家人就是他们的后代。但是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后来还是混合了。南方的平民寒族后来代替了士族的统治地位。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经东晋,刘宋,南齐--梁,陈三百年继承了大汉的文化。现在大多数江南汉人的家族史都从衣冠东渡开始的,而且大部从河南(也有从山东或山西)在东晋年间迁入江南的。


北周大象三年,杨坚称帝建隋。至开皇九年,杨坚灭陈。一统中国。

杨坚不像刘邦或朱元璋,他不是平民出身。而是靠皇亲篡位的,如王莽。不过,与王莽不同的是,杨坚不是以汉族皇室身份篡位的,而是以鲜卑皇室的身份篡位的。 杨坚家世代为北魏贵族。杨家世世代代与鲜卑贵族通婚。在北魏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鲜卑贵族。其父杨忠为宇文家族在以周代魏的战争中立大功而封爵为隋国公。杨坚家的鲜卑化程度恐比高欢家更深。杨坚从小就没有用过汉姓,一直是只用鲜卑姓名。他的外孙就是宇文阐,也就是周静帝。杨坚好像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的汉血统。那杨广就只有八分之一为汉人。今日,自认汉人的人,既不必为有隋炀帝这样的皇帝而惭愧,也不必为有杨坚这样的皇帝而自豪。

如你是北魏,隋时鲜卑人的后代,那也很好。鲜卑人是隋唐时北方人的主体。鲜卑人是当然的唐人。唐人的后代那当然是中国人!

西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大唐。大唐时,中国各民族大融合,在东亚开创了一个空前灿烂的文化。幼时读史,不知“中国各民族大融合”为何意。各史家有意说的含糊。幼时以为是汉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其实不然。这中国各民族大融合主要是指汉人与鲜卑人的融合。
当然还有匈奴。在隋唐境内和边境的整个匈奴民族完全被唐化。匈奴人成为唐人。另外,羯,
氐也完全溶化在以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的北方唐人中。

和杨坚相同,李渊祖上为鲜卑大贵族(李渊做了皇帝后非说自己是李广的后代不可---也许是吧。李渊倒不说是李陵的后代)。 李家也世代与鲜卑贵族通婚。李家世代为鲜卑将领。李渊的祖父李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虎竭尽帮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是西魏的开国功臣, 北周代魏时,李虎又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李虎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唐国公是北周鲜卑宇文氏封的,不是隋朝封的。 李渊袭唐国公,是地地道道的鲜卑贵族。李渊同时又是后来隋朝的皇亲(是鲜卑那一方血亲而非汉方血亲)。 李渊的血统,说多一点,恐怕也不会超过八分之三的汉人血统。有人不必为此不安。其实史家都知道,有的只是不点明罢了。不过大多数还是从侧面把这一事实讲了出来。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三汉人在当时的北方自认是汉人中是很正常的。更有些人根本不自认为汉人。

而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恐只有十六分之三的汉人血统。而李治,唐高宗,很抱歉,只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

正如前所说,自北魏起,在中国北方一个以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体的新民族逐渐形成。而到唐时就成了北方唐人。唐朝的宰相至少有二十多个是鲜卑人。这在当时就明明白白记载的。这还只是文官之首,其他的官员是鲜卑人的就多的无法记了。汉人学文胡人习武, 这是唐代风气。(据说鲜卑女子也习武。李渊起兵时,李渊的女儿 竟自带上万娘子军响应。)唐时最高级的文官中有这么多鲜卑人,武官中鲜卑人就更不用说了。唐初将领鲜卑人为多。这是众所周知的。说一个大家不一定知道其鲜卑背景,但却众人都知的初唐将领,薛仁贵。薛仁贵是一个唐化的鲜卑人。唐朝将领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胡人的将领, 后来还有高丽人为唐将的。一百余年后的天宝年间,最出名的还有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是胡人大家知道。史是唐化的鲜卑人也是众所周知的。而安禄山竟是新来的西域胡商贾之子(一说安禄山是波斯商人之子)。

