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很明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开国中将周赤萍

(2021-10-26 20:18:37) 下一个

 

 

周赤萍(1914年-1990年8月6日),江西宜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原名邹迪,红军时期作战重伤昏迷时被接诊人员误登记为“周”,为坚定革命到底决心改名为周赤。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入抗大三期学习。1937年底赴山东,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统战时“周赤”这个名字革命色彩过强,遂改名周赤萍,其中“萍”在家乡话中与“贫”同音,以铭记出身赤贫。后任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

------维基百科

 

6park.com

 

 

开国中将周赤萍在其几十年军旅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的政治工作,周赤萍将军堪称文武双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版了回忆录《擒魔记》、《二十年征程》和诗集《春花赞》等三部著作,这在开国将军中是颇为罕见的。然成也箫和、败也箫和……

 

周赤萍原名邹迪,家谱上名字叫域九,1914年2月出生于江西宜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周赤萍的记忆里,16岁参加红军之前,他从来没有穿过鞋子,穿过棉衣,很少知道肉是什么味道,由于家境贫寒,周赤萍幼年只勉强读了两年私塾,1929年底,刚满15岁的周赤萍参加本村农民暴动并加入了赤卫队。1931年3月,红20军到宜春“扩红”,周赤萍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红20军受“富田事变”影响撤销番号编入了林彪任军长的红4军,周赤萍在林彪的麾下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3月,周赤萍在一次战斗左臂负重伤,治疗后虽然保住了胳膊,但左腕活动不便,落下残疾,被定为二等残废。1933年,红军准备第四次反“围剿”,为了便于部队机动,要求二等残废以上的伤员疏散回家。周赤萍属于疏散对象。他缠着休养所的领导苦苦央求:“我跟定红军了。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为证明臂伤已好,他忍痛把伤臂举得高高的。他还退掉残废证、残废金,坚持说自己的残废等级定高了。休养所的领导被他的决心打动了,在残废证的“二”字上加了一横,改成了“三等残废”,这样周赤萍继续留在了红军。

 

周赤萍归队后不久调到长汀县警卫部队任排长,1933年4月又调到闽西红12军任连指导员,这年10月进入红军学校学习,半年学习结束后,刚满20岁的周赤萍就任红3军团6师(兴国模范师改编)第16团政委,进入彭德怀麾下,周赤萍长征时部队减员缩编后当过营教导员,长征到陕北后,任红4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东征中再次负伤,伤愈出院后任红1军团4师12团政委,后进入抗大学习。

 

周赤萍在抗大三期学习结业后,被派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后任第1支队政委。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整编为5个旅,1、4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1旅,王建安任旅长,周赤萍为政委。1942年8月1日,山东军区以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舜初,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罗荣桓在山东军区部队整编为八个主力师12个警备旅,鲁中军区部队编为山东第3师、第4师,山东警备第1旅、第2旅、第3旅(后又编了个第4旅),周赤萍任山东军区第3师政委,同时担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3师去东北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的骨干。

 

抗战胜利后,周赤萍到了东北,任以滨海支队为主改编的东北挺进纵队副政委,这样又回到了林彪麾下,1946年春,东北挺进纵队和东北军起义部队111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纵队,周赤萍任政委。1946年8月,山东军区1、2师并入7纵,改编为1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委。之后,林彪调李天佑任1纵司令员,调万毅到齐齐哈尔步兵学校任校长,万毅不愿意离开1纵。周赤萍主动向林彪建议,让万毅继续留在1纵,改任政委。而自己改任副政委,问题解决了。后来从苏联养病回国的罗荣桓政委还专门表扬了周赤萍的让贤风格。

 

不久,东北野战军成立第10纵队,1纵副司令梁兴初调任10纵司令员,周赤萍调任10纵政治委员。10纵是东野最后组建的非主力纵队,所辖三个师中,除了28师前身是八路军359旅的老底子,另外两个师都是由长春公安总队和东满独立师这样的地方部队升级而来,在东北野战军中只能算是二流部队。10纵在东北战场最出彩的应试是,1948年9月,在周赤萍和梁兴初指挥下打了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对全歼廖耀湘兵团,解放东北起到了关键作用,周赤萍凭此战也算是一战成名。

 

