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清朝和袁世凯君主立宪的失败

(2007-05-17 12:23:38) 下一个
清朝和袁世凯君主立宪的失败

评:一个让人震撼的文章

抱歉,原作者是谁我不知道,文章基本上是客观的。作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洋物运动的最大功臣。慈禧是支持洋务派的,但是,作为最高领导者还要平衡手下反洋务派的顽固分子,最高领导者最主要的是政权的稳定,而丑化慈禧的就把慈禧支持顽固分子的言论当作顽固分子反洋务,这是错误的。是慈禧最后慢慢的消除了顽固分子势力,否则洋务运动怎么会展开呢? 洋务运动的发动和倡导者并不是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重臣,而是爱新觉罗奕?? 恭亲王的思想发生更大转变的, 是他深受了魏源《海国图志》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史被国民党等等丑化和扭曲的不成样子了,现在开始恢复历史真相的书出版了。详细的请看我的另一个帖子:慈禧mm万岁,万岁,万万岁!

作者洋物运动的功绩说的很好,甲午战争中清朝士兵的勇敢也让人激动,但是,作者的最后结论,我不能同意。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象作者所说的。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复杂的,但慈禧“挪用海军费”决不是主要原因。
  
  1。李鸿章的腐败和错误的外交策略:李鸿章最大的错误是帮助日本打败苏联,日本 胜利了又来打中国。李鸿章由最大“联俄防日”论者一变为最大“联日防俄”论者, 对中国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过去,说李鸿章是汉奸,后来又有平反的架式,现在 看来李鸿章的平反很难了。李鸿章的腐败葬送了北洋。李鸿章把琉球白白送给日本, 期间他还愚蠢的请日本人的后台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来调停。1866年,李鸿章把曾 国藩造的几艘军舰(春日山号)卖给了日本萨摩藩,结果帮助萨长同盟打败了幕府, 这造就了日本日后的维新成功,李鸿章是日本的大救星,大功臣。1877年日本西南 战争,李鸿章无条件地赠送给日本政府几十万发子弹作为军事援助。1879年,李鸿 章写信给朝鲜的太师李裕元,劝他们跟日本搞好关系共同来对付俄罗斯,幸好当时 李裕元已经因为朝鲜内部外戚斗争下台了,才没让李鸿章的计划付诸实施。 1884年, 中法战争和甲申政变在中国南北两地同时展开,军事战争结果都是中国胜了,可李 鸿章没有乘胜追击,相反却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又把朝鲜一半的宗主权交到 了日本手中。如果李鸿章强硬一点的话,日本没那么快就出头的。
  
  2。清政府为紧急购买舰船大举借债,而西方国家的战舰不是缓不济急,就是故意延 宕,甚至以次充好,乘火打劫,勒索高价。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镇远、 定远、济远三艘装甲巡洋舰在中法战争爆发时本已建造完毕,但是德国政府以中法 爆发战争为由,下令暂缓交货,以免对法国不利,影响德法两国关系,致使三铁甲在中国最需要它们的时候却不能发挥作用。
  
  3。修建颐和园是光续的主意,但所用款项并非海军军费,那些钱也不足以左右那场 战争。关于慈禧的挪用海军军费被无限的歪曲和夸大了,那些国内所谓的历史学家, 为了丑化慈禧,把那场战争的失败完全归罪于慈禧,有够无耻的。1906年,清政府 国家岁入只有8000多万两,而无畏级战列舰则达到2000多万两至3000多万两,无论 是前无畏级还是无畏级战列舰的造价,都是清政府根本无力支付的。户部每年从全 国鸦片生产(国内每年生产约33万担)税厘收入2000万两中拨三成即600多万两用于 颐和园工程开支。清朝是重视军队的,1885年后清廷每年军费开支高达4200万两以 上,而国家岁入只有8000多万两。
  
  4。太平天国运动:洋人先是支持 太平天国,后来又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如此 长年的折腾,清朝那个时候能维持统治已经很不容易了。
  
  5。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因为慈禧的改革,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汉族地方军阀势 力大大膨胀,兴办海军几乎成了这些军阀兼封疆大吏的私事,甚至出现n各自为政的 现像。这导致清朝的不同海军无法协调。北洋水师、闽洋水师、南洋水师、粤洋水 师除了闽洋水师中法战争后受南洋水师节制外,三大舰队一向互不统属,甚至严分畛域,互不应援,见死不救。甲申闽海危机四十余日,朝廷一再严旨催促派舰驰援, 只粤洋水师派了两三艘军舰到闽江口外游弋作势,实力较强的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却以实力不敌,守口尚且力量不足为由拒不发兵。待到皇帝切责“实在可恶”不得 已出动时,福建水师已经全军覆没了。甲午朝鲜半岛和黄海上空战云密布时,中国三大舰队和甲申闽海危机时一样,仍旧不能合势御敌。北洋水师既无望于南洋水师, 遂不得不孤独的去搏日本全国海军之师。