大唐的長孙皇后,是北魏拓跋氏皇族的嫡系。大唐以鲜卑皇族为后,而母仪天下。而唐高宗仅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故有史家说大唐,至少初唐,是一个鲜卑皇朝也不算太过分。
所以,鲜卑人是地地道道的唐人。鲜卑人的后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南方的唐人是东晋年间衣冠东渡的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的后代。北方唐人是唐化的鲜卑人与唐化的鲜卑化汉人的融合。经唐,五代三百余年,一个新的民族产生了。那就是唐人。

但唐人不等于以上所说的汉人。唐初时北方唐人中的原汉人血统平均恐不过四,五成。唐中后期,南方汉人有流动到北方的。但数字上改变基因成分不多。 既不存在南方汉人征服北方的事件,也没有南方汉人大举北迁的记录,倒是有突厥,沙陀人溶入唐人的记载。 因此唐末时,北方唐人中鲜卑和其它胡人血统平均仍有约五,六成。但唐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的发展并吸收了鲜卑及中国北方其他各游牧民族的文化。 如你是北方唐人的后代当然可以称南方唐人的后代为南蛮,但最好不要同时又自称汉人。 北方唐人也好,南方唐人也好。都是唐人。这些人的后代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炎黄子孙,汉人,唐人 (三)

大唐时,中华文化到达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唐长安是明长安五倍以上。像大雁塔是在长安城内东南部的一个中心。开元时唐长安人口有一百多万。要知道一千多年后的伦敦,巴黎才只有十来万人口。难怪西方史家称唐长安为“the capital of the continent “。唐的繁荣当然是唐人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这里必须包括原汉人,原鲜卑和原匈奴人的贡献。唐代本来就不分汉胡。唐中后期后,更没有人来说谁是原来鲜卑后代或匈奴后代了。(金庸小说里宋人把慕容看成胡人完全是胡扯。不过写小说的要编个故事那当然可以。)唐时威胁唐朝安全的主要来自突厥。 还有常反唐的党羌,契丹。

唐末,朱温和唐化的沙陀人李克用争夺大唐天下。 西元907年朱温称帝。就是梁太祖。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落到朱温之手。 不久(西元923年)李克用之子,唐化的沙陀人李存勖称帝, 国号仍为唐,通常称为后唐。五代十国后, 西元960年,赵匡胤建大宋。宋境内的唐人为唐宋人。宋继承了汉唐文化并有了新的发展。宋的政治中心从唐的关中地区转移到中原。 但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所谓燕云十六州,由唐化的沙陀人石敬瑭送给了契丹的耶律德光。西北甘凉成党羌(党项)人的地盘。即使是今日,西北还有西夏党项人的后人。西夏党项说是唐人多少有点勉强。也许唐代北方藏人更确切些。


契丹人则根本不是唐人。耶律德光灭后晋后称帝,进入中原。他纵兵四出抢掠。一直到开封。
不久被迫北撤。燕云十六州从五代起到辽,北宋亡, 凡一百九十年是契丹人的国土。
唐人不是被杀了就是南逃到宋。原燕云十六州的居民到西元1125 年时恐怕大都是契丹人。
北宋时北方人的血统中平均汉人血统比唐初有较大的增加。但到了五代以后唐人就是唐人。没有人再来分什么原鲜卑或原汉人了。

北宋近一百七十年。北宋一直想拿回燕云十六州。宋徽宗采纳童贯之计。联金抗辽。西元1120年宋与金订所谓的“海上之盟”。跟据“海上之盟”, 灭辽后,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要把给辽的银两,每年交与金。但后来女真拿下了燕京,却要翻悔。可见那时的游牧民族女真并无信用。后来童贯用100万贯“代税钱”的代价,赎回一座空城。后来完颜晟看出北宋无能。竟撕约南进。宋徽宗马上让位给赵桓。即钦宗。国难由他的儿子来担当。靖康二年。开封城破。北宋亡。 女真搞了一个张邦昌汉奸政权。 不久女真金人入主中原。中国北方人再次被外族统治,又成了亡国奴。北方宋人的家园被金人所夺。大批的宋人死于战乱,几百万宋人离家逃难。大批北方宋人南迁。又是一场浩劫。 契丹人除一小部随耶律大石逃至西域(今卡萨克斯坦)外,也都成了亡国奴。自西元1127年起,至1234年金亡,一百余年,中原和北方被金人统治。契丹遗民,宋遗民,古女真混居。 但以古女真为统治者。 西元1234年,金亡。中原大地在蒙古铁蹄蹂躏之下。北方唐宋遗民又遭受一次灭顶之灾。在中原的古女真人无法回关外,滞留在中国北方,也尝到了亡国的痛苦。由党项人和原西北的唐人组成的西夏则遭成吉思汗空前的血腥屠杀。上百万西夏人在今银川一带,被蒙古人在几天内杀得所成无几。兴中府(今银川)城内男女老少无一人幸免。真是空前绝后。