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番号序列。10纵改称第47军,周赤萍任政委,挥师南下后解放湖南后,第47军进入湘西,执行剿匪任务。周赤萍任湘西军区政委兼湘西区委书记,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荡除了湘西数百年间的匪患,此时,梁兴初调任第38军军长,由曹里怀接任第47军军长兼湘西军区司令员,周赤萍后来将此段戎马生涯写成回忆录《擒魔记》,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就是以《擒魔记》为主要蓝本摄制了。

 

1951年2月,第47军奉命北上入朝参战,而周赤萍则调任东北军区空军政委兼志愿军空军政委,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政委。从陆军转行到空军,1953年朝鲜停战后,周赤萍继续担任东北军区空军政委,沈阳军区成立后,周赤萍便升任为了(沈阳军区)军区空军政委,紧接着又是军区空军司令员(1957年10月)周赤萍转任司令员,并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准兵团级)。

 

1958年,周赤萍在北京开会期间,贴出一张大字报,主题是说要在现代化条件下建设高技术兵种。他说:“今后的军队建设应该把目光看得远一些,要大力发展军事科学,建设高技术兵种,更进一步地发展空军和海军,同时要大力发展核武器。”没想到他的观点受到众人的批评,有人说话很尖刻,说:“就算是你当了空军,对陆军就这样忘本?”周赤萍一气之下转业到了地方,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主管工业。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周赤萍的老首长林彪出任国防部长。周赤萍在工作之余撰写了回忆录《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一文,此文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1960年第8期。是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有关林彪战争经历的最长专文,有1万多字。发表前,周赤萍还将此文送给原四野三位主要领导人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刘亚楼上将审阅。他们均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罗荣桓还动笔将原作一个小标题“神机妙算的指挥”改为“英明果断的指挥”。

      

由于周赤萍在云南工作期间心脏出现了问题,医生认为他不适合在高原生活,于1964年调回北京,任冶金部副部长。“文革”之初,周赤萍和大多数多干部一样“靠边站”了,1968年5月,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中将自杀。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上将找到周赤萍,请他到福州军区当政委。于是,1969年周赤萍重新回到军队任福州军区政委,同年在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1 年初,周赤萍因心脏病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这时,“文革”中停顿了业务的福建省新华书店恢复工作,打算出书,到处寻找可印书出版的材料,不知怎么就翻出了当年周赤萍的那篇“大作”——《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此时,林副统帅如日中天,于是,福建省新华书店决定将其刊印为单行本发行。然而没几个月,就出了“九一三”事件!事件发生后,这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周赤萍配合林彪篡党夺权的罪证,周赤萍由此成为林彪的死党,他本人即被免去职务,被隔离审查5年多。

 

1972年4月25日,中央发出关于浙江省的中发〔1972〕16号文件,指出“林彪死党叶群、周建平、周赤萍等先后多次窜到浙江,与陈励耘等秘密串联,策划反革命阴谋活动。”中央把福州军区政委、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周赤萍划入“林彪死党”。

 

1982年3月,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对周赤萍一案做出判决:免予起诉,退出现役,保留党籍,按地师级干部待遇安排到福州定居。从此他于军界销声匿迹,直到1990年8月6日病逝。

 

 

 

周赤萍在“文革”中“靠边站”,当过一阵子“逍遥派”。
        
1968年以后,北京的情况逐渐平稳,周赤萍又是不久前从云南调来的领导干部,也就平稳地“三结合”,回到了冶金部领导班子中。
         
“九大”过后不久,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登家门拜访,和周赤萍长谈一番,说刘培善死后,福州部队没有了政委,这方面的事情要他韩先楚一个人做也很难,他希望周赤萍回部队,到福州军区任政委。
        
周赤萍回答说,我现在已经结合到冶金部班子里去了,如果刚进去就走,人家会有意见。
        
韩先楚说,这事好办,我来解决。
        
周赤萍对韩先楚说,都是党的干部,你要有什么意见,去和军委办事组说。他们要是同意我去,我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去的。当年我走,是有原因的。现在要我回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回去的。
        
实际上,周赤萍心动了,福州军区部队部署在海峡对面,相对说来打仗的机会要多一些,韩先楚上将又是原先在四野就熟悉的一位战场名将,彼此配合顺畅的话,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又是韩先楚上门找的他? 
        
