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熊十力逸事

(2007-05-22 18:57:59) 下一个

熊十力逸事


  有一次,徐复观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毫不客气地说:“你当年未必读懂,应当再读。” 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 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些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
  还没等他说几句,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的它的坏处,这才象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该是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懂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


王夫之(1619年—1692年,中国古代明末清初),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居石堂山,又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曾经和管嗣裘在衡山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潜回广东、广西,最后在衡山石船山麓定居著述。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等。王夫之的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地学,专精于经、史、文学。批评程朱的唯心主义,总结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后代研究王夫之思想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船山学。



熊十力(1885年—1968年5月23日),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有原创的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1968年5月23日,文化大革命中绝食身亡。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熊十力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熊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在20世纪后半叶港台,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


徐复观(1903年—1982年)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县徐场凤形湾人。
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国军少将,抗战期间颇受蒋介石赏识,来到台湾后,弃武从文,精研儒学,发表不少学术论文,先后任教于台中农学院、东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949年在香港创办著名自由主义刊物《民主评论》,并担任该刊主编,被视为“以传统主义论道,以自由主义论政”的人物。在台湾期间徐复观因为骂李敖是“小疯狗”,被李敖一状告上法院,获判无罪。198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美孚新村寓所。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精神》、《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公孙龙讲疏》等。


牟宗三 (1909年—1995年)生于山东栖霞县,祖籍湖北公安。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949年往台湾,后往香港。晚年居台湾。牟宗三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唐君毅(1909年—1978年),原籍广东五华,后移居四川宜宾。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师从熊十力、方东美、梁漱溟等,是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早年于重庆联合中学求学,受蒙文通启迪,对宋明理学产生兴趣,其后师从欧阳竟无,研习释家思想。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转往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 哲学系。1932年毕业后返回四川任教中学,1937年受聘于华西大学。1940年返回母校南京中央大学任讲师,自此献身教育及学术界。1949年迁居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办亚洲文商学院(即亚洲文商专科夜校,1950年更名新亚书院,1963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成员学院),兼任教务长及哲学系系主任等职。唐氏在任教新亚期间,广邀学界名宿来校主讲文化讲座,令香港一时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镇。1957年,应美国国务院所邀,赴洋讲学。1958年,与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新亚书院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出任新亚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至1974年退休。1975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于香港病逝。国际哲学界公认他为当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其中一位代表人物。2003年四川省宜宾县成立了“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又建立了“唐学网”及出版《唐学》集刊,内容栏目包括“生命垂范、唐学通论、体系与方式、哲学与文化、宗教与道德、教育与人文、儒学与时代、君毅众学、故园文化”等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