南逃的北宋人和南方宋人在南方建立南宋国。南宋顶住了金人的南侵。南宋一百五十余年。
南宋的经济在这一百五十多年里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南宋的财政收入超过北宋的一倍。南宋的强大的经济力量使得它在金国多次攻击下仍能得到安稳,后来又挡住了蒙古铁骑多次南侵。成吉思汗及子孙横行欧亚大陆,但拖雷,窝阔台,乃马真后,贵由,海迷失后,蒙哥。约八十年都没有打下南宋。但南宋政治上相当腐败的。失去了许多北伐的机会。南宋对北方的军事。不能与南朝相提并论。如南朝的桓温曾收复洛阳。刘裕灭了南燕还达到了关中长安。南宋从来没有像样的北伐。坐等蒙古逐渐强大。蒙古征服中亚,西亚和中国北方后又入云贵。再取道今越南。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南宋。忽必烈化了十九年的功夫终于于西元1279年亡南宋。


古蒙古人在中国北方横行了七,八十年后才亡南宋。蒙古人在这七,八十年间在中国北方烧杀淫抢。杀宋人如切菜。北方宋人饱受亡国奴的惨痛。 蒙古自忽必烈起才开始建立一个像样以中国为疆土的国家。从而结束了七八十年动乱。但蒙古人仍以征服者统治着中国。到了元末,中国北方人是北宋遗民,蒙古人,古女真遗民和契丹遗民的结合。杀淫两字概括了征服者在基因上的优势。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为做儿皇帝而送给了契丹人起,到徐达大军到达,约四百四十余年。到元末,当地人恐怕很少有唐人血统,更不用说有多少原汉人的血统了。中国北方其它大部自靖康北宋亡至元末,二百四十余年都在外族统治下。到元末时,中国北方人中唐宋人的血统平均不到三分之二,蒙古,女真,契丹合占三分之一强。 也就是说原汉人血统约占三分之一。蒙古时代,蒙古人按人种,把人分成几等。南方汉人是最低等。蒙古元代统治依靠的除蒙古人外,是蒙古人称的所谓的色目人。就是蒙古早期征服的西域人。据元史,“色目人:曰畏吾氏, 唐兀氏,康里氏,乃蛮氏,雍古氏, 钦察氏。。。”等等。 大都为西域中亚原突厥诸部,后来也有波斯的。这些地方在成吉思汗时期已属蒙古。比金亡早近十年。在南宋亡前七八十年就是蒙古本部。所以蒙古人利用了这些人。 蒙古人从法律上就明明白白地欺压汉人。 从任何角度讲, 蒙古元代对炎黄子孙,大汉子孙,大唐子孙来讲都是一个极为黑暗的时代。写正史的人,因各种原因,不好明言。笔者在此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蒙古后人听了可能不满意。所以这里还是把惨不忍睹的事略过。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后人也不必为古人负什么责任。

元末,残暴的蒙古统治使原宋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于四处反抗蒙古统治。以南方汉人为多。如郭子兴,张士诚,朱元璋,徐寿辉,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是继刘邦后的中国的第二个平民皇帝。

朱元璋祖籍沛(刘邦的故里)后迁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东。朱元璋于西元1364年称吴王, 1368 年建大明。七月,明军挥师北伐。徐达率领以南方汉人为主的北伐大军打进元大都。元亡。自唐亡后四百六十年,汉唐人的军队首次到达燕北。如不算隋,初唐时鲜卑--汉人联军在内,蓝玉等平辽则是自曹操东征乌桓后一千一百余年,汉人自己的军队第一次进东北。明在今东北设开原,定辽,建州,建州左诸卫。朱棣四次大规模亲征漠北打败了元蒙古的几股残部。这是自卫青,霍去病征匈奴后相隔一千五百余年, 汉人大军再次横扫漠北。汉人皇帝亲征漠北也是首例。明的疆土大小基本上与汉最强盛是相仿。明的西北端点在嘉峪关。但明在云南,广西的统治要比汉时完整。 云南,广西在明时成为二个完整的省。