韩先楚走了,不多久告诉周赤萍,我们送出报告了,要调你到福州军区,军委办事组要我征求你的意见,如果你同意,就可以下命令了。
         
周赤萍点头同意,结果很快就下达任命了。
 

韩先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文革”时期,若能在军队服役,是最荣耀最好的安排。周赤萍临去福州之前,想到了当年随他去昆明的李文辉,于是给李文辉写了一封信,告知即将去福州赴任,如果你愿意回部队,可以与我同行。
       
 信到昆明,李文辉的孩子雀跃不已。李文辉却非常冷静,写信给老首长,认为老首长回部队是好事情,如有战争再起,是老首长立新功的好时机。但就自己而言,希望不为老首长“增加盛德之累”,老首长单骑南下,更是老首长的风格风范,我在春城期望看到老首长新绩。
        
李文辉在昆明留下来了,这使他避开了一场人生大祸。后来,他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担负了比较负责的工作,晚年也一直生活在昆明。
        
周赤萍于1969年6月到福州,就任大军区政委,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职务提升。 
        
周赤萍到了福州大约一个月后回到北京搬家,他对蒙进霞说, 在福州的欢迎大会上,韩先楚司令员向福州军区机关指战员介绍,说我是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是林彪副主席的好学生云云。说得我不好意思。其实,周赤萍心里大概是挺高兴的。 
        
但是周赤萍的心脏很不支持他,看来就不是高原反应的问题了。在北京和福州,周赤萍的心脏经常不舒服,时常要去医院。到福州之后,似乎还有加重的趋势。他到福州任职之后,有相当多的时间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治疗。

 

1970年秋天,周赤萍又到上海华东医院治疗。这时,“文革”中停顿了业务的福建省新华书店恢复工作,打算出书,于是到处寻找可印书出版的材料,看到1970年第1至第3期国家外文局出版的日文刊物《人民中国》刊登了周赤萍写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即“林文”)。原来,当时的外文局也没有新文章可登,觉得“林文”没有问题,就找专家将它翻译成日文刊登了。
        
《人民中国》是日文版,当时的外文局领导未必懂日文,因此送审文本是中文本。福建新华书店领导与国家外文局联系,得到了“林文”的送审中文本,认为可以印成小册子出版,因此派人来华东医院向兼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的周赤萍报告此事。
        
当时蒙进霞正在医院护理,听得周赤萍对来人说,印不印这本小册子给他出了道难题。这个事情和林副主席有关,不印,莫非自己对“林总”的态度有了变化?印吧,作者就是他本人,他自己怎么批复自己写的东西? 
        
周赤萍对来人说,现在林总地位和过去我写文章时不一样了。我正在住院治疗,这件事我不好表态,你还是回福州,请按程序请示。
        
当时情况下,林彪是党章上写明的“接班人”,要印刷发行这本书在程序上相当顺畅。这本初版印数10万本的小册子就在1971年发行了。这本小册子的版权页上写明,出版时间为1971年1月,通常说它在这年夏季发行了,准确的发行时间还可考证。然而,它成为周赤萍的主要罪状写入林彪事件后下发的中央文件。事后批判周赤萍,说他在“9.13事件”之前修改“林文”上了“贼船“。
 

1971年夏,福建省新华书店出版的周赤萍所著单行本

 

“林文”单行本版权页文字

        
实际情况是,如果说“林文”有过度吹捧之嫌,那确是作者执笔时的认识所致,亦属那个时代的现象,并非周赤萍一人如此,滔滔者天下皆可见;若说出版小册子前修改了“林文”则是没有的。因为此文发表前已经由罗荣桓、谭政、刘亚楼审定,罗荣桓还亲笔作了修改。他们都是周赤萍的上级首长。在定稿之后,罗荣桓、刘亚楼先后辞世,出于对上级首长的尊重,周赤萍不能再行改动“林文”,是可以想见的。
        
人生百年,许多际遇。有些尽在判断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历史进程的起伏周折,演绎出无穷无尽的事件,人的命运就在事件中展开,周赤萍与“林文”的关系即是如此。
        
转眼间到了1971年春天,周赤萍又到华东医院住院治疗,这次住的时间长,夫人蒙进霞陪同。
        
春天枇杷熟了的时候,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处长、林彪之子林立果(此时任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的秘书于新野,提着一筐枇杷到华东医院看望周赤萍,蒙进霞在场。
        
