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2)
2009 (159)
2010 (136)
2011 (109)
2012 (95)
2013 (84)
2014 (83)
2015 (63)
2016 (48)
2017 (71)
2018 (86)
2019 (55)
2020 (89)
2021 (95)
2022 (90)
2023 (80)
2024 (76)
都江堰市在都江堰旁边,从市区穿过可以看到不少地震损坏的房屋,譬如远处的这个:
都江堰景区的大门虽然完好,可是里面还是不少损坏的,只能看照片了:
据说这里以前曾是茶马古道,就是汉人用茶叶换藏人的马匹,好像很合算的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两千多年了,主要是李冰父子负责设计建造,“二王庙”里的二王就是他俩,这个应该是李冰的石像,没完全倒下来:
二王庙还在修复中,没有对外开放: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等,至今仍发挥着工作:
飞沙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以前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如果你不是学工程的,和我一样也许还没看得很明白,那就看看热闹吧!作为景区的一部分,这个公园也很漂亮:
里面有很多的盆景,流水等,在小桥上休息:
这是一颗紫微树,不知用了多少时间,让它长成了一个花瓶:
这是另一颗(几颗?)紫微树,让它长成了一个屏风,还很有宽度:
这个南桥是都江堰景区外面了,桥上有很多古诗和书法名作:
离开都江堰回成都,在附近到处都有的“农家乐”吃饭:
偶然碰到了这个小时候曾吃过的,用铁锤敲下来的“麦芽糖”,当然不能错过:
在武汉,我们又叫它“糯米行糖/(糯米稀糖?)”,假如你从没有听说过,不要遗憾,是你太年轻了!
后记1:hairycat留言,这个是“敲糖”,“糯米稀糖”是稀的,用两个棍子挑一陀,搅啊搅啊搅够了就吃了。看来我也有点忘了,那是因为时间过去的太久了,经这么一说才想起来,呵呵
后记2:什刹海说:北京人都这么叫,倒是没想过为什么。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好地方啊!
常回家看看!
你说的也是很对的,看来也是老乡:)
阿呀呀,想起来了,糯米稀糖是女孩子最喜欢的那种,当然我也搅着吃过的!
你的贴好多都是我曾去过的地方,让我好想家。
嘿嘿,我们就叫搅糖。一般是花几分钱去转板龙,冇转到,就给你一坨糖搅。要能把那一坨半透明琥珀色的糖搅成白色的就是会搅的。
老乡?!