明恢复汉制。汉人重新统治中国。明时,明人包容了契丹遗民,古女真遗民。他们完全融入明文化中。明初有南方汉人北迁的。有些是随北伐大军进入北方,有些随朱元璋派往北方的官员或随其子去北方封地时迁入北方的。朱棣于1421年迁都燕京。所以有不少南方汉人来到北方。中国的政治中心也就移到了黄河以北。明代汉文化也有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明朝皇帝在朱棣后没有有作为的。腐败的很。像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地道的昏君。后来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干脆二十余年不上朝。也就是二十余年不办公。熹宗朱由校是个木匠皇帝。 真是闻所未闻的怪事。 其弟由检继位。 朱由检和他的兄弟和父祖辈们很不一样。 中国历代皇帝中比崇祯更辛苦的恐怕就没有了。但朱由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比如,崇祯竟杀了袁崇焕,一个广东来的抗女真将领。 而且是在皇太极兵临城下时杀的。朱由检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明亡始于李自成。李自成好像是党项后人。但李自成并未能建成新的皇朝。西元1644年在辽东的吴三桂帮助下,清女真兵入关。满清铁骑横行中原,残杀明人, 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到了南方才受到殊死的抵抗。南方明人在扬州,江阴,南京,嘉定,湖南,福建,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与清兵血战前后数十年。但南明在降清的北方明将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攻击下终于失败了。

明亡。 汉人又做了亡国奴。

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清入关初的几十年里,杀的汉人可真不少。这些历史大家都很明白。现在北方旗人不少,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定,通常很少说。这里也就略过。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到了清末,北方人中的后女真血统大幅度增加。近闻有人做了DNA基因调查,努尔哈赤一个人的基因在河北辽宁一带高达一百万。

西元1911年,一批武昌清兵为军饷闹事。竟蔓延南方诸省。于是孙文,袁世凯纷纷投机。
满清皇朝一夜竟亡。民国时好像把原明人的后代都称为汉人,旗人愿自认汉人的也就是汉人了。自认旗人的,五族共和。也很好。没有汉人要真的什么“驱除鞑虏”的。那是孙文搞得什么帮会的口令而已。后来在北方,还搞出了一个内蒙来。绥远改成了呼尔浩特。其实绥远城是明洪武年汉人建的城。满清第一个绥远将军,因当地都是明代汉人,不好统治,自己改姓王。绥远一带,汉代就是大汉的疆土。东汉的吕布就出自此地。

西元1949年后又有人硬把广西人划出汉人的范围。当时不少广西人不明白为什么做了上千年的汉人突然间成了少数民族。南方的一些山民有些是炎黄之后不愿意和夏桀,商纣,或嬴政之类同流合污,躲进了山区而已。南方有许多所谓的少数民族都是五十年代时发明出来的。硬把本来南方炎黄时期留下诸部,早在汉唐时就汉化或唐化的山民划出汉人范围。这大都是为了满足某些意识形态和政治需要。更有人还造出文字硬要人家用,从而剥夺一些南方山民用汉字的权利。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 只要你自己认为是炎黄之后,大汉臣民之后,大唐臣民之后。自称汉人,唐人有何不可。也请那些自认正统汉人的人。不妨读读家史,中国史。再妄指别人是什么南蛮北胡的。

讲现代汉语的中国人事实上并非一源。是几千年来各先民融合而成。大可不必以其中一支为荣而看贬他支。要说到杀人,黄帝杀过炎帝的人,商人杀过夏人,周人杀过商人。秦王扫六合,又杀过多少赵人?楚人?杀过多少六国的人?卫青,霍去病又斩首多少匈奴人。冉闵杀了多少羯人?难道千年之后,他们的后代现在的要为他们负责?