过去,周赤萍不认识于新野,但现在知道于新野是林彪之子林立果的重要助手,他前来看望,是一定要见的。见面之后他们相互交谈了一会儿。于新野表示,周赤萍是空军的老领导,因此要来看望,同时送上一些无锡的枇杷。由于他们所谈都是聊天问候,所以蒙进霞就留在病房中没有回避。
       
 闲谈中,他们说到由于中苏关系趋紧,老领导过去所在的第47军已经调往中国北方了。 

 

周赤萍撰写的《擒魔记—— 湘西剿匪回忆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

        
周赤萍回答说,作战需要,部队就要调来调去,如果林副统帅还需要军队到北方,福州军区还有几十万大军可以调动云云。谈过之后于新野就走了。这次谈话,给周赤萍晚年岁月蒙上了浓浓的阴影。事后蒙进霞受到审查,讯问人对她反复说, 这些话于新野都写进他的日记里了,你没有说清楚。
        
蒙进霞亦反复说明,当时她听到的就是这样几句话。反反复复说到最后她生气了,说:“要不然就是于新野没有写清楚。他一个小年轻,在病房里说话的时候,医生护士出出进进,他说话都是很短的几句。他写什么 了?”蒙进霞的这句话可在日后于新野档案公开后互为印证。(引自2014年6月作者访问蒙进霞的记录
        
几个月以后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3事件”,林彪一家(除女儿林立衡外)乘飞机外逃,坠机身亡于蒙古沙漠中。事件发生时,周赤萍仍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约在10天后听说了林彪坠机身亡的事情,非常震惊,不知道这会对军队建设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就坚决要求出院返回福州。
        

回福州时间不长,他接到命令,被解除福州部队政委的职务,停职反省。当年黑山阻击战的搭档、时任成都部队司令员的梁兴初中将也在1972年年初被停止工作。1973年下放到山西并州的工厂劳动、检查,直到1979年春天以后才回到太原,此后重获自由,1981年10月得到平反。

 

最糟的是“文革“中遍行天下的株连制。周赤萍、蒙进霞失去自由后,两个儿子立即从军队复员,当时他们的小儿子13岁,进入洛阳外语学院学习不久,即属参军了。1972年复员到闽西北的顺昌县工厂工作,由于年龄太小还没有长成,许多重活干不动,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他的哥哥给福州部队一位首长写信求助,说弟弟还是小孩子,独立生活有困难,希望能和他调在一起。
 

这封信产生了结果,弟弟来到沙县,兄弟两人可以在一起生活了。待到他们再见到父亲的时候,差不多10年过去,他们都长成大小伙子,父亲快不认识他们了。好在兄弟两人都勤奋学习,“文革”后恢复高考,两人都考入大学。

 

8卦

小儿子7113岁入伍到洛外学英语(当时實權军队幹部子弟多走这条路),但没二个月九一三发生,他就被扫地出门,回到福州已经没有家,当时其父母都被隔离关押不知去向,他父亲從北京到福州任职才一年左右,他在北京長大,島福州那时才13歲只是一个小屁孩,不但福建没有亲友,更不曾认识几个人,又遭遇大事件,福州军区大院没有人接受他们,又沒有收入只能到處流浪。他們哥倆(他哥哥比他長4)在社會上經常被欺負,也到處打架。後來遇到福州當地幾個黑五類(去台灣國軍將領留榕子弟,為首的也是我的朋友)惺惺相惜收留,才逐漸穩定下來。後來也陸續得到福州軍區一些老幹部子女的接濟,直到粉碎四人幫,他母親恢復工作在福州三角井軍區的三干休所才安下家。

 

严格地说是档案在沙县,俩个举目无亲少不更事的少年,在沙县没饭吃就流浪到福州了。

 

 

13歲到工廠當童工,如果真有組織安排還有一個屋簷可避雨,他那時根本沒人管,父母不知去向,背負林彪死黨餘孽的罪名,也沒有經濟來源,確實是不容易。

北京刚刚过来的时候还和大院里的一个小孩打架(这小孩是莆田人,也住大院),结果打输。后来,他在大院里玩,都有警卫员跟着。

 

九一三事變後,被圈定為林彪死黨的馬上都被秘密關押,他父母也不例外,因此倆小孩哪有家?

 

可怜! 难得他们兄弟还争气都考上大学,很厉害!