乱大清者当然是孙文,尽管袁世凯才是主要的,因为孙文的革命党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孙文把总统权力不得不交给袁世凯。军阀割据之祸首却是孙文,在北洋政府是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时,孙文在广州成立伪政府,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导致军阀割据和混战。军阀割据也和孙文的“民主理想”有关,这里打引号,是说孙文的“民主理想”不过是欺骗人的,用来打击清朝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而孙文自己上台了,却自己当皇帝,而他的皇帝是用美国总统和所谓训政期伪装了而已。这个浅显的道理原作者不清楚,我很吃惊。清朝晚期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的失败,是内外勾结破坏的结果,君主立宪在今天也是先进的,何谈什么清朝失败是制度不佳?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会引起新的不公平,要稳定渡过是不容易的,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个内外勾结,改革就会失败,清朝和袁世凯君主立宪的失败就是例子。


引用:

[转贴]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 
在这世纪末的最后一天,我又重新审看我们多难的历史,我想,如果历史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会不会必输给日本?

当我仔仔细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时,我不禁十分惊讶:原来当时我们的国力不逊于日本,我们的军力不逊于日本。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也有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网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可不象今天一样与日本有好大一段距离,而是日本岁入的1。5倍!我想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是“经济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政府的总年收入才八千万日元。军事上呢?“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剩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既使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强于日本,也决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弱于日本。如果我们想想今天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舰队,金刚级战舰,宙斯盾系统,更不用提空军的剧大差别。如果说我们2000年能达到小康,我问一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象甲午战争时那样的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呢?

近来一些文章,把一堆经济数据堆起来,而且堆的很高兴,就等着去东京大***了。且不说日本也会发展,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高的增长率。我只是想问我们以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输的吗?如果我们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话,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前在经济,军事实力都不亚于日本时输给了它,而且输的那么惨。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我又一次打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查看。是的,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根据日军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但我们还有一些败类,如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当日军拿下平壤外城时,当日战斗就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叶志超却丧失了抵抗信心,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在海军上我们也并不输于武器装备与爱国精神。有关中日黄海海战的参战实力对比大部份人都看过,具体说来基本是双方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中方胜在巨舰大炮,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可很少有人知到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的腐败。象慈禧老佛爷,要做寿,要搞庆典,修园子;反正国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经费她可以任意取用,挥霍,而使北洋舰队老化,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连吉野也因此又中国定造舰变成日本舰。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甚至教练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也是同胞的中国人这么有“胆量”,直到今天还有人敢在假药,工业酒精兑酒,修桥上玩这些勾当,他们没想到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清庭还是“威严”的。叶志超,方伯谦之流全被斩首,就连没劝叶志超的将领也被诛杀。然而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再也补不会来了。问题是在这种制度下,再强调爱国,还是会有叶这样的人官路亨通,还是有个谁也管不到的老佛爷,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纵观甲午战史,叶,方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北洋舰队的官员们还没“都烂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发霉,发烂又会怎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之所以能爬上具有决定性的清军朝鲜统帅的位置是因为他谎报牙山胜利。这种“大胆”作风让我吃惊:难道就不怕被揭穿吗?

我不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直到近百年之后还有人敢慌报各种信息,甚至亩产万斤。官员虚报政绩,邀功请赏,只知官阶待遇,无视民间疾苦,和晚清之政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历史我默然无声。从小时候老师就教我: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直到今天我重温历史。

我在想,如果我们已知历史,如果时间再重给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还是不是必负于日本?既使重来一次,我们还是必输!我在内心痛苦地承认。任何一个史学家都知道: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

如果是经济,我们可以强国;如果是军事,我们可以强军。但如果是制度的腐败,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回顾历史,当1898年六君子蝶血菜市口之时,清政府还有消化的能力,引导的能力,控制的能力。等武昌起义之时,它一点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了。一个权力的崩溃,另一个权力还不能有效建起,这时的改革是极艰难的,失去统一的政令与权威,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当正常的“游戏规则”无法建立时,剩下的只有暴力、阴谋,或其他。天佑英国,天佑日本,但我族却如此不幸。

乱大清者非孙文,军阀割据之祸首亦非孙文,更非孙文的民主理想。可惜很少有人懂这层道理,就象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俄国现在为什么会乱。其实看看俄国,看看罗马尼亚,当派去镇Ya的军队扭转枪口时,已标志了一个??一个我们演过的故事。只是希望他们在新权威建立之后能完成必须的社会变革。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