本来大汉臣民的主体的后代为汉人,大唐臣民的后代为唐人这都是很简单的感念。都因政治原因反而混了。炎黄子孙这个概念本来也不太难。狭义地讲就是夏人,周人和九黎,三苗的后代。现在好像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这完全是政治概念。就好像北魏鲜卑统治者雇了几个汉奸文人硬要说拓跋是土德之意,黄帝之后。在当时连鲜卑的大臣们都不信。但是有人要自认炎黄子孙那又有何妨? 若有人以后来考证安格鲁-萨克孙是共工嫡系,或石勒的后人,
也不妨由他们去好了。

 

 

========================================================
Q:   答商丘先生 - 李世民是汉人,唐朝是汉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汉人   包河

题外话
我的两段跟贴引来商丘先生的一篇宏论,令深受网络暴力之害的包某眼睛为之一亮。先生的文字流畅,语调平和,通篇讨论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愿望。对呀,这才是史坛应有的坛风及讨论气氛!

包某离国愈久,对“我从哪里来”的命题愈感兴趣。来到史坛就是想学学历史,练练中文。从先生的文字可以看出先生必是读史之人。非常感谢先生所回的贴子。能与先生讨论历史实在是包某的运气。包某学的是理工,难免会有理工科思维。下面的讨论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先生见谅。

命题
从商丘先生最近的一系文字中,读者不难看出,商丘先生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李世民身上主要是鲜卑人的血统,李氏家族所建立的是鲜卑人的皇朝,唐朝使用了许多鲜卑官员,所以唐帝国是少数民族政权。请看下面两段引自商丘黎民《炎黄子孙,汉人,唐人(二)》的文字
“而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恐只有十六分之三的汉人血统。而李治,唐高宗,很抱歉,只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
“大唐的長孙皇后,是北魏拓跋氏皇族的嫡系。大唐以鲜卑皇族为后,而母仪天下。而唐高宗仅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故有史家说大唐,至少初唐,是一个鲜卑皇朝也不算太过分。”

本文将要证明的是:李世民是汉人,唐朝是汉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汉人。

求证
1. 假设李世民是鲜卑人。可是鲜卑人是什么人?维基百科说“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原来,鲜卑人和汉人都是炎皇子孙。利用商丘黎民采用的血统论,鲜卑人和汉人来自于相同的血统。鲜卑人就是汉人。所以李世民是汉人。
2. 采用现有的史料,李虎,李渊和李世民均娶鲜卑人为妻。那么李虎,李渊和李世民的妻子们具有纯鲜卑血统吗?现有史料没有告诉我们。也许要等到将来把她们从陵墓中请出来,用基因研究的方法才能解决。不过,我们知道,鲜卑兴起于西汉,到隋唐,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经消亡。鲜卑为什么会兴起?原来是引进了先进的汉文化,起用了汉官员,自身发生了汉化。试想一个没有文字的马背民族如何培养出母仪天下的皇后?当然是汉化的结果。从西汉到唐初,经历了大约850年的汉化,请问鲜卑人身体内还能残留多少鲜卑血统?一个实体已经消亡的民族如何能保持其种族的纯洁性?李世民一家世代与鲜卑人通婚。人同此心,对于仰慕汉文化的鲜卑人难道不愿意与汉族人通婚?所以,李虎,李渊和李世民的妻子们身上不会有太多的鲜卑血统,而会有很高的汉族基因。你那个“十六分之三”和“三十二分之三”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鲜卑人慢长的汉化进程,我们可以说,到唐初,鲜卑人已经消溶于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那几个鲜卑姓氏只不过是残留的鲜卑符号而已,岂可用来证明唐初鲜卑人血统的纯洁性?由此可以推出,李世民是汉人无疑。
3. 在欧洲历史上,国王迎娶外国公主为妻非常普遍。他们生育的子女当上国王后也从未有身份识别的问题。比如,菲利普亲王“嫁”给了现英王,他们生下了查尔斯等王子。如果将来查尔斯登基了,你能说这英国就变成了希腊王国,或希腊不列颠混合王国。那不是要笑掉别人的大牙?在世界其它地方没有问题,为什么到了中国就成了问题?所以根据世界惯例,即使李渊和李世民的妻子们具有纯鲜卑血统,李渊和李世民也是汉人的皇帝,他们所建立的皇朝是汉人的皇朝。
4. 我想商丘黎民不会否认,在李世民的唐帝国里,汉人占绝大多数。在一个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上已经汉化连自身民族实体都已经消忘的鲜卑,人民怎么会不叫汉人?从古至今,唐人就是汉人,怎么到你这里唐人就有别于汉人了?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李世民是汉人,唐朝是汉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汉人。