 

哥哥更厉害。77年考高分,因为政审不过关,未能录取。78年又考高分,厦大不录取,师大范公荣破格录取,读历史系。

 

他哥哥77年就考上厦大了,但因政审问题不被录取。所以研究生一定要到厦大扬眉吐气一下。

 

他母親是雲南大家族出身,學醫的大學生,不像其他丘八家庭,她對兄弟倆管的很嚴。以正師級退休後,擔任福州老年時裝模特隊隊長多年。

 

他好像和你一样,也是先来美国,然后再回国发展的?

 

是的。他讀了2個碩士學位回去。

 

集体八卦一下。周赤萍出事被带走时,小儿子和他哥哥是在现场的。我原单位一个驾驶员当时是另一个领导的警卫员,当时也在现场,说哥哥带着弟弟,钻到车底下,阻拦带他爸爸走。折腾了很久。和当兵的撕扯,肯定没少吃亏。

 

你说的不合逻辑啊!九一三後当局以雷霆万钧之势处理余党,周赤萍在四野背景之下,还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东北时期林彪同志"一文,以及九一三前奉命调动大批车皮在鹰潭待命等与众不同的背景而落得一生骚,其待遇不逊四大金鋼。

他们夫妇两人当时就被分隔关押,关押期间周赤萍自杀二次,被评为负隅反抗,态度恶劣。

 

 

 

 

林彪事件波及很多人,很多普通人。我认识的一个仙游师范老师,他老公是部队的,受林彪事件牵连被双开,生活艰苦;两个儿子经常去食堂找桌上的残羹剩饭吃。

 

 

 “文革”结束后,“林文”之事不再列入周赤萍“罪过”之中。而此时的周赤萍,经10年蹉跎,形容疲惫,垂垂老矣。
        
1981年元月,周赤萍从北京回到福州,这才与“文革”结束后已经先一步有所解脱(后明确没有问题,恢复工作)的妻子蒙进霞在火车站见面。夫妻二人抱头大哭。
        
周赤萍所得结论是,与林彪有牵连,但免于起诉,降级处理,保留党籍,生活上按师级待遇。
        
晚年,周赤萍都在福州度过,心情沉郁,平日里栽花种草,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几年后,他的心绪难以平复,开始写申诉,要求上级重新审查自己。每次写成之后,都委托妻子蒙进霞进京找老战友或职务已提升的老部下帮助,一连几年往返福州北京之间,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一位高级首长对蒙进霞说,小蒙呀,你就不要来了,老周的事情我管不了,管得了老周的事情的人,都不愿意管老周的事情。
       
 蒙进霞回到福州把这些话告诉周赤萍,你的老战友告诉我,你就别来了,你找的人可能还不愿意见你。总之,你的老战友叫你放宽心肠,好好过日子。
 

周赤萍晚年为撰写回忆录手写的提纲(片断)

 

周赤萍听罢,低头叹息。他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不支,几度申诉之后,身在福州的周赤萍考虑撰写长篇回忆录,疏理一生经历。他找到了一位从部队退休的作家前来记述材料,帮助写作,他本人也在撰写提纲后写出了一部分回忆。这份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这位作家突然因病去世,导致原先所作的口述材料不知下落,周赤萍的回忆录写作受到很大影响,未能完成。
        
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周赤萍坚持妻子为他写最后一次申诉书,希望得到新的结论。
        
然而蒙进霞知道,再写的话,都是重复过去申诉的文字。
        
1990年6月,周赤萍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福州辞世。享年76岁。
        
关于周赤萍的历史资料存世甚少,如今在辽宁的“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中,可以看到零星文字。

周赤萍的妻子蒙进霞,川东师范学生,参军在47军当军医。在朝鲜与周赤萍结婚。以师级干部待遇离休后生活在福州。
        
经历了世事风云中的起伏跌宕,扫去心境中曾有的阴影,蒙进霞在晚年乐观地生活着。她仍然觉得,人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应该美好地最度过。(2014年6月访问蒙进霞的记录
        

人生百年,许多际遇。有些尽在判断之中,又有些很出乎意料之外。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说难尽,理还乱,身在其中,欲想脱离确也难。开国中将周赤萍的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对于人物和历史作深入的了解,要进行探求的人只能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却永远没有尽头。

 

 