 ----------------------- 

A: 笔者大谈李世民的鲜卑背景。是因史家多少有意回避,而大家又不愿意去认识而已。
其实笔者从来就是认为汉唐一脉。 也从来没有要说唐是少数民族的皇朝。既然包兄是学理工。想必也知道笔者并无此意。既然大家有意, 不妨再这问题上再淡淡。笔者决无要与包兄争出一个什么共识。 笔者大谈李世民的鲜卑背景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喜欢。笔者自己也未必喜欢。

补几点。
1. 鲜卑出自黄帝云云。 是绝不可信的。这最早出自魏书—帝纪第一—序。是北魏中后期,让崔浩之流编排出来的。鲜卑人自己也不信那一段。 鲜卑语不在汉藏语系。有证据考鲜卑人是白人一支,或近突厥。但笔者不敢断论---证据不足。鲜卑大的有好几部。如慕容部,宇文部,托跋部等。北魏统治者以托跋部为主。直至东汉都是游牧民族。西元1980,发现了托跋氏的祖庙石室。内有北魏太武帝托跋焘派大臣祭祀的石刻。这证明了托跋部的原居在今内蒙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石室内其他迹象显示鲜卑又与现东北北部和今俄远东的鞑坦诸部有关。与黄帝,华夏诸部不近。

2. 包兄提到了欧洲王族之间的通婚。说得一点也没错。若刘彻娶一个匈奴公主,朱棣纳一个蒙古妃子又有何不可?虽然很难像想明朝能立一个蒙古皇后。但也不是一定不可以。不过这里恐怕还有时间与国情不同。

若在中日战争(1931-1945)年间, 一个中国人当了皇协军,娶一个日本女人, 或嫁女与日人。也许他感到光彩,也许无奈,也许为了生存,发达。 可在许多中国人眼里恐怕不是简单地娶了一外族女子的问题了。如果他与日人所生的儿子又在日军中当兵当官。 中国人又能把他的儿子当成当然的中国人?恐怕有点问题。

当李渊或李虎的父辈,或杨忠及其父辈,在北魏为将,娶鲜卑贵族女的同时,李虎的山西许多南逃老乡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北方被夺去家园的汉人正在与北魏的鲜卑军队在淮河南北,汉水南北浴血奋战。在这些汉人的眼里, 李虎恐怕不仅仅有点鲜卑血统的问题了。就在当时在这些汉人眼里, 李虎或他和鲜卑女生的儿子恐怕不能算作当然的汉人了。

后来李渊,李世民当了皇帝,长孙成了皇后,南逃北方汉人最后被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宇文士及之辈彻底打败了。李虎的山西老乡恐怕永远也回不去了。李世民当了皇帝也绝不会让南逃的北方汉人重新得到他们失去的家园。 他恐怕要维护鲜卑人的既得利益—无可厚非。但在这些南逃的北方汉人及后代的眼里, 唐朝未必就是汉人建立的皇朝。这些汉人是不是大多数,笔者不得而知。恐怕不少。

(如汉时, 汉人的家园被匈奴占了。后来汉军把匈奴打败,原来的汉人就有机会把家园夺回。南朝刘裕打到山东就把慕容占的土地还给了南逃得汉人----南朝的许多军人就是南逃的北方汉人。唐有别于汉)。


笔者有必要在说一遍隋末唐初距今一千五百年了。算这类帐自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不过大家在这里无非是聊聊而已。也许有人说得对。 历史为今人服务。把祖上的有些事情都挖出来,搞清楚了,恐怕没有人高兴。好在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了,李世民是汉人或不是汉人,
反正他是唐人。对我们后人来讲也无所谓。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皇这一点其实与他是汉人唐人也无关。

笔者有时讲的比较激烈。不是很中听。有些话,诸如南逃汉人眼中的李虎是什么最后总算也没讲。还请包兄海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