出身于贫苦山民家庭。只读过三年私塾。15岁时参加农民赤卫队。1931年参加红四军。几次战斗后表现优秀当上了班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升任连队指导员。1933年10月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三军团第16团政治委员,此时可以独立撰写讲话报告,年仅20岁。参加长征途中部队缩编,担任营教导员。到陕北后又任团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入抗大三期学习。1937年底赴山东,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统战时“周赤”这个名字革命色彩过强,遂改名周赤萍,其中“萍”在家乡话中与“贫”同音,以铭记出身赤贫。后任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

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赴东北,调任万毅的八路军东北挺进纵队副政委、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万毅的第七纵队政治委员、辽北军区政委兼辽北省分委书记。组建一纵时任副政委。1946年8月参加东北局扩大会议,对东北战局走向的发言与林彪不谋而合,从而被林彪注意到。1947年8月组建十纵队时调任政委。十纵二十八师是359旅沿革而来的老红军部队,有一段时间没有打好仗。1948年4月东野军政干部会议后,林彪专门找周赤萍谈二十八师的整训问题,从晚上十一点谈到下一点,说“打仗就是打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部队是打不好仗的”。林彪提出的二十八师整训具体办法就通过阶级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围绕着几次没有打好的仗,彻底揭发部队的问题,让每个干部和战士都和部队的缺点见面,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提出改正缺点的意见。二十八师按照林彪的指示部署,在开原整训一个月。1948年11月任47军政治委员,1949年兼湘西区党委书记、湘西军区政治委员。主持湘西剿匪。当时湘西行政区22县有10万土匪,上级要求三年内肃清。

由于湘西剿匪仅用一年另两个月就迅速彻底完成,1950年底第47军北上东北边境备战入朝,周赤萍调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后任沈阳军区空军政委、后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在文化教员教学下用4年时间学会高中数理化。1958年初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5月至7月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提交书面发言并张贴大字报《为虎添翼》,根据朝鲜战争空中交战的经验教训,主张现代战争条件下发展高技术兵种,进一步发展空海军,大力发展核武器。遭到过去老战友们的批评:你当了两天空军,对陆军就这样忘本?周赤萍凭借有一定数理化知识,就此提出转业到地方搞建设。1958年10月转业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工业,行政六级。至1959年出版的《红旗飘飘》丛书中,众多将帅都发表了文章,但林彪却没有写。周赤萍对秘书、妻子说:林彪是军事家,现在出来担任国防部长了,我跟林彪打仗、接触主要是在东北,我想把对他的了解、对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些认识写一篇文章出来。1959年11月,周赤萍将以前在沈空的秘书此时在云南省委理论刊物当编辑的李文辉借调过来帮他起草东北解放战争的回忆文章,用时十来天。此后,周赤萍自己花一个月时间定稿,此即《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然后送四野主要领导罗荣桓谭政刘亚楼三人审阅。罗荣桓把文中的小标题“神机妙算的指挥”改为“英明果断的指挥”。该文1960年4月下半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1960年第8期。该文随后又发表在《红旗飘飘》丛书,与梁兴初的《黑山阻击战》前后并列。由于医生诊断周赤萍的心脏功能不适应云南高原,1964年调回北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1]。文革初期作为工作组副组长派驻清华大学,组长叶林。很快,决定派遣工作组的刘少奇北京市委受到冲击,工作组撤回解散,周赤萍也“靠边站”两年内无工作。中共九大当选中央委员。1969年夏季被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兼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由于心脏问题,两次长时间住院治疗。1971年初正在华东医院住院。当时福建新华书店刚刚恢复工作,看到国家外文局日文版《人民中国》1970年第1至第3期刊登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就从国家外文局要来了中文稿,并派人向在华东医院住院的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周赤萍请示。周赤萍表示很为难,如果说不印,莫非是对“林总”的态度有变化?如果说印行,作者就是他本人,如何能批复?最后答复说:现在林副主席的地位和当初写这个小册子时不一样了,周本人正在住院治疗,这件事不好表态,你还是回福州按程序请示。[2]

九一三事件后,中央文件称,周赤萍1960年4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在1971年1月由福建新华书店重印发行几十万册,是周为了配合林彪篡党夺权,认定周赤萍为林彪的死党,当即被免职,隔离审查五年多。该文第一稿的执笔人李文辉一直在云南省工作,未随周赤萍去冶金部、福州军区工作,所以未因这篇文章被牵连。

 

来源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